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暂缓上市(1 / 1)

2011开始 辛老七 4424 字 2个月前

十二月底,陈耀东一家三口飞景安。

发了一笔横财,不用再辛辛苦苦劳钱了,今年总算可以回家迎新年了。

也不用再想着省钱了,让航空公司给调了架公务机直飞景安。

早就是最高级别的VIP了。

冬日的景安没有什么景致可言。

马路周边的林带里堆满了积雪。

水上人家的园子里已经清早了一遍,提前几天打了电话,周志虎带人过来收拾的,雪全部扫到林带草坪里,院子里和路面落了一层层的霜。

车开到院子里,司机把东西给送到屋里就走了。

菜园子早荒了,今年什么也没有种。

树上的叶子也掉光了,光秃秃的贼难看。

就门口的两棵柏树几棵树林还带点绿色,但已经失了光泽,明显也猫冬了。

姜苗苗收拾完东西,给袁秋打了个电话,让送给吃的过来。

陈语汐楼上楼下蹿了几趟,觉的不好玩,最后问老爸:“爷爷奶奶呢?”

陈耀东摸摸顶瓜皮:“爷爷奶奶在盐城带叔叔家的弟弟,你忘记了吗?”

陈语汐哦了声,有点记不太清楚。

过了一个小时,一辆小别克开进了院子。

办公室的一男一女下来,拎了几个大塑料袋送进去。

还是2012年公司买的第一辆车,现在沦为了送菜车。

送的菜还不少,乱七八糟的能有几十样,还有猪肉和牛羊肉等。

姜苗苗早把冰箱插上了,分门别类的全放进去。

收拾一阵,眼看快到五点半了,一家三口才出门去了茶府。

下午不做饭了,叫了陈二哥和薛表哥一起吃饭。

到了茶府,薛丘明已经先到了。

没看到郭小玲。

陈耀东问:“怎么一个人,嫂子快生了?”

薛丘明道:“还有半个月。”

这两口子也准备要二胎,动作挺麻利。

陈耀东问:“钱算完了没,今年挣了多少?”

薛丘明道:“一千两百多亩地,才挣了二十八万。”

陈耀东道:“嫌少?”

“少啊!”

薛丘明道:“辛辛苦苦种一年,到头来一亩地才落个两百出头,二哥一千亩地都挣了八十万,我种的比他还多,收入还不到他的一半,人比人气死人。”

陈耀东道:“人家地是自己的,你租的地,这也能比?”

薛丘明道:“不是那回事,就算除掉五百地租,他一亩地也还有三百多的利润,我一亩地才两百出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陈耀东问:“差距在哪里,找到原因了没?”

薛丘明摩擦着头皮,说道:“苗出的不好,产量没他的高,人工花的也有点多。”

“那不就得了。”

陈耀东道:“一样都是种地的,有点差异不很正常?”

没等多久,陈纪东两口子也过来了。

陈耀东问:“你那院子装完没?”

陈纪东道:“已经完了,晾一下过完年搬过去。”

陈耀东点个赞:“不错,二哥现在也是身家千万了。”

陈纪东道:“屁,哪来的千万,差的你给我补上?”

陈耀东道:“别墅几百万,几套房子两百万有了,车子加店铺,这就差不多了,三营一千亩地现在少说两千万,你这还不算身家千万?”

陈纪东道:“光算固定资产有屁用,我现在还欠着一屁股债呢!”

陈耀东道:“你这就不知足了,景安资产上千万的有几个?”

薛丘明道:“你俩能不能说点别的,别讨论这个了?”

刘燕和姜苗苗也不管哥俩嘴炮,讨论着孩子的教育问题。

陈语汐现在不扒桌子了,安安静静的坐在妈妈身边,瞅瞅这个,瞅瞅那个。

安静的像个小淑女。

陈纪东问:“三岁多了还不上幼儿园,汐汐啥时候上学呢?”

陈耀东道:“五岁了直接上学前班吧!”

