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船(1 / 1)

锄清 酒中狐 4059 字 2023-09-26

  甚至,有些大船所需要的龙骨,更是需要十几年的时间,用来阴干木材!

  “用房梁!”

  朱慈炯沉声道:“湖北光复,遗留满城无数,建筑所用的木梁,就算是稍微变形,只需要将屋顶瓦片朝上推一推就可以的了!

  现今造船乃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先用这些木梁应对,同时砍伐木材备用!”

  郧阳多山,山上树木茂盛,山上上百年的树木比比皆是,根本就不缺木材。

  唯一缺乏的就是时间。

  是以,朱慈炯决定先拆了房屋,用木梁应对了眼前的难关,等到后续木材阴干之后,就有了充足的木料使用了!

  王昌安坐下了,陛下的这个决定,虽然会浪费一些人力,但是不得不说,是眼下最好的办法!

  “三桅船的制造,可有难度?”

  既然说到了这个,朱慈炯索性询问一下,可有难题存在。

  “这个陛下放心就是!”

  王昌安笑了:“咱们大明素来就不缺能工巧匠,有了陛下的激励办法,小小的三桅船,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

  家里从事航运生意的王昌安,自然知道这三桅船是什么东西。

  这可是西洋称霸海上的利器啊!

  因为侧重的不同,使得西洋的三桅船,船只抗震能力大为提高,甚至能够在船舷上布置了十几门火炮。

  他已经试验过了,若是完全按照陛下给予的图纸,制造出来的三桅船,要比西洋船只更加厉害一些。

  ……

  三桅帆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西方在造船技术上落后于东方的历史。

  也使西方渐渐的在世界贸易中占到主要的地位,随后进行的“地理大发现”,都和这种帆船的出现,及航海新技术的使用密不可分。

  它的出现,使航海家和造船家,简直想不出她还有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

  历史上的这玩意,足足使用到1890年铁甲舰的时代,甚至三桅船还有铺设铁甲,成为铁甲三桅船。

  当然,这玩意还有一个缺陷的——水密舱。

  出现于华夏宋代的水密舱,在三桅船大规模使用的时代,并没有被西方重视。

  而朱慈炯却是知道这玩意的厉害之处。

  可以这么说,一艘水密舱设计合理的船只,足以成为海上不沉的传奇。

  历史上有一艘采取水密舱设计的船只,遭受了没有修复可能的轰击之后,还在海面上漂浮了三个月之久!

  当然,这样的情况很难复制,但是,当三桅船与华夏的水密舱设计相结合的时候,足够大明的三桅船领先全世界数百年时间了。

  王昌安可是让人测试过的,在汉水中,采取了水密舱制造的三桅船,足足承受了一百次红夷大炮的轰击,甚至,船舱已经数次被整个横穿,船只依旧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好几天时间。

  华夏造船史,有史记载最早确切可查的是春秋时期。

  吴国余皇是为当时华夏最大的船只。

  就算是小一些的大翼,折合后世也有近三十米长。

  虽然说相对于同时代被西方人狂吹的希腊三层浆战船,看起来是小了一些,然而战力却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45米长、六米宽的希腊船,航行时一百七十支木桨飞转,俨然地中海上的巨无霸!

  实际上这玩意却都是皮条和绳索捆扎,航行的时候无比威风,其实十分不经撞。特别是发生海战时,战船间主要都是对对撞,却是宛若木筏一般稀松。

  华夏船只,讲究卯榫结构与钉并用,素来注重实际使用能力。

  与希腊同时代的吴国、齐国海战,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了。

  借用一句美国学者杜普伊的话说:“从公元1世纪到3世纪,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汉代开始成熟的楼船,长达百米,整个船体通常三层城楼构造,部署各种远近兵器,放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就是无敌的存在!

  而且千万别以为,这巨大体型的楼船是花架子,好些细节技术,楼船比起西方世界来,领先的都不是一星半点。

  比如驱动中,华夏的橹要比西方人的桨轻松省力,甚至方向操纵中,华夏船的舵更远远甩开西方人的侧桨。

  正是依靠战船的先进性,使得汉朝的强盛,深入人心。

  汉武帝时代,汉朝的海军就多次跨海征战,向北碾压朝鲜,向南平定越南地区。

  几乎与陆上丝绸之路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打开!以《汉书.地理志》的记录,中国的海船在汉代时,就已经打通了从广州到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航线。

  华夏独家所有的翼面型风帆,风力速度更大。

  两晋时期出现的多桅杆错配技术,更确保船只逆风飞扬。

  南北朝时代,科学家祖冲之就曾尝试淘汰橹桨,用踏板驱动轮轴驾船。

  发展到中唐时代,由唐朝王爷李皋,开发出了长江里专用的车船。

  从此这种船只几经改良,成为中国内河的主战舰船。技术长期领先古代世界。

  不乏历史记载,唐朝船只开到波斯湾地区,经常因为船体大吃水深,连人家的港口都进不去,只能另换小船!

