第四十五章 利益和外交(1 / 1)

生于1871 此时鱼跃 4397 字 2023-09-24

实际上,占领伯力根本用不了三天了。7月8日,随着最后一批重炮和物资通过海参崴至伯力铁路线运至,清军已经完成了最后的准备。10日,清军第二、第十三师自南向北,第一百三十师自北向南发起总攻,三个师一百余门75毫米野炮加上24门105毫米重炮向伯力倾泻了上千吨的炮弹,彻底摧毁了伯力的防御工事。俄第二军统帅罗曼·伊西多罗维奇·康得拉坚科中将被炮弹炸死。他死后,俄军士气迅速瓦解,接替他的福克中将与当地政府官员斯特塞尔沆瀣一气,主张投降。1天后,朝鲜第二师付出阵亡四千余人的代价突破伯力东南防线,福克中将认为伯力已经没有继续坚守的意义,随后,斯特塞尔同意签订投降书,伯力光复。

自此,整个黑龙江流域和原清吉林地区被占领土重新回到了大清的版图。

随后,清政府命令第二师驻防、第一百二十九师和朝鲜第二师协防,进一步清剿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俄国抵抗力量。第九、第三、第十三和第一百三十师沿铁路线向西,第九师协助第八师在伯力至别洛戈尔斯克之间清剿俄军抵抗力量。第十三师沿铁路线继续向西北进攻,第三、第一百三十两个师则乘火车返回齐齐哈尔,准备增援呼伦贝尔城。

随着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的覆灭,荷兰人收复东印度群岛的最后一丝幻想破灭。1901年9月,在欧洲扯了半天皮之后,荷兰和清政府开始坐下来喝茶了。

普吉是暹罗南部的一个小岛,这里碧海银滩,景色迷人。当然,现在的普吉还不是后世的那个旅游胜地。它只是一个普通的美丽海岛罢了。

荷兰和清政府的谈判就定在这里。

会议上,荷兰人仍然坚持要求中国军队退出其‘非法占领’的‘荷兰领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清政府的代表挟对俄战争胜利之威,则要求获得整个东印度群岛的控制权,荷兰人自然也不干。双方就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小岛一边度假,一边扯皮。

荷兰人是没办法,而清政府则担心表现的过于强势会引起英国人的警觉。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为避免列强群起而攻之,大清还是需要英国这张虎皮的。

最后,老大哥英国人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中国方面从已占领的中爪哇和西爪哇部分地区撤军,将这两部分土地交还给荷兰当局;同时,中国军队也需要从苏门答腊廖内省撤出。荷兰方面同意清政府事实占领的东爪哇地区、占碑、西苏门答腊、楠旁等地由中国方面管理。荷兰当局需承诺以国民同等待遇对待在荷兰管辖地区生活的华人;同时,清政府也需要以同等待遇对待在其控制区域生活的荷兰人。两国共同享有在东印度群岛的自由贸易权。清政府向荷兰当局移交被俘人员。

嘿嘿……看着眼熟吧?没错,这本来就是清廷和英国人暗中商量好的。这一方案提出后,两国自然又是一番撕逼扯皮。一直到十二月,在英国人的斡旋下,最终双方再次妥协,达成了荷、中‘普吉协定’。

协约规定:中国方面承认荷兰当局对东印度群岛的控制权并从多数已占领地区撤军;荷兰同意中国军队在东爪哇、西苏门答腊和楠旁三个地区驻军,并‘协助荷兰当局管理当地秩序’;双方均同意以国民同等待遇对待在自己管辖地区生活的华人或荷兰人;两国共同享有在东印度群岛的自由贸易权。

在最终签署的这一协议中,英国人放弃了原本计划好的北苏门答腊地区;中国则放弃了原本坚持的控制权,仅仅拿到了‘协助管理’的名号;而荷兰则事实上失去了对东爪哇、南苏门答腊和楠旁三个地区的控制权。

