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难童年
冯子材的童年是在不断的苦难中度过的。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冯家从广东南海迁徙到了钦州沙尾村。这里虽然没有都市的繁华,但乡间的宁静也给了这个家庭暂时的安宁。然而,好景不长,冯子材四岁时母亲去世,这对一个幼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失去了母亲温暖怀抱的小子材,只能在祖母和兄长的照顾下继续成长。
到了十岁那年,父亲的离世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冯子材的舅父曾经提出要收养他,但倔强的冯子材拒绝了这一提议,他选择留在祖母身边,不愿离开亲人。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反映了他独立自主的性格。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冯子材只上了两个月的学就不得不辍学,这使得他早早地开始面对生活的艰辛。
为了生存,冯子材小小年纪就开始跟随大人外出工作。他做过很多活儿,包括贩卖食盐、做木工、捕鱼摸虾等,甚至在篱笆房被洪水摧毁之后,无家可归的冯子材只能暂住在庙里。那时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饥寒交迫是常有的事,但这些磨难并没有击垮冯子材,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力。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冯子材并未放弃自我提升的机会。十五岁那年,祖母的去世给了他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失去最后的亲人之一,冯子材不得不独自面对更加艰难的生活。为了生存下去,他开始学习武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冯子材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传说中他能单挑百人
二、镇压天国
冯子材早年的生活充满了变数。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曾在广西博白地区集结力量反抗清朝统治。然而,咸丰元年(1851年),当广东天地会领袖刘八带领队伍进攻博白时,冯子材看到了一个新的机会,并加入了刘八的部队。然而,这次起义并不成功,刘八的部队在进攻博白时遭遇了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冯子材选择了接受清政府的招安,投降了当地知县游长龄,并被编入“常胜”勇营。这一决定不仅让他避免了可能的惩罚,还为他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他很快就被提拔为千总,并在平定了博白的动乱后,获得了清廷授予的“色尔固楞巴图鲁”称号。
在跟随向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冯子材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咸丰三年(1853年),他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地区参与拱卫江南大营的战斗,对抗太平军。随着战争的持续,冯子材逐渐成为了清军的重要将领。到了咸丰六年(1856年),当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时,冯子材被迫逃往丹阳。在那里,他加入了张国梁的军队,并参与了对太平军的反击行动。在这段时间里,冯子材不仅协助攻克了镇江、丹阳,而且还赢得了张国梁的高度赞扬,称其勇猛过人。凭借这些战绩,冯子材的军衔也不断上升,最终晋升为副将。
然而,战争并非总是顺利。咸丰八年(1858年),冯子材奉命渡江支援江北大营时,遭遇了重大挫折,他所率领的五千兵马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逃脱。这次失败虽然给冯子材带来了打击,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为清军效力。
咸丰十年(1860年),当太平军再次攻破江南大营时,冯子材再次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张国梁在丹阳南门外不幸溺亡,冯子材则负责收拢残余部队,撤退至镇江固守。随后,他率兵攻克了溧水,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因此被升为总兵。
同治元年(1862年),冯子材被派遣镇守镇江。面对江北清军将领们私自设立关卡收税的情况,冯子材提出了批评,并建议由文官来管理税务。他的正直和责任感赢得了曾国藩的信任和支持。尽管他的部队人数众多,但粮饷常常不足,冯子材却从未有过抱怨,依旧坚持在前线作战。在镇江的六年时间里,他不仅成功抵御了太平军上百次的进攻,而且治理有序,深受百姓爱戴。
最终,在同治三年(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冯子材因其卓越的贡献被清廷授予了广西提督的职位,并获得了黄马褂和骑都尉世职的荣誉,成为了清廷倚重的重要将领。
三、出关靖边
冯子材在镇压国内起义后,很快便被委以重任,肩负起了维护边疆稳定的历史使命。同治四年(1865年),他首先被派遣到广东罗定、信宜地区,负责清除当地的反清武装。在短短两个月内,他就完成了任务,并随即转向黔苗地区的农民起义进行镇压。在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冯子材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他不仅成功平定了当地的动乱,还攻占了全茗和感墟两地,为清廷稳定南方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治八年(1869年),冯子材再次接到命令,率领大军通过镇南关进入越南境内,追击吴亚终领导的反清武装。这次行动不仅涉及军事上的挑战,还牵涉到复杂的外交关系。冯子材率军攻下了吴亚终占据的安边、河阳等地,并最终导致吴亚终在战场上阵亡。尽管冯子材原本计划在此之后返回中国,但吴亚终的部分部下在梁天锡的带领下再次叛乱,迫使冯子材回师继续清剿。在彻底平定了这次叛乱后,冯子材才于次年返回国内,并因功绩显着获得了清廷给予的世职奖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