  到了宋朝时,华夏的船只,已经成了海洋上的不二主角,以宋元时代阿拉伯旅行家巴图塔的说法:“去中国的人多乘中国船”。

  宋代的造船技术,放在当时世界上,更是碾压式优势,不再是简单哪一个技术领先,而是整体理念领先。

  首先是造船理念,宋朝以前造船,都是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加固船体。

  宋朝人却突破了这个牛角尖:造大不一定坚固,关键得骨头硬,造船重要一步“定龙骨”,在宋朝完美实现。

  从此中国人不管造大船小船,都是先打好龙骨结构,骨头硬了,别管大船小船,都是相当扛风浪!

  更叫外国人望尘莫及的是,宋朝造船不但会定龙骨,还会画海图,每造一艘大船,都要有靠谱的船图规划,甚至更有了专业化的船坞。

  至于横隔舱和水密隔舱这些设计,也是更加成熟。

  在整个两宋年代,大宋的海船,就成了海洋上的不二主角,海军更是独步天下。

  专业管理海洋贸易的“元丰法”,更在北宋出台,两宋富庶的国民经济,更主要来自海洋贸易。

  诸如苏东坡这样的文学家,闲了都会花钱组船队出海。

  当时中国船只纵横在南洋海面,每到一处都常见国王出来迎接。

  要论海洋巨无霸地位,最能代表中国古代造船的,还得说郑和船队!

  作为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仅以造船水平论,代表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技术:

  不但造的够大,最大能有百米以上长的巨型战舰,技术也更细,更抗风力的十一桅杆硬帆,人力般的螺旋桨设计,体魄巨大航速更极快。

  15世纪的海洋上,每次出场就看呆一片外国佬。

  按照葡萄牙诗人卡蒙斯的话说:葡萄牙船队刚来到北非时,当地人看到这些欧洲船,都是一派见怪不怪——有比你们更牛的船,早就从东方来过了!

  然而,海洋贸易实在是太赚钱了。

  无数眼红的士绅,终于联合起来,培养考生,成为了朝廷的决策者。

  在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以皇家为主导的大明航海事业,被禁绝了。

  在此后的一百三十多年时光里,明朝多年自废武功,擅自造两桅杆帆船就要问罪,沿海卫所制度崩溃,也根本没钱维持强大海军。

  在遭够了倭寇肆虐苦处后,明白海军重要性的大明朝,从嘉靖年间起咬牙重建,终于重新有了一支强大海军。

  这支海军不但多次暴打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还远征朝鲜碾压倭寇,更再度打出了中国船的品牌。

  以西班牙学者门多萨的说法:明朝战船结实耐用,一艘使用期相当于两艘欧洲船。

  当时的西班牙驻菲律宾的总督,更是积极学习明朝的战船制造技术,大量仿制中国船!

  明末这一段时间内,“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横行东亚海洋时,退守台湾的明郑政权,依然结合西方航海技术,造出了杀伤力强大的鸟船:

  通常近六十米长的规模,装备三十门左右的重型火炮,且学习了欧洲独特的夹板船舱技术,因此中西合璧威力强大,一度垄断了整个东亚航线。

  历史上的康熙王朝,也有样学样,用更多的鸟船跨海东征,平定台湾。

  然而,从此之后,随着中国彻底关上航海大门,绝唱的“鸟船”也被清王朝全部拆毁改装。

  从此中国沿海,只剩下吨位极小的袖珍小船,清朝水师的规模战力,莫说比英国,就是比明朝也远远落后。

  落后挨打的命运,终于不可避免!

  熟悉华夏历史的朱慈炯,自然知道,在明朝这个时期,华夏船只大体分为三个派系。

  以北方为代表的的沙船,以福建为代表的福船,以广州为代表的广船。

  这三种船只,都是因对各自境内海面情况而设计的,是以,福船的威名虽然更大,然而在北方这种多沙,海面平静的地方,却是不常用的。

  正因为这样,北方通用水师船只,都是沙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