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经历
王辅臣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原本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的仆佣之子,在明末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王辅臣追随姐夫刘某参加了农民军。据说王辅臣生性好赌,曾在一夜之间输掉了六百两银子。这一举动激怒了姐夫刘某,刘某甚至打算杀掉王辅臣。在一个紧张的时刻,刘某在屋内拉弓欲射杀王辅臣,但第一箭未中,王辅臣趁机反杀刘某后逃亡。
逃亡后的王辅臣辗转来到明朝大同总兵姜镶麾下。姜镶手下有一位将领名叫王进朝,因膝下无子,便认王辅臣为义子,从此王辅臣改姓王。因为王辅臣面孔白皙,身材高大,眉如卧蚕,酷似当时流传的吕布画像,因此在军中获得了“活吕布”的美誉。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灭亡。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大同也顺应时势举城投降了大顺军,王辅臣也随之被编入姜镶的部队中。然而,形势变化极快,不久之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顺军迅速崩溃,清军如飓风般席卷中原大地。
在这个关键时刻,姜镶决定改变立场,他杀掉了大顺将领张天琳,并举城投靠清军。王辅臣也跟随姜镶一同归顺了清军。这一转变对于王辅臣来说至关重要,不仅使他得以保全性命,还为他日后在清廷获得重用奠定了基础。
二、大同拒清
投清不久后,姜镶对于满人的态度感到不满。他认为自己有功于清军,却未得到应有的赏赐,反而屡遭训斥。与此同时,一些原先投降清军的明朝将领开始重新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这给了姜镶极大的鼓舞。于是,姜镶自称“兴汉大将军”,以大同为根据地,联合周边省份的多支地方武装力量,正式宣布反对清廷统治。
王辅臣始终紧紧追随姜镶,成为这场反清斗争中的重要人物。在这场被称为“大同拒清”的战役中,王辅臣以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广泛赞誉。他经常骑着战马,身穿白袍,在乱军之中冲锋陷阵,勇不可挡。据记载,他能在战场上十荡十决,所向披靡,令敌军闻风丧胆。即便是阿济格麾下的八旗精锐部队,在面对这位勇士时也不得不退避三舍。清军士兵甚至给王辅臣起了一个绰号——“马鹞子”。
摄政王多尔衮两次亲自率军围剿姜镶和王辅臣领导的反抗势力,但均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王辅臣凭借其过人的武艺和勇气,在这些战斗中一战成名。然而,这场反清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王辅臣在战斗结束后选择了投降阿济格,从而避免了被处死的命运。作为投降的条件,他被迫成为辛者库(清朝的一种奴隶制度)中的奴隶。
尽管如此,王辅臣的武勇之名已经传遍京城。在北京,许多满族人都以能够结识这位号称“马鹞子”的勇士为荣。王辅臣的名声和事迹,在当时的满洲贵族中广为流传,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传奇。
三、平步青云
顺治七年(1650年),随着摄政王多尔衮的去世,顺治帝正式亲政。新帝即位后,十分赏识王辅臣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位,意味着王辅臣直接服务于皇帝身边,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这样的安排显示了顺治帝对王辅臣的高度信任和器重。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命令洪承畴率领大军出征西南,以平定那里的叛乱。在这次征讨行动中,王辅臣被选为随军侍卫,负责保护洪承畴的安全。当时共有两位御前侍卫随行,另一位是张大元。张大元自视甚高,对洪承畴并不尊重,而王辅臣则表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尽心尽力地照顾洪承畴,赢得了洪承畴的好感和信任。在战争结束后,洪承畴对王辅臣的工作非常满意,因此推荐他升任总兵官。
王辅臣的晋升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出色的军事能力。这一时期,平西王吴三桂正在积极笼络各路武将,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王辅臣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年轻将领,自然也进入了吴三桂的视野。吴三桂请求顺治帝允许王辅臣加入自己的军队,并授予他援剿右镇总兵官的职位,这意味着王辅臣成为了吴三桂麾下的一员重要将领。
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辅臣跟随吴三桂参与了一项重大军事行动——入缅擒获南明皇帝朱由榔。这次行动不仅显示了吴三桂的强大实力,也为王辅臣的职业生涯增添了辉煌的一笔。吴三桂对王辅臣的表现非常满意,视他如同子侄一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重视。
四、专镇一方
王辅臣与吴三桂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两人常常以兄弟相称。有一次,王辅臣与吴三桂之子吴应麒饮酒时发生了口角。据传,吴应麒戏弄王辅臣,问王辅臣是否能吞下一碗带有苍蝇的食物。王辅臣以一种豪迈的态度回应说,他曾吃过死人肉,甚至连亲贵的脑髓都敢吃,何况是一只苍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