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李莽的一句在树林里面嘘嘘,这次相亲的和谐气氛直接被破坏,尤其是当擦干眼泪回来的赵小雨听到母亲的责怪时,好不容易才憋住的眼泪哇的一下就如泉水那样喷涌而出,然后转身就跑开,就连李莽已经准备好的送客红包都用不上。
“……莽子,我不知道这姑娘会这样。”李母尴尬道,这次见面是她一手促成的,可差点就误了儿子的一生,所以愧疚。
“妈,你也是为我好,再说相亲这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合适就谈,话不投机就散。”李莽宽慰。
“不错不错,我们莽子这么有本事的人,还愁没好姑娘嫁吗,我说莽子她妈你别那么着急。”边上的村妇们也出言附和,刚开始就被赵小雨的表现蒙骗,她们也很恼火。
“也是,反正莽子现在还年轻,这种事情让他自己找吧!”李母叹息道,被今天这事打击,她也没有再给儿子做媒的情绪。
听到这话,李莽脸上不禁舒出一口气,脸上也绽放出笑容,他现在无心儿女恋情,可怕父母继续替他找老婆,遇到赵小雨这种还好说,想办法拒绝就是,但如果遇到好姑娘,他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拒绝可会伤人家的心。
相亲的事不过耽误一个上午,盖房铺路的计划并未因此就受到影响,加上有村民们帮忙,各个计划都在风风火火的启动。盖房子用的材料当天就拉来,二铺路的施工准许,镇政府那边也在第一时间就办妥,工程队当天就位,丝毫没有拖泥带水。
但对于这一切。李莽并未亲力亲为,只是把钱转出去,让父亲、村长他们全权管理。
更多的,李莽是趁着空闲的时间疯狂的修炼,同时还不忘探索着山海经的一座座山。修炼和探索是同步的。实战是修炼,吃食古兽之肉也是他特有的修炼方式,每一天他都在进步,非常的踏实。
在南次二经第十三座山叫做洵山,李莽遇到了一种奇怪的动物,长相似羊。但却没有嘴巴,很奇怪。因为看过山海经原本,李莽知道这是羦,这是一种不用吃食物的神奇古兽,天生就能辟谷,只需吸收天地灵气就能够存活。而且寿命奇长。
吃货李莽不肯错过任何美食,这羦也被他下了火锅,吃过后李莽惊讶发现,自己居然可以辟谷了……
李莽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慌张,山海经万千美食还在朝他招手,如果不用再吃东西。这对他而言简直是生不如死。
万幸的是,李莽只不过是多了一种吸收天地灵气的能力,而没有失去饥饿感,也没有对食物失去兴趣,这让他庆幸不已。
另外,这个强大的吸收能力还能辅助并加快修炼的速度,这是一件大喜事,让李莽高兴不已。
至于辟谷也有用处,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食物。可能会遭到禁锢,辟谷就是活命的保障。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几天太阳很毒,施工队里都已经有人中暑了。”午餐的时候,李母忧虑的道。“还有坡地上的庄稼,仅仅几天就被晒枯萎,再继续下去,这上半年可会失收啊!”
闻言李莽也感觉奇怪,他回来之前,道路还是湿漉漉的,水潭四处可见,可见并不干旱。可自他回家这几天,天天太阳高挂,从早上八点暴晒到下午六七点,空气干燥闷热,明明有下雨之兆,可雨却迟迟没有降下。
这很不合理,天气预报报道的可是雨天,可事实上天天太阳,当地的电视台被骂得够委屈,气象局也是莫名其妙,特地追查过却发现不少超科学的现象,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李莽通晓推算之法,肯定能够发现南岭弥漫着的神奇法则,正是这些奇怪的法则,不但促使滞留着的雨不能下,还让太阳更为猛烈,非常的可怕。
“中暑的工人没事吧?”李莽皱眉问。
“现在已经没事,不过天气这么炎热,这样下去恐怕不是个办法。”李母很是忧虑,天气太过眼热,耽误工程不说,工人和村民们的身体也得不到保障。
“我想想办法吧!”李莽沉吟着道,三两下把饭菜扒完就开着母亲的女装摩托离家。
“……还真很的晒啊!”开着车的李莽把眉头皱着,他开着车都感觉暴热,吹在脸颊上的风都是燥热的,更何况是要顶着烈阳施工劳作的村民和工人。这种天气出门就见汗,更何况还要做劳力,这简直就要人命。
到镇里让人拉了一大车西瓜送到工地,李莽还给大家延长了午间作息的时间,这才开车返回土岭村,只是眉头始终皱着。这出门走一躺,他更感觉奇怪,冥冥之中,他感觉这天气有些诡异,但具体是为何,他却又说不出所以然。
“得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李莽把车停在门口,从床底挖出已经有一年多不碰的猎枪,跟母亲说一声就要进后山。
“莽子,你小心一些,别走太深,最近森林里面不太平静。”李母对李莽告诫。
“里面发生什么事?”李莽奇怪的问,他的神经很敏感。
“听说这段时间森林里面有很多野兽莫名其妙的死掉,就连肉都发黑,像是中毒,脖子还有咬痕。因为死了不少珍贵的保护动物,已经引起南岭管理局的注意,现在就有一个专家组在里面调查。”李母随口应道,并未发现儿子脸上的异色。
“放心吧,我会小心的。”李莽应了一声,扛着猎枪就往后山走去,只是眉头轻轻锁着,有毒物在南岭森林出没?这会不会与莫名的旱情有关?
不是李莽的想法天马行空,有些古兽是可以影响局部地域天气的,远的不说,他的战宠水晶蛟龙就能引来水灾,此前他就是打算放出晶龙降雨驱走旱情和降温。
水晶蛟龙能招来水灾,恰恰相反,一些古兽能够招来旱情,这一类生物在山海经里面就常有记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