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问题,让整个显德殿,鸦雀无声,一片寂静。
灾区赈灾是功劳也是苦劳。
做的好了,当然也有功劳。
但那点功劳,在以武立国的唐人眼里。
远远不如开疆扩土,裂土封侯来的耀眼,来的实在。
因为大唐有一条明文规定,非开疆扩土不可封侯。
也就是说,想要勋爵之位,非战功不可得。
李代多亏本身就是王爷,否则想要仅凭制盐等功劳。
就想在李世民那里,讨得世袭的爵位。
简直是痴人说梦,痴心妄想。
不过,如果只想要个,一官半职的话。
李世民倒是不会吝啬。
再说,赈灾又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上上下下牵扯太多,需要打交道的部门,更是不知凡几。
钱粮调运,人力调配,后勤补给,细小而繁杂。
麻烦不说,还容易得罪人。
而朝堂上的众人,又都早已位高权重,位极人臣。
谁还愿意去做那,出力不讨好的赈灾宣慰使呢!
是以,朝堂上的各位大臣,皆眼观鼻,鼻管嘴。
闭口问心,不自荐,不推荐。
皆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沉默以对。
李世民见无人应答,心中难免有些不悦。
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李世民一双虎目,来来回回的扫视着群臣。
但凡被李世民盯上一眼,均有种被雷霆锚定的错觉。
一时之间,群臣更加畏畏缩缩,不敢露头。
李世民很想从他们中间,拎出几个人来问问。
你们还是不是朕的臣子?
你们还是不是朕之大唐的官?
你们还是不是为民请命的清官?
当初的热血呢?
说好了,要为百姓谋福祉的誓言呢?
说好了,要为我大唐鞠躬尽瘁的初衷呢?
说好了,要齐心协力,万众一心。
打造出一个,万古无一的,盛世大唐的理想呢?
如今都被恶俗腐蚀殆尽了吗?
灾区的百姓,如今正身处在水深火热里。
祈盼着朝廷的温暖,朝廷的关爱。
那一双双无助的双手,那一双双无助的眼。
你们全都看不见吗?
视而不见为虎狼,听而不闻做懦夫。
你们居然还有闲心,在这里嫌弃推诿?
丢了做人的本心不说,也忘记了你们做官的意义。
情何以堪呐?
朕心冷矣!
李世民的目光,变得飘忽不定,让人难以捉摸。
“辅机,你来说说。”
长孙无忌已经习惯了,给李世民打辅助。
一听见李世民的召唤,立马出班站定。
“陛下,微臣以为,此次水患虽然面积不大。”
“但不可不重视,当以大灾视之。”
李世民抬眼瞧着长孙无忌,思量片刻道:
“为何要以大灾视之?”
长孙无忌似乎早有腹案在怀,于是胸有成竹的说道:
“其一是因为,此为陛下登基以来,发生的第一场灾祸。”
“当用心处之,尽力处置,以安民心。”
“其二嘛,也是因为,此事乃陛下初登大宝以来,面对的第一场灾祸。”
“第一次赈灾之举,当按示例为之,日后再有,便可按例循之。”
“是以,微臣以为,当以大灾视之,可安天下。”
李世民听完,放在龙案上的手,不由得轻点着桌面,沉吟起来。
不用说,长孙无忌的建议很好。
按照长孙无忌的说法,此次赈灾,就不仅仅是赈灾了。
自李世民登基以来,就各种质疑声不断,此起彼伏。
李世民本身就得位不正,再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
不说是如坐针毡吧,也是犹如火烤。
日日不得安生。
如果,此次赈灾能做得完美。
不仅可以抵消掉不少质疑。
还可以在民间,树立起仁君的大旗。
一举两得。
这让李世民,不得不认真思考起,选谁做宣慰使的问题来。
朝堂之上。
长孙无忌短短几句话,就将话题引爆。
嗡嗡低语之声,不绝于耳。
古人做人做事,有一条标准,都非常重视。
那就是名垂千古。
至于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都有人选择。
路不同,但结果一样,就有人走。
此案如果作为大唐范例的话,那主持此事的人,就有机会能名垂千古。
最起码,能流芳大唐。
渴望的眼神,四处巡视。
几乎每一个人,激动之情皆溢于言表。
李世民很满意朝臣们现在的反应。
更为长孙无忌的阳谋,点了个大大的赞。
一帮子老货。
老阴货长孙无忌的大饼,才刚画了一半,就如此激动。
真真不知所谓。
整个朝堂,还能稳如泰山的,只剩下寥寥数人。
英国公李绩和卢国公程咬金,便是其中之一。
李世民对二人没有反应的样子,很不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