协约签署后,清政府开始向荷兰当局移交被俘人员,并从上述占领地区撤军。

在荷兰和清政府达成协议后,英国和布尔人也达成了和平协议。自此,英国正式吞并了奥兰治和德兰士瓦。

布尔战争虽然以英国胜利而结束,然而,大英帝国却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压力就不用说了。在对布尔人的战争中,欧洲诸强几乎一致谴责英国在南非的政策。随后对荷兰和中国的冲突的处理,也让欧洲人认为英国偏帮东方人而损失了白人的利益。

对于英国来说,鉴于布尔战争所耗费的高额开支,英国政府开始关心的是如何减少、而不是增加代价高昂的海外冲突。

不过此时的英国依然拥有11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3.9亿人口;拥有全球最强的海军并控制几乎所有的海上交通要道。仍然不是轻易可以挑战的巨无霸级存在。

布尔战争之后,在非洲中南部的英国势力已经成独大局面。这样它就面临另外三处热点问题:摩洛哥、埃及和阿富汗。在后两个地方,英国要面对两个已经结成同盟的强大对手——法国和俄国。

“我们需要英国的支持,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同样的,英国人也需要我们的支持。这一点显而易见。”——爱新觉罗。载湉

在得到了第三、第一百三十师的支援后,清军将西部战线稳定在了呼伦贝尔。同时北方的俄军在面对三个近卫军主力师的打击下,退回了外兴安岭以北。大清可以说在对俄战争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因此,现在的载湉显得神采飞扬。

许景澄随后说:“目前和英国的盟友关系是维系我国外交的极为重要的一环,我们必须要设法巩固这一关系。之前说过,布尔战争之后,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将面对来自德国和俄、法联盟的威胁。而英国从经济角度分析,不可能在远离本土的地方进行较大规模的战争。所以,他必须缓和和上述国家的矛盾。假如英国遵循张伯伦的与德国结盟的战略,那么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恶化势必不可避免。而与当前尚处在发展期的德国海军相比,另外一方是其规模居世界第二、第三位的两支大型海军——哦,现在俄国可能是第六了,和两个面积占世界陆地四分之一的大帝国。如何取舍,一目了然。”

事实上,在英国国内的政治大讨论中,索尔兹伯里也正是依据这一观点,坚决反对张伯伦拉拢德国的主张。他的策略是调和那些对英国的地位造成最大威胁的国家,即便代价是失去与比较不重要的国家的良好关系也在所不辞。

也就是说,中国很可能会被牺牲掉。

如果不想在这一次的国际力量博弈中被英国人牺牲,并进一步巩固英、中同盟,中国就必须用自身的武力证明俄国和法国不会成为英国人的威胁。至少在亚洲不会!

这不仅仅是为了争取将来的国际地位和世界范围内的利益问题,而是要保证自己不被牺牲。

“很明显,如果英国要和法、俄作战,那么他们不仅要在英伦海峡作战,而且要远在地中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埃及和阿富汗战场进行的战争。这样一来,参考布尔战争的巨额花费和艰巨过程,英国人很可能会退缩。可是对于大清帝国来说,在当前的局势下和俄国人握手言和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必须让英国相信,当未来英国和俄、法发生战争的时候,大清帝国可以为她分担压力。”

事实上,清政府现在正是这样做的。

但同英国的盟友关系只是清政府计划中的短期保护伞而已,载湉的目标是:大清帝国在未来必须掌握东亚、甚至整个亚洲的主导权。并要求“所有的短期战略和政策都必须围绕着这一战略制定并执行!”

然而要想实现这一战略,就意味着必须阻止俄国、德国和美国等列强染指东亚利益——或者说谋夺中国的利益。

关于这一点,通过光绪二十五年的博弈,德国、美国可以被认为成功阻止。而大清现在正为同一目标和俄国作战。但如果要设法将英国、法国这两个既得利益者排除出去——孙毓汶等几位大臣认为:“考虑到现在和俄国人作战就已经很艰难了,皇上,不是臣等不想,是实在做不到啊……”

“事在人为!”载湉潇洒的大手一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嗯?怎么好象有哪里不对?

