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李来亨:明末清初的抗清英豪的传奇一生(1 / 1)

一、崭露头角

李来亨的早期经历并不十分清晰,按照流传下来的说法,他是李过(即李锦)的养子。在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中,李来亨起初并不显眼,主要是在李过的部下担任职务。直到李自成牺牲之后,李过成为了忠贞营的主将,而李来亨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崭露头角。

永历元年(1647年),随着大顺军与明朝残余势力的联合抗清,李来亨的地位开始上升。这一年,他被封为三原侯,这标志着他在军中的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并且开始在军事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李来亨的晋升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其忠诚与勇气的一种肯定。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来亨继续跟随李过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这些行动不仅帮助他们巩固了在湖南等地的立足点,而且也为后来的抗清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发生了变化。

顺治六年(1649年)冬,李过不幸病逝。这一消息对于忠贞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着李过的去世,忠贞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忠贞营内部进行了调整,由高一功和李来亨等人共同承担起领导重任。

高一功是李自成的旧部之一,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在他和李来亨的共同领导下,忠贞营开始采取更加灵活的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争形势。这一时期,李来亨开始展现出他在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他不仅能够有效组织军队,还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忠贞营能够在复杂的战场上生存下来。

在李过去世后的这段时间里,李来亨和他的同伴们意识到,要想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因此,他们在控制区内实行屯耕制度,鼓励士兵们在闲暇之余从事农业生产,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还增强了士兵们的斗志。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成长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将领,李来亨的早期经历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李过去世后,他与高一功等人的合作为忠贞营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后来的抗清斗争奠定了基础。

二、联明抗清

李来亨和他的同伴们由于经常遭受明朝文武官僚的刁难歧视,决定离开现有的驻地,前往夔东地区开辟新的局面。这一地区山高林密,依山傍水,地形极为险要。早在顺治二年到五年期间,李过和高一功为首的大顺军余部曾在此地坚持抗清斗争,因此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非常熟悉。

顺治七年(1653年)十二月,永历朝廷任命大学士文安之为督师,负责川、楚、秦、豫军务,并协调川东鄂西各部抗清武装的行动。为了赢得抗清武装的支持,文安之请求朝廷给各部首领加封晋爵,这一请求得到了永历帝的批准。李来亨因此被晋封为临国公,与他一同晋封的还有益国公郝摇旗、荆国公王光兴、皖国公刘体纯、靖国公袁宗第、宜都侯塔天宝、阳城侯马腾云、岐侯贺珍等人。

顺治八年(1651年),忠贞营从广西横州地区出发,经柳州、象州、融县、古泥等地进入湖南西部。途经保靖时,遭遇当地土司彭朝柱的袭击,高一功不幸中毒箭身亡。在李来亨的带领下,忠贞营突破重重困难,抵达湖北建始县。次年(顺治九年),李来亨率部渡过大江,在兴山县境内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基地。他在兴山县七里坪设立了帅府,并任命了地方官员。由于当地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生产落后,李来亨一方面积极招徕居民恢复生产,另一方面组织士兵进行屯田种植。“岁收麦粟草棉供粮食衣履”,他还实行保护民间贸易的政策,禁止士兵抢掠商贩,并派人外出采购食盐和铁器。这些措施使得荆州以西的居民纷纷前来与农民军进行交易。

尽管条件艰苦,李来亨始终坚持抗清的决心不变。顺治十年(1653年),他率领部众向东出击至当阳县,击毙了清军将领汪吉。顺治十二年(1655年),李来亨等夔东抗清将领与掌握永历朝廷实权的孙可望建立了联系,进行配合作战。

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叛变投靠清朝,西南抗清局势急剧恶化。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蜀王刘文秀病逝。这一时期,大西军的部分高级将领希望与大顺军余部联合起来,共同挽救危局。同年内,清廷部署了三路大军向云南进军,永历朝廷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三、矢志不渝

为了牵制清军,永历朝廷派遣使者联络夔东十三家兵马进攻重庆。在阁部文安之和太监潘应龙的组织下,李来亨等“十三家”于十二月初调动七千官兵和一百五十八艘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联合梁平、万县一带的谭文、谭诣、谭弘所部兵力,直接抵达重庆城下,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后续部队也分水陆两路陆续增援。然而,在重庆城下的战斗中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内讧——谭诣和谭弘刺杀了谭文,并随后向清朝投降。这场内部的离析严重削弱了抗清力量,使得原本旨在支援永历朝廷的计划彻底失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