薛丘明道:“现在都上幼儿园,就算不学习,也得和其他的娃娃接触,现在社会竞争太激烈,娃娃还是的从小抓起,不然真上了小学跟不上。”

陈耀东弹了弹烟灰:“那有什么关系,反正都要继承家产,跟学习好坏有关系吗?”

“……”

薛丘明没话说。

陈纪东也没法吐槽。

说的好有道理。

晚上。

睡觉前姜苗苗忽然说道:“老公,大姨妈还没来。”

陈耀东道:“怀上了吗?”

姜苗苗道:“不知道,有时会迟个两三天,过几天再看看。”

陈耀东琢磨着,应该八九不离十了。

十一月份就在辛苦耕耘,结果没有动静。

十二月份继续耕耘,要是再怀不上就有问题了。

次日。

陈耀东起来去了公司。

这三天忙成狗,基本上就没有闲的时候。

每次回来,时间都排的满满的,不是要见领导就是要处理问题。

忽然闲了下来,一时半会还有点不适应。

冬日的大市场比较萧条,看不到几个人。

好久没见陈老板了,走道里被员工碰到,既意外又惊讶。

随后所有人就都知道了,陈老板回来了,全都有点惊讶。

元旦马上到了,之前两年这个时候陈老板都在外面。

没想到今年回来了。

难道公司不缺钱了?

这是大家第一反应。

王雪梅在省城,王平安在公司坐镇。

听到消息第一个跑过来。

“陈总哪天回来的?”

王平安也比较惊讶,他也没接到陈老板电话说要回来。

陈耀东道:“昨天刚到。”

王平安道:“今年元旦在景安过吧?”

陈耀东点点头:“年前应该再不出去了,王雪梅哪天回来?”

王平安道:“近期没打算回来,要不要通知回来一趟?”

陈耀江道:“让回来吧,元旦前就回来,今年早点开个会总结一下。”

说了几句,张培良也来了。

讨论了下上市的事,都觉有点草蛋。

“有几家PE想投,但开出的条件太过苛刻,还有对赌协议。”

张培良道:“阿里也愿意投,除了对赌协议,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全资收购我们的电商平台,明显是不想让我们发展线上业务,我觉的可以排除了。”

王平安道:“阿里不用考虑,我们不需要互联网企业的资源,我们的超级渠道才是电商最需要的资源,说实话资本家的本质都是贪婪的,我们现在还没有赢利,农牧企业本来就不受资本的青睐,上市必然要让出巨大的利益,我建议暂缓上市,等赢利后再考虑上市。”

陈耀东问:“银行呢?”

张培良道:“银行也在犹豫,从长远看我们现在的基础打的还不够牢固。”

陈耀东敲着桌子沉思,没有说话。

王平安道:“今年虽然勉强完成了省城的布局,但我们的基础确实还不够牢,特别是基础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觉的有必要再花上三到五年时间,把员工体系、成本管制体系、前端采购体系和物流运输体系、调度系统、基础管理真正做扎实,建立起一套成熟高效的经营运行体系,实现正向利润后,再上市也不迟,到那个时候,就不是我们去找资本融资了,有的是资本排队来送钱,我们才可以占据主动优势。”

“三到五年……”

陈耀东揉了揉眉心,过了这个年,他就三十岁了。

王平安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等我们把基础打牢了,再向外扩张的话也会更加顺利许多,我们背后可是三百万景安农民,再加上成熟的一体化产业链,我们在跟其他关联企业竞争时才会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外省企业想除了搞相同模式,否则不可能竞争过我们。”

“等人都来了年会前讨论一下吧!”

