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边说便往回走,与郝孝德等人一路走进铁厂,参观完整个生产线,最后到达成品仓库,珀斯利密介绍完产品情况说:“还是试生产的时候,一个月在四五万斤,质量水平很稳定,我准备三个月以后提高产量,达到每个月八万斤,一年一百万斤。”
郝孝德的眼都笑成缝了,安屯铁厂、武川铁厂、敦煌铁厂是三座挂名在户部名下的铁厂,朝廷专门设立了盐铁所管理,户部的订单就是八十九万斤,按照珀斯利密的说法,意味着还有十一万斤能够卖,自己卖的利润绝对比户部开出的价钱高,可以想象的到,屯田所的钱会源源不断地出来。
杨崇自然晓得老郝为什么笑,立刻板着脸告诉郝孝德,要是出了差错,是一定要处分的,郝孝德点头哈腰地说:“我明白,虞大人说过,对工厂的管理我不要插手,不许强行开炉,户部另外还下了一份手册,要求所有的官员照章执行。”
众人都笑了起来,要说滋润,还就是郝孝德和孟让滋润,一个做着屯田都督,一个是派驻洛阳的兵部侍郎,哪像王薄,征战十年,还在东北到处厮杀。当然,王薄的爵位是两人不能比的,这次击败奚族后,王薄已经是北海郡公,再往上就是国公了,郝孝德和孟让还都是县侯。
杨崇特地在铁厂的食堂吃了中饭,珀斯利密很随便地坐在杨崇对面,郝孝德和黎阳郡守李文相是满头冒汗,一个是因为杨崇的安全;另一个是杨崇今天开了这个先例,以后所有来铁厂的官员都只有到食堂吃饭,否则就是逾制。
天弃坐在郝孝德对面笑道:“别管他,家主就是这习惯,在家里,烧得都是大锅菜,只是专门用一个小碟子盛起来,看上去精致一点。你最好安排一个人回去通知一下,晚上肯定是在屯田所的食堂吃晚饭,别到时候饭不够了。”
屯田所大部分官员晚上都回家吃饭,只有一些没去处的小官和下面的人同甘共苦,所以无论伙食的好坏和份量,与中午都是不一样的。郝孝德当然明白,天弃提醒自己,很可能就是杨崇的意思,在提醒自己屯田所是军营,不是衙门,禁不住老脸一红;河西军包括杨崇,只要在军营里,除了是招待人,官兵都是吃同样标准的食堂饭,在一个锅里舀饭吃。
郝孝德马上去找了一名心腹回去安排,杨崇从铁厂出来,就去田里看了屯田的情况,粮食的长势不错,杨崇很满意;晚上众人就在屯田所的食堂里吃的饭,郝孝德这点眼光还是有的,既然杨崇知道了实情,就不能弄虚作假,只是吩咐食堂的饭菜份量要够,另外就是菜里的油水要够。
杨崇啃着馒头,得知很多将士的家属都搬来了,就搭个草棚住在附近;当场批评郝孝德:“这怎么行,你不能和李文相商量一下,开办窑厂建瓦房吗,在附近建几个小镇安置,人再多可以把一些有家眷的战士调换到邺城,那里不是缺人吗?”
郡守李文相急忙说:“已经在铁厂和矿山之间建镇了。”
邺城已经变成瓦岗军的大本营,上万的老兵和家属住在那里,一有事就报团取暖,李文相虽然是徐世绩的爱将,偏偏不是瓦岗军出身,是黎阳的地头蛇。郑颋摇头说:“李大人说错了,就是建镇,也只能在铁厂附近,老兵喜欢住在邺城,是因为城墙虽然当年被崔弘度烧了,但是老百姓的房子和宫殿的那些附房还在,只要官府办个文契就能住上瓦房,你们还是要学河西军,开办砖窑。”
杨崇摆摆手说:“这不是他俩的长处,郑颋,等会通知杜楚客,我任命他为河北转运司判官兼屯田所长史,留在黎阳郡,专门负责安置老兵一事,尽快把砖窑建起来,入冬前解决安置问题,所有相关事务都可以过问。”
郑颋答应一声,下去通知;这次杨崇身边又聚集了不少人,最出众的就是从从江南调来的岑文本、从长安调来的杜楚客两人。虞绰暗地里告诫郝孝德,杜楚客留在黎阳,并不是什么事都能解决的,有些事还是需要与李文相商议。
杨崇只在相州屯田所呆了一天,便继续南下,渡黄河到了洛阳,张瑾、慕容正则带着文武在十里长亭恭候,杨崇这次能打败突厥,虽然损失惨重备受非议,但是这些老臣都明白其中的难处,圣天子杨广为什么死活都要征服高句丽,就是不愿与突厥决战,想借助辽东的胜利吓住突厥。
双方行礼进城后,杨崇在留守司入座,直接对慕容正则说:“崔凤举回不来了,我手上有两个人选,是窦建德手下的黄门侍郎张玄素和右司郎中柳调,你看他俩谁合适做河南郡丞?”
柳调在长安做过秘书郎、侍御史,慕容正则见过;张玄素原来只是景城县户曹,慕容正则几乎没有耳闻,慕容正则明白,杨崇其实问的是柳调适不适合做河南郡丞。慕容正则摇摇头说:“柳调清素守常,然干用非其所长;张玄素出自基层,倒是可以一试。”
杨崇立即拍板说:“那就这样,张玄素出任河南郡丞,柳调以侍御史的身份留在洛阳留守司。”
张瑾颔首说:“越王,听说崔君肃回来了,右翊卫正缺一个长史,把他调给我。”
“没问题。”杨崇清楚右翊卫为什么缺长史,右翊卫将军刘德裕兼着长史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右翊卫的第二把手,张瑾要人就是想削弱刘德裕的权势;崔君肃出自清河崔氏,做过颍川太守、兵部侍郎,资历之深还在崔处直之上,对刘德裕是绝对的碾压。杨崇随口问道:“杨侗还在江都?”
张瑾、慕容正则脸色微变;杨侗在江都,辅公祐、崔德本肯定有奏章,杨崇却问洛阳留守司,其意难测。慕容正则想了想说:“听说是韦逊也在建船厂,一时回不来,杨侗便在那里多呆几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