哪里不对点哪里,步步高……

滚粗!

乱了乱了,赶紧回来,我们这儿开会呢!

载湉:“单单凭借大清自身的力量,自然不足以同时挑战三个列强。事实上,就算是一个,也不是当下的中国所能承受的。我们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正在关键时期,至少还需要5年——也许十年——我们才具备挑战一个甚至两个强国的能力。因此,在目前我们必须找到至少一个强有力的盟友!”

之前已经说过了,这自然是英国。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已经让英国相信我们能够在之后的世界霸权争夺中给与他们支持。但,如何能够说服英国人支持我们主导亚洲?”

徐用仪摇摇头:“目前我们的关税权还掌握在英国人手中。英、法两国在我国还占有大量的利益,不要说主导亚洲,就是收回这些利益,也难比登天。列强绝不会轻易的让出嘴里的肉。除非我们再和这两个国家打一仗。”

但这条路已经被讨论过了是走不通的。

一旁刘少卿倒是提出了不同意见,“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载湉眼睛一亮,“赶紧说来听听!”

刘少卿道:“我们可以分两步走。通过这次战争,我们至少可以暂时逼迫俄国坐到谈判桌前。以我们现在提出的谈判条件,俄国必然不会接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借机拖延谈判的时间。待西北铁路竣工,我们就可以以俄国未签订停战协议为借口,再次发动战争。这一次我们将开辟西北第二战场,利用中亚的局势将水搞混,拉英国人参战,至少是表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利用俄、法盟友的关系借英国之力,将法国人的利益收回。而一旦英国人坐上了这辆战车,他就不可能简单的抛弃我们,这样以来,让我们和英国人也就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

徐用仪问道:“俄国需要多久才能完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刘少卿道:“我估计,最早两年,最晚三年。”

徐用仪又问道:“这个时间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一旁曾经任过工部尚书的翁同龢替刘少卿回答:“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速度可以推算出来。”

孙毓汶却道:“如果两年后我们再次挑起战争,能不能打得赢?要是打不赢,倒不如设法避免战争,拖一拖时间,待国内条件在成熟一些,在谈战争。”

孙毓汶的话看似卖国,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他并没有这个意思。现在中国的工业革命正在关键时期,很有可能在这几年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完成自身的工业革命。如果贸然进行一场可能会失败的战争,而使即将完成工业革命的大好局面葬送,倒不如暂时忍气吞声,待完成了自身的建设后在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刘少卿正要回答,载湉打断他说道:“今天暂时不讨论细节,只谈战略方向,能不能打赢回头细说,先说为什么要打。”

刘少卿点头应是。

载湉继续道:“再和俄国谈判期间,我们也可以先和英国、法国等国家达成一些对我们有利的协议。另外,朕还要补充一句,为了在将来针对俄国的战争中不会两面受敌,我们还要拉拢德国牵制法国。”

为人臣、属的,最重要的一个生存原则就是要给领导留空间。就像刚才,拉拢德国的问题谁都知道,但是就是不说,专门留给皇上‘补充’。

就在英国、俄国、中国纷纷展开大讨论,制定自己未来的国际战略的时候,德国国内也在为自己今后的道路制定战略。

但是不同于英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都提出了联合德国的意见,甚至中国还在照着这个方向开始制定战略,并为之努力——任性的小威廉轻率地抛弃掉了张伯伦扔出来的橄榄枝。

对海军和海外殖民地的追求近乎偏执的威廉二世认为,英德同盟将妨碍德国发展海军。因此,新任首相比洛夫在柏林的宫廷和国会里坚决反对同英国结成联盟的任何倡议。

既然不肯放弃发展海军的计划,德国人就必须放弃英国这个盟友。同时因为德、法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因此德国人能够选择的盟友只剩下了俄国。

然而要想靠近俄国,就必然损害和中国和奥匈帝国的关系。于是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几年,因为德国皇帝个人的偏执爱好,德国的外交走进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