陈耀东将问题搁置,这种重大战略问题不能随便拍脑袋。

还要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聊了半个小时,陈耀东又去看了看已经停工的兴邦花园和兴邦集团总部。

总部盖的气势宏伟,一栋十二层的高层建筑,目前算是景安最大的宽体建筑,宽度达到了五十米,规划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米,五十多亩地就盖了这一栋楼。

其余地方全部绿化或建停车场。

地下还有两层。

六月份开工的,赶在上冻前把主体框架盖了起来。

等开春后封顶收尾。

明年装完,年底应该就可以搬进去了。

院子还是工地,没什么好看的。

陈耀东连车都没下,路过看了几眼就走了。

去了兴邦花园一期,五十栋十二层的小高层只起来了二十栋。

同样没有封顶,要开春才能封顶收尾。

还有三十栋明年才开工。

容积绿非常低,绿化率可以达到70%。

对比一下那些开发商盖的楼盘,这应该是景安容积率最小的高层住宅小区。

三百亩地建筑面积才35万平,三千套房子,这是老老实实按政策规定来建的,考虑到员工的居住满意度,取了政策规定的下限,就算按照上限盖,也不过再多几栋楼的事。

换了那些房地产开发商,三百亩地不给盖个六七千套房子,怎对得起良心。

所以好多高层住宅小区才楼挨楼,低层普遍都晒不到太阳。

至于那容积率,没有开发商搞不定的事情。

二期高层还没有动,联排到是起来了。

三四层的建筑盖的贼快,一个星期就能起一栋。

旁边一块地也在盖房子,陈耀东瞅了几眼,问王平安:“这是干的啥?”

王平安道:“别墅,鸿鑫地产搞的。”

“草,这也叫别墅?”

陈耀东道:“房子挨房子,这容积率是怎么通过审批的?”

王平安道:“开发商总有办法。”

别墅的容积率很低,政府有相关规定,不是你想怎么盖就怎么盖。

基本上在0.2到0.5之间,这特么一个院子紧挨着一个院子,中间就一道墙,马路目测不到五米,容积率虽然没有高层高,那也是因为只有一层,实际上比高层还要挤的多。

别墅挤成这个逼样,那还算什么别墅。

陈耀东问:“空的房子卖了多少年了都没卖完,不家人敢盖房子?”

王平安道:“拿了地捂着不动,市城也不愿意。”

陈耀东明白了,兴邦农业不盖楼捞钱,市里也不会管。

捂个十年八年也没人问,本来就是补偿损失。

可这些房企干嘛的,拿了地捂着不盖房子,市里哪来的税收。

再不盖地给你收了。

有时候不是非要盖,而是不得不盖。

转了一圈,才驱车去了三营。

郭老头是个闲不住的人,公司有他办公室,但没事从来不在办公室坐着,多数时候都在南山平原,那边有几个农业实验基地,搞了好几个实验项目。

天热的时候带着一帮研究生田间地头忙活。

冬天冷了,就到了三营。

三营同样有试验田,兴邦农业现在的研究生不少。

这几年接收了不少省农大研究生,农学研究生还不如个学工科的本科生,就业环境实在苦逼的没法说,以前兴邦农业规模小,大学生还有点看不上,现在已经是河西省规模最大的农牧企业,成了省农大的农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的首选。

特别是兴邦农业搞集资建房,不少外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准备在景安安家了,房子太便宜,买房无压力,家里稍微支持一下就能全款买房。

都不用贷款的。

上哪能买到这么便宜的房子。

买房安家才是第一位的。

到了三营,郭老头正带着研究生在大棚里研究一小片辣椒。

见陈耀东进来,就拉着陈老板给他介绍研究项目。

陈耀东一边听,一边问:“你老人家还能干几年?”

郭老头道:“干到八十岁不成问题。”

陈耀东道:“你干到八十岁,让那些年轻人干啥,我觉得你还是当好你的研究所所长就行了,给那些本科生和研究生多锻炼的机会,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

郭老头道:“科学研究没有捷径走,这些年轻人太娇贵,农学的研究在地里,不是在办公室,我还得带着他们,不能让他们坐在办公室变成那些连麦子和韭菜都分不清的专家。”

“……”

陈耀东无话可说,也不打算劝了。

郭老头是真正的专家,不是那种经常在电视上瞎B咧咧的专家,而是真正的农业领域的专家,河西的小麦种子的改良就有他的贡献,这种纯粹的专家现在已经很少了。

大多都在忙着搞学述交流和论文报告等。

真正守在田间地头的,已经很少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