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生活
沈葆桢出生于1820年的福州宫巷沈氏家族,这个家族虽然有着“武林沈氏”的美誉,但在沈葆桢出生之时已不再显赫。他的父亲沈廷枫是一位贫苦的私塾先生,依靠每月微薄的收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母亲林惠芳不仅勤劳能干,还承担起了教育幼子的责任。她以独特而直接的方法教导沈葆桢,首先帮助他克服性格上的小缺点,然后才开始教授《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林惠芳更注重通过讲解来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沈葆桢,自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与求知欲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葆桢的母亲是着名禁烟英雄林则徐的姐姐,这使得沈葆桢得以经常造访舅舅家中的书房。位于阁楼之上的那间书房,成为了沈葆桢少年时期最向往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籍,从儒家经典到西方科技文献无所不包。每当有机会进入舅舅的藏书室时,沈葆桢都会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并且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分享给林则徐听。
林则徐不仅是清末着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思想开明的人物,对于外来的学问持开放态度。他对侄儿表现出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两人之间的对话往往围绕着如何借鉴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改善中国的现状展开。特别是当谈到“洋务”这一话题时,沈葆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在与林则徐交谈中,年轻的沈葆桢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若能合理利用西洋技术,则可使国家富强。”这句话让林则徐颇为赞赏,他认为沈葆桢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地实属难得。
二、考取功名
1836年,年仅16岁的沈葆桢便考取了秀才,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才华和勤奋。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
1840年,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际,20岁的沈葆桢与他的老师林昌彝一同参加了乡试,并成功考中举人。这一成就对于年轻的沈葆桢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但同时,他的舅舅林则徐因禁烟运动而被朝廷革职查办的消息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尽管如此,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沈葆桢还是在同年与表妹林普晴完婚,开始了新的生活阶段。
次年(1841年),沈葆桢怀着满腔热忱赴京参加会试,希望能够一举成进士,但遗憾的是未能如愿。面对失败,沈葆桢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三年后的1844年,他又一次踏上了北上的旅途,这次是与父亲沈廷枫一起前往京城参加秋闱。不幸的是,父子二人都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经历此次挫败之后,沈廷枫决定放弃科举之路,回到家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而沈葆桢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决心继续努力,争取下次的成功。
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学习,终于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迎来了转机,这一年沈葆桢顺利通过了会试,成为了新科进士之一。随后,他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一职,并很快晋升为监察御史。作为监察御史,沈葆桢负责监督官员行为、提出谏议等工作,展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公正无私的态度。
咸丰四年(1854年),沈葆桢补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一年后又调任贵州道监察御史。这些职位的变化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同时也加深了他对国家现状的认识。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沈葆桢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江西九江知府。
三、扬名官场
沈葆桢的官场生涯充满了挑战与荣耀,尤其是在应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表现,更是让他在晚清政坛上声名鹊起。1856年,朝廷本欲擢升沈葆桢为杭州知府,但考虑到祖籍和家族关系可能带来的复杂局面,他主动请求改任江西广信(今上饶)知府。此时的江西正遭受太平军的猛烈攻击,局势异常严峻。八月间,太平军将领杨辅清率领万余人进攻广信,连续攻克泸溪、贵溪、弋阳等地,直逼广信城下。
在这紧要关头,沈葆桢正在外地征办军粮和军饷。广信城内仅剩400余名守军,在得知弋阳失守的消息后,许多士兵纷纷逃散,只剩下知县、参将、千总以及沈葆桢的妻子林普晴坚守城池。林普晴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她组织百姓闭城固守,并派人向驻扎在浙江玉山的提督饶廷选求援。次日,沈葆桢及时赶回广信,随后援军也迅速到达。通过与饶廷选的紧密合作,采取了突袭敌军辎重等灵活战术,最终成功击退了杨辅清的部队,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这一系列胜利不仅稳固了广信的安全,也让沈葆桢的名字响彻官场。
1857年,沈葆桢因功被晋升为江西广饶九南道道员。同年三月,石达开再次率部攻打广信,面对强敌,沈葆桢与饶廷选指挥守军顽强抵抗,经过数日激战,终于迫使石达开撤兵。这些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和声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