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二章 见见(1 / 1)

大明新命记 哼哈大王 1765 字 2个月前

崇祯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傍晚,夕阳西下,杨振站在凤凰城南门的城楼上,远望着背了一个包裹的硕托,夹杂在刘文炤率领的秀岩城的明军队伍里,渐渐消失在南下的道路上。

杨振并没有直接跟着他们前往秀岩城,因为他在这边儿还有别的事情。

“都督,真要跟清虏议和?”

站在城头上望着刘文炤一行人带着硕托出城远去,一直憋着话、但又不便问的祖克勇,此时见周围无别人,终于再也忍不住了。

“怎么,你认为不该议和?”

杨振似笑非笑的看着祖克勇,他也想了解祖克勇心里的想法。

“卑职只是觉得可惜,都督率军北伐以来,我们连战连捷,不仅拿下了九连城、凤凰城这样的要地,而且斩获了尼堪、济尔哈朗这样的清虏名将,形势如此有利,此时停战议和,卑职觉得可惜!”

“呵呵,把心放到肚子里去吧!与清虏议和只是一种手段,灭亡清虏仍是目的。而且我们绝不是与所有清虏议和,而只是与多尔衮所部清虏议和而已。这其中的差别,可是很大的啊!”

“可是,如果让朝廷知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我们不与人说,朝廷如何会知道?”

其实,祖克勇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但是现在的杨振,已经不怎么在乎朝廷的想法了。

对他来说,为了达成灭亡清虏的最终目的,他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使用一切他认为必要的手段。

“都督,目前形势对我们有利,这个险没有必要冒,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必劝了,与多尔衮议和,不仅能让我西路军将士,兵不血刃拿下盖州城以及盖州以南所有城池堡垒,而且还很有可能搞乱清虏内部,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面对祖克勇的担忧和劝说,杨振最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我比你们更了解黄台吉,也比你们更了解多尔衮,多尔衮兄弟与黄台吉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可是黄台吉于他们,却有着杀母之仇,双方素来不睦。

“而且黄台吉已经病了很久了,他对八旗的掌控必定大不如前。加上现在八旗内部,唯一能够制衡多尔衮的人物,就是济尔哈朗,也已经死了,甚至整个镶蓝旗,现在还剩下什么了?在这种局面之下,多尔衮必生野心!”

在原本的历史上,多尔衮百般忍让,一直忍到了黄台吉猝死以后,才开始跳出来争夺大位。

其中主要原因,除了对黄台吉的忌惮之外,就是代善、济尔哈朗、豪格、阿巴泰等等这些人还都活着,而且不仅都活着,他们还都拥有强大实力。

除此以外,以范文程为首的内三院文官谋士群体,都是黄台吉一手提拔的,而八旗汉军将领,包括“三顺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等在内的军队,都是黄台吉的势力。

至于为什么多尔衮最后争夺大位失败,除了名分问题之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没有获得这些势力的支持。

可是现在,黄台吉的长子豪格,已经死了。

同时,原本对他形成制约的那些人,也基本上都死了。

甚至包括原本历史上,黄台吉死后两黄旗内的实权派人物鳌拜,这一世,也已经战死在松山城了。

历史上就是鳌拜和索尼等人,裹挟着两黄旗的其他大臣表态,非黄台吉的子嗣不得立的,结果导致多尔衮和豪格在其他势力的劝说下各退一步,立了一个五六岁的娃娃。

但是现在,不仅鳌拜已死,而且其他一些类似鳌拜的,被黄台吉赏识并在黄台吉死后站队黄台吉子嗣的八旗少壮派,比如谭泰、博洛、杜度、尼堪,也都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黄台吉还没挂,多尔衮恐怕也会忍不住试试的。

杨振之所以同意多尔衮的议和之请,赌的就是这一点。

“有道是,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叛。他们君臣二人嫌隙既深,相忌已久,一旦没了济尔哈朗的制衡之力,接下来,不是黄台吉拿下多尔衮,就是多尔衮拿下黄台吉。至于我们,且后退一步,坐看好戏即可!”

眼见杨振如此坚决,祖克勇想了想,也就不再劝了。

反正以目前形势来看,停战一段时间,也有利于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更何况,金海镇的西路军,若是能够兵不血刃拿下盖州城,也的确是一件好事情。

即使以放归多尔衮及其所部清虏人马和部众为交换,达不到挑起清虏八旗上层的权力斗争或者内乱的目的,也仍然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不过,杨振所说的好戏,他们一时半会儿是看不到的。

好在杨振也不并着急,比起硕托以及多尔衮的回音,杨振更希望早一点听到来自仇震海那边的消息。

崇祯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的上午,杨振在祖克勇、李明时等人的陪同之下,从凤凰城出发,沿着草河北上,向着草河堡方向靠近勘察了一番,最后抵达了草河堡西南不远处的通远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