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1 / 1)

兴汉室 武陵年少时 4383 字 2023-09-26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楚辞·卜居】

南皮城上,扬威将军樊稠一身是血,带着十数个精壮的西凉精兵左突右冲,杀得城头守军节节败退,如入无人之境。

“开了!”远处传来一阵惊呼,樊稠定睛看去,却是南皮西北角的一处城门被一队精锐的步卒打开了。紧接着便有数千甲胄、服饰统一的士卒源源不断的蜂拥入城。

“可恶,是虎贲军!”樊稠心里气愤难平,看来皇帝所许诺‘先入城者侯’的恩赏是轮不到他了,想到自己在皇帝给的期限内不仅没能攻下南皮,甚至大失众将所望。如今自己头上还高悬着一柄利剑欲落未落,樊稠急于立功,见赵云抢先破城,心里愈发急切起来:“都给我冲下去!”

他大吼一声,竟是弃了兵刃,两手抱起一块礌石,朝着城墙走道往下扔去。一众未来得及逃跑的守军要么被砸中,要么就惊吓的顺着走道往下滚去,很快便让开了一条畅通的下城道路。

樊稠大喜,立即带着身旁亲兵急匆匆的跑下城去,他当先杀了几名小校,夺下几匹瘦马,便立时吩咐道:“不用管什么府库!沿路遇见人也不许追,都随我一路杀往王宫,只要俘获伪帝或袁绍,我保你们一个富贵!”

“喏!”樊稠身边仅剩不多的凉州兵兴奋的叫喊道渤海王宫是伪帝的居所,里面除了大量的财宝,甚至是随便杀个人都能让自己升几级。他们径直往渤海王宫杀去,一路上踏死、撞死亡命无数,途径燃烧的官署、县衙他们都熟若无睹,前进速度竟然比领先的虎贲军还要快。

在南皮城的另外一处,于禁与李典等将也逐一夺下了城头,掌控了局势。李典见远方狼烟滚滚,又派家兵打听到消息,便急着对于禁说道:“南北军都已入城了,就连樊稠也朝王宫杀去。我等建功就在此时,岂能落于人后?文则,我们也入城吧!”

若不是与于禁一同登上城头,李典也不会象征性的征询于禁的意见,他原以为这是毋庸再议的事情,可于禁却拒绝了他:“你难道还想抢过南北军么?”

于禁很明白自己的定位,主动脱离曹操的他们就像失去了一棵大树,在皇帝真正接纳他们之前,他们除了必要的表现以外,还需要更多的循规蹈矩。如今夺城之功眼见的轮不上的,自己这些二三流部众又何必上赶着凑热闹呢?他回头望城外望去,视线里有千余名骑兵成建制的绕城逡巡着:“这次攻城,连南北军的骑兵都不曾派上,可见天子心中仍有防范、警惕,不准任何一人能逃出城外。”

“曼成。”于禁指了指那一队长水骑兵,试图用此佐证自己的说法:“依我之见,攻城之战既然夺不到头功……夺到了也或许是让人嫉恨,我等又何必在这上面浪费力气?索性留守这道城墙,维护城下安定,倒还算是另一条立功的途径。”

李典眼前一亮,当即明白了于禁的意思,继续往城中心赶只会抢到一点肉末,可若是维持一方治安,自己等人履职尽责的形象可就立即树立起来了。

“还是文则有远见!”李典由衷的佩服道,他双手抱拳略一示意,然后放下:“可笑刚才我见关羽、张飞等将随着太史子义杀入城中,气势汹然,看来他们也只是白热闹一场了。”

于禁其实主要考虑的不是这些,只是性格使然,稳慎的用兵风格让他下意识的选择先维持秩序、再从容选择是否参与混战。除了这些因素以外,于禁顾忌着那三天在樊稠的严令下派兵攻城,损失惨重,在这最后的关头,理应保存剩余的实力。

城中四处巷战,喊杀声、惨叫声不绝于耳,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城中接二连三的冒出数丈高的火焰,高楼、府署、府库都开始烧了起来。渤海国、南皮县的掾属、文吏们纷纷抢走财货四散而逃,就连牢狱里的狱卒也是见势不妙,早早的趁乱逃了,徒留下一群犯人在牢里大呼小叫、不停的拍着栅栏铁链。

犯人里不乏有些交际广的,居然在这时还坐等来了几名游侠,砸开锁链,放火烧起了牢狱。一群不法之徒走上大街,胆子小的直接跑回家中,胆子大的更是打起为朝廷诛袁氏的名义,四处打家劫舍,将本就混乱的南皮城搅得愈加失控。

