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雍正七年,皇后(1 / 1)

弘暻提前上朝听政后,每日从早到晚都不得闲。

一大早养心殿来人接他去上朝,下了朝在养心殿听皇阿玛和大臣们商议政事,之后皇阿玛批折子,他去给额娘请安,顺便用顿早膳。

用完早膳就得去上书房听太傅讲课,自他被立为太子,文课就不与兄弟们一起上了,皇阿玛选了太傅单独教他。

只有绘画、音律、书法和骑射武功课同大家一起。

午休半个时辰,下午去上骑射武功课,下课后有时去额娘宫里吃晚膳,有时去养心殿同皇阿玛一起,更多的时候是在毓庆宫里,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吃。

晚膳后一起做功课,功课做完弟弟妹妹们可以去玩,他还得看书、练字。

事情虽多,但他不觉得厌烦,甘之如饴。

额娘说过,在其位谋其政,他是太子,是将来的皇帝,治理一个国家很辛苦,需要多学习,学得多了,将来遇到问题才知道怎么更好的解决,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五月十三日。

皇帝下旨,从今往后,男女需在十八岁之后方可成婚,本条加入大清律例,诏告全国。

身处畅春园养病的皇后乌拉那拉氏,得知此事,不明所以,派人去打听,才知皇上下旨的用意。

皇后因此怪上自己,觉得弘晖生来体弱主要是她这个额娘的原因。

自此郁郁不乐,郁结难消。

雍正元年六月初六,皇后乌拉那拉氏于畅春园病逝,册谥为孝敬皇后。

冬月初七,皇帝下旨晋封贵妃钮祜禄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胤禛下旨册立皇贵妃为皇后,正位中宫。

恩赏户部尚书兼大学士钮祜禄凌柱为一等承恩公,其妻彭氏为一品承恩公夫人。

二十七月孝期已过,前朝大臣又在朝堂上提议明年举办秀女大选,附和者众多。

凌柱作为户部尚书,职责所在,也上书请示秀女大选事宜。

胤禛用给先帝守孝为由将选秀压了两年,朝臣们盯着后宫高位嫔妃空悬的位置眼都绿了。

他们认为六宫独宠的皇贵妃如今成了皇后,应当为天下女子表率,贤良淑德、大度端方,不会再争夺皇帝的宠爱,他们的女儿入宫就有希望。

这几年不少人按照舒瑶的外貌品性培养自己的女儿。原本想在元年送女入宫,谁知没选秀,觉得过两年女儿超选秀之龄正打算认命,可皇上下旨调整成婚年龄。

如此他们的女儿又多留了两年,心情一波三折,朝臣们欣喜之后,铆足了劲促成此次秀女大选。

胤禛允了户部所请,将秀女大选一事交给户部主持。

登基后,胤禛依然独宠舒瑶,后宫里再未出现新人,都是潜邸那些个老人了。

选秀的消息传遍后宫,各宫嫔妃来永寿宫给皇后请安时,诸多担忧。

“皇后娘娘,殿选时您可得多多上心啊,咱们这些潜邸来的姐妹在宫里过得轻松自在又平静,可不能选些爱搬弄是非的新人进来,给娘娘您添乱。”

宁妃与皇后最亲近,说起话来没什么顾忌,直爽表达自己的意思。

懋嫔也道:“是啊娘娘,咱们这些老人知根知底的,平素也合得来,后宫一片祥和,皇上也能专心前朝政事。”

“娘娘,嫔妾觉得现在的日子挺好的,真不希望有人来打破这样平静的日子。”

“娘娘,嫔妾赞同宁妃姐姐说的,要选秀女入宫,也得选品德性子都好的人,大家才能和睦相处。”

……

大家各抒己见,总的来说,就是担心有那家世好地位高性子不好的秀女入宫,纷纷劝她殿选时好好把关。

胤禛明确说过后宫不会再进新人,可后宫其他人不知道。

后宫高位嫔妃位置,为了安诸位嫔妃的心,也为了彰显皇后的气度,舒瑶向胤禛提议,大封后宫。

胤禛没有反对,将此事交给舒瑶,让她先拟定名册交给他。

这些女子不能得到他的宠幸,无法育有子嗣,只好在位份待遇上面多给些优待,抬举她们的家族,让她们过得舒心些。

冬去春来春又过,一晃五年时间过去了。

雍正七年五月初五,端阳节前夕。

西北传来捷报,定西大将军斩杀蒙古和硕特部酋长罗卜藏丹津,平定了青海之乱,占领青海地区。

继博敦平定西藏和甘肃后,西北的再一次大捷,这次战役过后,西藏、青海和甘肃都纳入了清朝版图。

捷报传来,胤禛大喜,加封定西大将军博敦为一等公,命他继续镇守西北,主持青海的善后工作。

随同捷报传来的,还有博敦的一封奏折。

他上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五条》及《禁约青海十三事》。

提议在甘肃、青海、西藏以北的广袤地区修筑边防城墙,修建城池。将西北大军长期驻防、屯种战线推至原蒙古地区的布隆吉尔,以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百姓前往开荒耕种……

胤禛看罢博敦的折子,批复准奏,并命吏部选拔文武官员前往西北,协助博敦修墙建城等事宜。

吩咐完,胤禛脸上还有浓浓的喜悦,不禁对一旁书案前的太子赞道:“你这几个舅舅各个文武双全,无论在民政还是军事方面,都是个中翘楚,难得的是始终不骄不躁,对朝廷忠心耿耿。”

“这次青海大捷,西北一统,博敦当居首功,等这批官员到了那边接手西北事务,朕召你舅舅等人回京,犒赏三军,许他在京城多待几个月。”

舅舅立下大功,弘暻与有荣焉,脸上毫不掩饰的自豪与欢喜,“那太好了,皇额娘与二舅舅几年不见,时常念着二舅舅在战场上的安危,知道二舅舅能回京定会高兴。”

太子已经年满十八岁,生得俊美无双,智勇双全,精通文韬武略,是朝野交口称赞的皇太子。

想到舒瑶,胤禛不由柔和了神色,“你皇额娘时常跟朕念叨多年不见你二舅舅一家,日后西北那边稳定下来,朕每年召你舅舅回京住上一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