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 未雨绸缪(1 / 1)

替明 叫天 2146 字 3个月前

胡广缩回一个指头,只留下另外一个,继续给他们分析道:“第二个原因,他们远来不可能携带重型火炮,攻城器械也不可能多。而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火器,要是建虏敢攻城的话,必叫他们尝尝没良心炮的厉害!”

短距离内没良心炮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用来守城那是绝佳。而眼下叫天军的物资经过补充,也不缺火药。

因此,塔娜听了后,当即点头,用力说道:“我已迫不及待地想看建虏被没良心炮虐了!”

就算是拉克申对建虏的强悍屡有听闻,并在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可他听完胡广的这番话后,脸上不自觉地也露出了一丝笑容。就算建虏再强,也不可能抗过没良心炮的威力!

胡广见他们都建立了信心,稍微给他们留出一点高兴的时间后,便又提醒道:“根据我们收集到的建虏战法,我们也必须要有所针对。”

听胡广要说注意事项,几个人当即收了笑容,认真听了起来。

“建虏在辽东之所以能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其惯用伎俩最主要的是策反城中将领反水,或者事先混入内应里应外合。”胡广把知道的情况一一说给他们听,“除此之外,他们还会驱赶百姓攻城,趁城内军兵不忍心之际发动强袭。”

“我也有听说这些,防不胜防啊!”拉克申听了,感慨了一句道。

胡广一听,看了他一眼,然后微笑着说道:“对于辽东的明**民来说,可能防不胜防,但对于我们叫天军来说,难度没有那么高。”

塔娜略微一对比。当即点头,赞同胡广的说法。

建虏在辽东算是经营了多年,且明将良莠不齐,被建虏事先埋伏下棋子是有可能的。

但叫天军人数本来就不多,且革命党人无处不在,想策反叫天军将领。还不如去京师收买朝廷高官来得容易!

她在想着,同时仍然分心听着胡广在继续说话:“因此,我已和胡旅长商量过,由他那边开始扩充侦察连为侦察营,并将侦查力量主要投向东部,防止建虏的突袭,不让建虏有抓住我们在草原上百姓的机会。”

可以预见,以后侦察营和建虏探马之间的争斗会很激励,最终谁占据优势。就会对那一方的胜利把握增加更大的几率。

胡广说到这里,稍微沉吟了下,收了笑容继续道:“眼下我们叫天军的人数还少,且之前没有引起别人重视,因此混入内奸或者被人策反的可能是比较小的。但以后叫天军壮大之后,就得有这方面的担心,我们也得未雨绸缪才行!”

“那该怎么未雨绸缪?”塔娜一听,马上追问道。

其他几人也是脸露担心之色。关注着首长的回答。

胡广之所以眼下提出了这个,是因为他想过这方面。因此。他并没有临时去思考,马上就回答道:“新加入叫天军的第一道手续,登记资料时要多加一些选项,尽量多掌握一些信息。至于多加那些选项,回头我们讨论。”

这是乌兰的工作,她当即点头。继续听着胡广对自己的吩咐:“其次,要发动群众,如果有异常,必须上报,由宪兵来进行排查。”

说到宪兵。他转头看向一直坐在角落中不说话的王黑子道:“我们根据地的人数增多,一个连的宪兵不够用,也需要扩建。”

王黑子虽然不是心思缜密之人,但他经过王嘉胤一事的考验,对叫天军,对胡广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他听胡广吩咐,当即点头回应。

“暂时你先挑选一些心思缜密的将士编成一个排,我会训练他们怎么发现异常,排除我们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胡广交代道。

这事别人干不来,还是得自己亲自出马,把反间谍人人员训练出来才成。

对于首长的无所不能,在场的人都已是麻木,习以为常了。因此,对于他又要训练这方面的人才,没一个人感到突兀。

胡广说完了自己想说的这些措施后,略微一回想,便转头看向乌兰道:“为防万一,归化城中要储备足够的粮食,防止建虏围而不攻。且归化城中的那些百姓要尽快处理,尽量辨别后安排进根据地内。至于那些想要回去的人,可以定在和建虏打完一仗之后。”

“好,我知道了。”乌兰点头领下任务。

胡广又和其他人沟通了一些事情后,便最后总结道:“关内巨变,整个天下必将大乱。不管是为了早日结束乱世,还是为了叫天军能有机会抓住战机,扩大实力,我们都不得懈怠,全力提高实力。”

“是,首长!”所有在场的首领站起来齐声答道。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激情。要在胡广的带领下,做出一番成绩,名留青史。

很快,胡广安排的事情一件件在实施。不管是扩军还是基础考试,件件桩桩都有条不絮地执行着。

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水泥的定型也基本完成。因此,胡广在宣布成绩的大会上,给予了那些发明水泥的工匠以大奖,他们的工分能兑换土地的数量直追胡宽这个旅长,让所有人为之咋舌,羡慕不已。

这也调动了负责高产农作物的老农,还有各行各业的工匠们,暗自鼓着劲,要好好琢磨琢磨,就算没有水泥这么大的用处,但只要发明出什么,就有额外的工分可拿。

当然,在后世也有人对此颇有微词,说相对水泥的巨大用处,这个奖励其实太少太少。

不过当这种言论一出来的时候,就马上有人反驳。说这其实不是那些工匠发明的,他们只是执行者而已,换一批人照样能把水泥搞出来。因此水泥的功劳,最多记一小部分在那些工匠身上而已。

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气在慢慢转暖。根据地内的人终于可以方便进出,归化城内的百姓也就到了去留的取舍了。

看着根据地内的百姓出现在归化城中,听着他们带来的宣传,特别是那些从山西、陕西关内来的百姓自身的经历,绝大部分来自京畿之地的百姓选择了留在根据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