在府狱的旁边是一间小小的单独院落,里面长期关押着袁绍钦定的要犯田丰。

虽然没有经受严刑拷打、饮食起居也不曾苛待,但长期的监禁以及心理上的落魄还是使原本体态丰满的田丰急遽的瘦削下去。以至于当耿苞隔着窗户认清田丰的时候,居然还有一会认不出来:“田公。”他拍着牢门,命人尽快打开它:“在下耿苞,特来奉命救田公出去的。”

牢门‘哐’的一声被推开,田丰静静地站在角落里,隔着土墙,侧耳听着几条街道以外的厮杀声。他察觉到身后动静,转过身来看向耿苞,既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有心情问东问西:“你是奉谁的命?”

“当然是袁公了!”耿苞口中说道,心里却是想,有沮授投诚在前,朝廷对田丰的赦命也当不远了,自己也是冀州人,一定要攀上田丰才能偷生。

“袁公怎么说?”田丰仍镇静的站在原地,脚下没有挪动一步。

于是耿苞便将袁绍对他说的话转告给了田丰,他本以为这样田丰就会跟着自己走,谁知田丰却是讥笑了一声,说:“袁公可没有让你放了我,他只是命你来见我一见,现在既然见到了,耿君也可以走了。”

“田公!”耿苞大急,走上前说道:“何必如此呢?朝廷大军已然入城,沮公在邺城时就已归降,只要田公愿意,入朝后又能再与沮公共事,何乐不为?”

在听到沮授投降的消息之后,田丰的面色不由得变了几分,但他很快便恢复了镇定:“他归降与我有何干系?袁公不计较我放肆乱言,饶我一条性命,我已是感念不已,如今却叫我改换其主,这怎么可行!”

“你走吧!”田丰整了整衣襟,在角落里坐了下来,他固执的说道:“最后无非是随袁公同行而已。”

耿苞听见外面的喊杀声越来越微弱、越来越近了,心里焦急害怕,当下也顾不得将希望寄托在田丰一人身上了,拔腿便往外跑去。

浓黑的烟雾缓缓飘至渤海王宫的屋脊上,殿内弥漫着由外面飘进的熏人烟气,似乎是有人在逃难时将王宫里的某一处点燃了。

袁术手中拿着那柄‘思召’剑,隐隐透着寒芒的剑刃已沾上了袁绍的鲜血,袁术几次将剑刃往自己脖颈上靠近,又几次将它放了下来。他一想到袁绍残忍的亲手割开自己脖颈的样子,就不寒而栗,一个人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亲手割破自己的喉管?袁术不敢想象,也不敢尝试,这让他一直犹犹豫豫,最后想跟着其兄一同自杀也不得而行。

这种胆怯让袁术心里很是挫败,自己最后连这不如他么?

袁术将剑放在一边,低头去看这袁绍冰凉僵直的身体,陈逸已经为袁绍整理好了皱乱的衣襟,将他平躺在地上。看这陈逸如此为死去的袁绍尽心尽力,袁术不禁想到那日寿春城破,自己身边却也好似没有一个所谓的忠臣,想到这里,袁术心里更是抑郁难平了。

这时殿门外终于杀来了一队兵马,却是樊稠带着凉州兵气势汹汹的赶到了。他看见堂上的袁术,又没发现虎贲军或者其他人的身影,心头大喜,立即招呼左右走了上来:“好、好!到底是我快了一步!”

陈逸突然发了狂似得,一把捡起思召剑,两手高举着往樊稠劈砍过去。樊稠收起了笑,一个侧身躲过,手上动作不停,佩剑横扫,一下子割破了陈逸的深衣布衫,将他的腰侧划出一道极深的伤口。

“啐!”樊稠看着陈逸负伤倒地后,不屑的吐了口唾沫,道:“都要死了还这么折腾。”

说着樊稠便走到袁术身边,他先是踢了一脚袁绍,若无其事的说了句:“死了啊?”然后便将手中带血的剑刃搁在袁术的肩膀上。

袁术没有动弹,他知道自己的身子在控制不住的发抖,可他心里却没有恐惧,反倒很坦然的期待着樊稠用剑杀死他。他眼角的余光正看见陈逸下半身已被鲜血浸透,仍吃力的用双手往这边爬行过来:“你这是何必呢!”

