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守辽东
左良玉在明末动荡的历史舞台上,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复杂的性格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早在崇祯元年(1628年),他就因为宁远卫发生的兵变而丢掉了官职。这次兵变导致巡抚毕自肃自杀身亡,作为辽东车右营都司的左良玉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不过,在崇祯三年(1630年),左良玉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他得以复官,并被总理马世龙委派随同游击将军曹文诏支援玉田、丰润等地。在这个过程中,左良玉与曹文诏一起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洪桥、大堑山、遵化等地进行了多次交锋。这些战斗不仅考验了左良玉的军事才能,也证明了他的勇气和领导能力。战后,左良玉与曹文诏一同获得了增秩的赏赐,这是对他们英勇表现的认可。
随后,左良玉被安排在昌平督治侍郎侯恂麾下效力。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七月,当时高第撤除了宁锦防线,导致右屯、大凌河等城遭到破坏。当清军突然来围攻这些地区时,总兵官尤世威因为需要守护皇陵而无法亲自出征,于是推荐了左良玉代替自己率兵前去救援。左良玉接受了这个重任,他迅速集结兵力,赶往前线应对清军的进攻。
左良玉的表现得到了侯恂的赞赏,后者随后推荐左良玉担任副将一职,并带领军队在松山、杏山下与后金军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在这次战役中,左良玉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战斗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由于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左良玉被认定为立下了首功,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明军中的地位。
二、镇压民兵
崇祯五年(1632年),随着陕西地区的农民起义愈演愈烈,起义军逐渐扩散到了邻近的河南省,意图攻占怀庆。面对这一局势,明廷采取了紧急措施,派遣左良玉率领昌平的军队前往河南,负责镇压当地的农民军。
左良玉接到了命令后,迅速组织部队,开赴河南。他的首要任务是进攻在修武和清化一带活动的农民军。就在左良玉的部队即将与农民军交战之际,农民军却突然窜入平阳地区,这迫使朝廷再次调整部署,命令左良玉转战山西,阻止农民军的进一步扩张。在山西的战斗中,左良玉的部队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不仅成功地杀伤和俘获了大量的农民军,还有效地遏制了农民军的发展势头。
鉴于左良玉在山西的出色表现,河南巡抚樊尚瞡建议将左良玉的部队驻扎在泽州,这里位于河南与山西之间,是一个战略要地,可以扼守两地之间的交通要道,同时也能作为支援周边地区的机动力量。这一提议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认可,左良玉的部队因此被调遣至泽州驻扎。
与此同时,朝廷还命令左良玉接受樊尚瞡的节制,与陕西的将领曹文诏协同作战。曹文诏此时正率领陕西的军队在该地区镇压农民军。两支军队的任务是共同对付农民军,一旦任何一方遇到危急情况,另一方应立即提供援助。具体来说,如果陕西方向出现危机,则陕西的兵力会向东移动,而河南的兵力则向西支援,左良玉的军队则从中间进行截击,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三、征战中原
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农民军继续扩大其活动范围,进攻隰州并攻占了阳城。左良玉率军在涉县的西陂与农民军交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然而,在二月份的武安之战中,左良玉的军队遭受了重创,河南巡抚尚瞡因此被罢免,由太常少卿元默接替其职位。
三月,农民军再次侵入河内,左良玉从辉县出发,追击农民军至修武。农民军在此地击败了明军,杀死了游击将领越效忠,并追赶参将陶希谦,陶希谦在战斗中落马身亡。左良玉随后在万善驿与农民军交战,最终在柳树口附近大败农民军,俘获了数位农民军首领。农民军随后向西撤退。
河南的明军兵力仅有七千人,经过与农民军的多次交战,已伤亡惨重。左良玉率领的昌平军仅有两千多人,尽管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其兵力相对于农民军而言显得十分薄弱。为了增强左良玉的力量,朝廷命令刚刚在莱州立功的总兵邓玘率领川军,并加上四川石砫土司马凤仪的兵力前来支援左良玉。不幸的是,不久之后,马凤仪在侯家庄遭遇农民军,孤军奋战的结果是全军覆没。
这一时期,农民军的势力已经极为强大,其活动范围覆盖了三晋、京城周边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多位将领如曹文诏、李卑、艾万年、汤九州、邓玘、左良玉等先后与农民军交战,战果互有胜负。左良玉和邓玘主要负责河南的战事,在官村、沁河、清化、万善等地多次击败农民军。左良玉还在武安八德地方设防,杀敌众多。
此时,崇祯帝朱由检任命倪宠和王朴为总兵,率领六千京营兵力赴河南,派宦官杨进朝、卢九德督军,并另派宦官监督左良玉等将领的军队。对此,职方郎中李继贞表示担忧,指出左良玉和李卑身经百战,地位却低于倪宠和王朴,可能会打击他们的士气。因此,朝廷任命左良玉和李卑为都督佥事,担任援剿总兵官,地位与倪宠、王朴相当。京营军队的到来增强了明军的实力,联合攻击农民军,取得了多次胜利。左良玉在济源、河内等地击败农民军,又在永宁、青山岭、银洞沟等地获胜,并从叶县一路追击到小武当山,斩杀了大量农民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