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阳继位
吴三桂在决定起兵反清之前,曾试图接回在京的儿子吴应熊,但后者拒绝返回昆明,并且将康熙帝即将采取的削藩计划告知了吴三桂,同时让吴三桂的密使秘密带走了自己的大儿子吴世璠。这一举动无疑加速了吴三桂反清的步伐。然而,吴应熊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清廷的惩罚,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5月18日)四月十三日被康熙帝诛杀,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次子吴世琳。吴世璠得以留在云南,成为吴三桂的重要继承人。
随着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衡阳称帝,吴世璠被封为皇太孙。不久之后,吴三桂病重,他授意心腹大臣迅速召回吴世璠,以便交代后事。然而,在吴世璠抵达之前,吴三桂便已病逝。为了稳定军心,避免引起混乱,吴三桂的亲信们决定暂时隐瞒他的死讯,下令关闭衡州城门,禁止任何人出入,并且每日仍按惯例向吴三桂的寝宫进奉衣物食物,以此来维持表面的平静。
与此同时,吴三桂的侄子、女婿以及其他心腹将领聚集在衡州,共同商讨对策。他们推举吴国贵总管军务,并派遣胡国柱返回云南迎接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然而,留守云南的郭壮图坚决反对这一计划,他认为云南是战略要地,不能轻易让吴世璠离开。胡国柱极力劝说,但郭壮图始终不肯改变立场,甚至认为可以放弃湖南,固守险要之地,继续在云南建立“夜郎王国”。
胡国柱无奈之下,只能将吴三桂的遗体用棉花包裹,秘密运送回贵州和云南,而吴世璠则在胡国柱的陪同下前往贵阳。在那里,吴世璠即位为帝,将贵阳府贡院设为临时行宫,并定年号为“洪化”,追尊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其父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官制沿用了吴三桂时期的体系,并对诸位将领进行了封赏,其中方光琛、郭壮图成为核心成员,吴世璠的叔叔吴应期被封为楚王。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郭壮图的女儿最终被册封为皇后。
值得注意的是,吴世璠即位时遭遇了不祥之兆:在胡国柱奉命筑坛进行祭祀仪式时,突然刮起了强劲的阴风,所有的灯烛都被吹灭。这些迹象似乎预示着吴世璠统治的不稳定性和即将到来的危机。
二、全盘崩溃
吴三桂逝世之后,吴军内部的军心开始进一步涣散,局势变得愈发不可收拾。吴应期坚守岳州,但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形势愈发危急,他不得不弃城突围而逃,导致岳州失守。岳州的失陷意味着湖南的大门完全敞开,为清军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正月二十七日,早已集结在荆州待命的清军乘势渡江,数千艘船只同时出发,场面壮观。康熙帝随即下达了全面进攻的命令,吴军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全线溃退。
吴应期、胡国柱、王绪等人从岳州一路逃至辰州,试图在这里重新组织防线。他们选择在辰州安营扎寨,凭借险要的地势据守。然而,到了这个时候,除了辰州、武冈、新宁之外,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清军之手。
面对吴军的败退,清军各路大军迅速推进。大将军察尼趁机夺取了岳州,并且攻克了辰龙关,切断了吴军的退路。安亲王岳乐率军攻克长沙,进一步巩固了清军在湖南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喇布收复了衡州,傅宏烈等部则成功收复了桂林,这些胜利使得清军在南方的战略地位大大加强。
三、内部倾轧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吴世璠逃回昆明,此时的吴氏集团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吴应期作为吴氏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从湖南逃到贵州,并前往昆明朝见吴世璠。因为是同一家族的成员,吴应期被留在内庭受到款待。在宴席上,吴应期想到一连串的失败,感到绝望,将责任归咎于方光琛,称其为“首祸”。夏国相等内外亲属也在场,听到这番言论后,皆痛哭失声。
吴应期随后跟随吴世璠从贵阳逃回云南,并沿途招集散逃的兵士,聚集了一两千人的力量。到达交水(今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附近)后,吴应期选择在此驻扎,并未直接前往昆明。吴应期的计划是重新集结逃散的吴军,企图回到昆明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吴世璠,自己取而代之。
此时,吴氏政权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吴世璠的岳父郭壮图手中。郭壮图得知了吴应期的动向后,便开始策划如何应对。他与吴将线密谋,由吴将线打着受郭壮图派遣的旗号,率领部队前往贵州增援,实则是前往交水对付吴应期。到达交水后,吴将线以慰劳军队为名,诱骗吴应期前来,趁其不备,将其逮捕,并当场用绳索勒死。
郭壮图接到吴应期已被处死的消息后,立即在昆明采取行动,将吴应期的两个儿子吴世琚和吴世珵一并勒死。吴应期父子的死亡使得吴氏政权的控制权更加牢固地掌握在郭壮图手中。吴世璠当时尚未成年,大约只有十五六岁的年纪,因此政权的重大决策几乎都由他的岳父郭壮图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