陈逸没有回答他,反倒是爬了一半就陷入了昏迷。

樊稠没有在袁术身上看到他所期待的公卿子弟跪地求饶的场面,不免有些失望,二袁是主犯,在皇帝没有吩咐之前他不敢乱杀。当下只好悻悻的收回了剑,并吩咐人将其看管好,自己则带着人往王宫后面搜寻伪帝刘硕去了。

过了一个时辰以后,南皮城内的乱象终于宣告结束,沮隽、太史慈的兵马不停的巡视全城各处街巷,严禁百姓外出,一旦有发现在街上乱跑的,无不是就地格杀。而在南城的干道上,南北军的步骑整齐的分列道路两旁,皇帝特意将大驾从城北移到城南,从南门逶迤而入。

‘绍安’殿的匾额已经被人拆下来了,皇帝带着一众文武施施然走进打扫好的王宫正殿之内,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一个战战兢兢、不停流着油汗的肥硕男子,他穿着被拉扯得松松垮垮的天子冕服,胆怯的像只老鼠,那双小眼睛紧张的四处望着,在瞥见皇帝的时候,那男子急促的小声惊叫了一下,像是被吓到了一般。在他身旁则是安安静静的跪着一个年老妇人,镇定自若的样子与那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刘硕与马氏身后,则是低头跪地不语的袁术,以及躺在他旁边的袁绍的尸首。然后是陈逸、郭图等残余的袁绍幕僚,就连准备逃走的耿苞以及在狱中的田丰都被抓了过来,按官阶与名望依次跪在王宫正殿的当中听候发落。

皇帝先是看也不看他们,径直走到主位上,他腰间佩戴的刘氏在高庙里祭祀四百多年的祖传古剑‘斩蛇’。他似乎没有小心翼翼、万般珍视这柄极具价值与象征性古剑的意思,左手只是很是随意的往剑柄上轻轻一搭,跟随在他身后的文武们已分别站立两旁,像是得到信号一般拜伏唱喏道:

“臣等叩见陛下!”

刘硕在殿中吓得抖颤不已,这一声山呼在他当上‘皇帝’以后不是没听到过,可从未有一次像这样让他由心底感到惧怕。他脸上的肥肉一刻不停的抖动着,差点惊吓的晕厥过去,而他旁边的‘太后’马氏则不屑的冷笑了一声。

皇帝这时已经坐了下来,他将目光往刘硕、马氏等人身上扫了扫,悠悠然对一边的荀攸说道:“说起来,我就封陈留之前,也曾封过渤海王……如今可算是重回故国了?”

众人没料到皇帝会想起这一遭,都已是位至至尊,为何还要怀念称王的日子呢?而举郡归降的渤海太守应劭抓住时机,及时迎合道:“是足以证陈留、渤海难以承天子之气,今陛下以弱冠之龄收纳天下,岂是二郡所足道哉?”

皇帝闻言欣喜,抬眼看去,在荀攸的低声提醒下说道:“你就是应公?你在泰山做郡守时,曾删定律令为《汉仪》呈上我看,并有追叙前人典刑、依次驳议三十余篇。其中不乏有法家之言,非一时之仁,此等篇章我特命廷尉传阅,廷尉正杨沛尤其钟爱,回长安以后,你与他会有许多可谈的。”

这句话不但等于放了应劭一命,更是给了他新的仕途,这让从孝灵皇帝开始为官、以博学多才闻名的应劭突然有感绝处逢生,激动的在地上咳嗽了起来。他知道自己是因为自己撰写的《汉仪》得到了皇帝的看重,于是立即顺杆往上爬,极力推销着自己:

“罪臣几代受恩,享福不浅,近年来窃不自量力,斗胆撰写《律本章句》、《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和《春秋断狱》等书共二百五十篇及驳议三十篇。虽未足以传后世、成一代之学,亦能希冀增进圣听。”

皇帝觉得好笑,应劭这人做官没什么成就,但对于学术却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于律法、官制、礼仪的完善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据说袁绍拥立刘硕为帝,很多典章都是参考了应劭的意见,如今念他还算有些用,不妨留下一命:“侍中崔公收集藏书,编订《皇览》已有经年,应公所著篇章,待回长安后整理成篇,交付石渠阁御览。”

应劭大喜过望,他知道自己哪里讨皇帝欢喜了,连忙称谢之余,又止不住的咳嗽了两声。

殿前虎贲郎许褚读懂了皇帝话的意思,主动过来将应劭远远地拉到一边殿柱后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