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正旦三(1 / 1)

崇祯元年随着子时中飞向天际的一支支绚丽烟花落下了帷幕,这一年的宫里比以往任何一个年节都要平静。

没有争宠的勾心斗角,没有谋害子嗣的悖伦之举,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宫人之间的倾轧依然避免不了,不过却比之前的任何一个帝王时期干净了不少,连带着洒在后宫中的阳光都多了起来。

而且因为皇帝内帑的富裕,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另外,朱由检不喜奢华、崇尚实用,无论是嫔妃还是宫人,落下的实惠都多了不少。

宫里的月银增加了,饭菜的质量提高了,居住的环境改善了,仗势欺人、拉帮结派的大刁铛突然之间就消失了。

只要老实做事,宫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了一些安全感,而且因为有了一个宽仁的皇帝,宫里的主子们对待宫人们也多了一分和气。

没有人天生喜欢争斗,如果可以选择,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不好吗?

以前是没得选,身在宫中这个大染缸中,每个宫人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会身不由己的卷入争宠、争储的宫斗之中,只有站队才有活路,只有抱团才能取暖,形单影只、一心做事的人往往会成为别人作伐的弃子。

但现在,朱由检就提供给了宫人们这样的选择,勤勉做事、别作妖才是晋升的唯一途径。

在宫里开展了一次大清洗之后,宫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敬畏这个紫禁城的新主人了,而且不仅是敬畏,还有打心里的顺从。

随着天上的烟花散尽,崇祯二年徐徐拉开了帷幕,他会比崇祯元年还要好吗?

是的!一年肯定比一年更好。

朱由检看着天上的烟花,有了近两年的施政经验,朱由检的信心更坚定了。

睡了三个时辰之后,朱由检睁开了眼睛,虽然睡眠不足,眼睛还是红红的,但朱由检却有些兴奋。

身边的周婉言早就起来了,已经梳洗完毕,见皇帝醒了,便招来了宫女,伺候皇帝梳洗。

今天的任务很重,朱由检得先去祭祀太庙,然后再去社稷坛拜谒天地,最后还得到皇极殿去主持大朝会。

而且得身穿全套的冕服,在凛冽寒风的冬日清晨站在户外一两个时辰,虽然这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但周婉言还是有些心疼。

不过朱由检却不惧寒冬,趁没人的时候,朱由检偷偷的在中衣外面贴了几个暖宝宝,再加上厚重的冕服,朱由检浑身都是暖暖的。

用过早膳,收拾好行装,殿外的仪仗已经布置完毕,朱由检便出门上了御辇。

而这时候,内阁的诸臣和六部九卿的主官全都在皇极门外候着了,作为当朝重臣,他们需要跟随皇帝一起去祭祀太庙和拜谒天地。

而这些重臣中,如果能位列功臣,死后也是有可能配享太庙的。

“配享之典,国家所以报功而劝忠也,”功臣配享太庙是封建朝代用以表彰忠臣烈士的最高荣誉,这个制度源于周朝,其后历朝历代便延续了下来。

明朝太庙,地处午门外广场东侧,西侧则是社稷坛。

明朝太庙配享分为东西二壁,东壁以亲王配享,西壁则是功臣。

洪武年间,朱元璋定下了十二功臣配享太庙,分别是:

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虢国公俞通海、蔡国公张德胜、赵国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泗国公耿再成、永一侯桑世杰。

以上皆是跟随朱元璋起家的武将,而且太庙中没有一个文臣,明初尚武之风可见一斑。

而到了永乐大帝朱棣靖难功成定都北京之后,永乐朝也有四位功臣跟随朱棣配享太庙,分别是:

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宁国公王真和荣国公少师姚广孝。

除了姚广孝,其他三位也皆是武将。

不过,自姚广孝之后,直到嘉靖年间,再也没有一名文臣能配享太庙。

嘉靖之后,随着文臣地位的崛起,不断有大臣上书要将几位名臣移入太庙配享,比如于谦、夏言等等,不过却被历代的皇帝给否决了。

文臣之中,也仅有两个人配享太庙,一个是刘基刘伯温,另一个就是姚广孝,不过这两个文臣却都是以军功的名义得以配享的。

尽管在土木堡之变后,文臣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明朝的太庙配享却仍以军功为主。

当然朱由检也不想改变这一祖制,当前大明正处在大航海时代,开疆拓土的军功才是大明所需要的,文臣想要配享太庙也可以,取得军功就好了。

皇极门外瑟瑟发抖的十几名重臣看到皇帝的御辇出来了,全都肃立站好,这等国家祭祀大典,容不得半点不敬。

都察院的刘宗周还在身边站着呢,这时候被都察院的疯狗们盯上,涉及祭祀大典,就不是寻常的殿前失仪那么简单了。

不过这些内阁辅臣的六部九卿的主官为朝官多年,定力早就练成了,早年间凌晨三四点就得出门上朝的基本功还没有丢,凛冽寒风中,一个个行礼如仪。

不过相比于皇帝面色红润的脸庞,这些重臣们的脸色却有些铁青。

看着老臣们都冻得不轻,朱由检有些暗暗想笑,不过却没有多耽搁,走走或许暖和一些。

紧接着,帝王仪仗开路,身后重臣们依次站好,便浩浩荡荡的出午门,往太庙而去。

其后穿过六科值房长廊,出端门,过太庙街门,一行人便到了太庙前的广场之上。

在这里,朱由检也不能再坐御辇了,下了御辇,领着众臣,穿过太庙正门,朱由检便到了太庙的正殿前。

看着朱由检无惧寒风,神色坦然的做着自己的一套礼节,众臣都有些惊奇。

众臣中多是两朝老臣,甚至还有三朝老臣,他们见过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祭祀过太庙,皆被冻得有失礼之处,但这少年天子却能忍住心性,在数九寒天中仍能行礼如常。

于细微之处方见天子心性,被冻得瑟瑟发抖的老臣们纷纷在心里暗自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