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二百二十四(1 / 1)

次日。

琼华院众人又得了赏钱。

盖因主子的兄长又考中进士了。

没错,舒瑶收到金三福打探回来的消息,就高兴地给琼华院上下又发了三个月月例。

今年的武举考试应该是最值得记录的一年。

文科举状元是武科举榜眼,这是清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例。

武举殿试鼎甲前三名赐武堤及第出身,分别是武状元钮祜禄·博敦,武榜眼钮祜禄·苏勒,武探花张谦。

顺治年间规定武状元直接授予正三品参将一职,统领一个营的军务,带兵三千。

武榜眼授从三品游击将军,在参将之下,武探花授正四品都司,在游击之下。

康熙朝有了变化,一半授营职,参考顺治朝的定例,一半授卫职,是保护皇帝的宫廷侍卫。

御前侍卫分四等,一等侍卫正三品,四等蓝翎侍卫正六品。

康熙爷此前注意到科举文武分途,非常不利于造就文武兼备的人才,因此下旨打破考试中的传统界线。

允许文武生员举人交叉考试。

即武举人可以考文科进士,文科举人也可以考武科进士。

他认为,这样子文武生员能各展其所学,文武两个途径都能得到有真材实料的人才。

以往总听说弃文从武,弃武从文,和这一规定有异曲同工之处。

开国以来,文武交叉考试者寥寥无几,文武壁垒森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武人不文,文人不武。

文武兼长的人太少了,康熙帝打心底希望能多出几个能文善武的博通人才。

苏勒和博敦的出现,是康熙朝首例文武双全、名列前茅的进士,得到了康熙帝极大地关注。

按照惯例,殿试成绩出来之后,兵部会立即给前三甲授予官职。

这一次有些特殊,一甲前两名还是文举那边名列前茅的进士。

兵部尚书马尔汉决定不了该给怎样的官职比较合适。

加上他担心好不容易出现的两个能文能武的好苗子被那帮子文人抢走。

当即就跑去乾清宫向皇上诉苦。

“皇上,咱们大清是马背上打来的天下,私下外地尚未铲除干净,应保持满族人强悍尚武的优良传统。”

“时下有重文轻武的迹象,可文人再多也不能够上战场杀敌啊,奴才以为,就应该遵循皇上时时强调的“文武并重”观念,文科取仕,武科取将。”

“文科状元年年有,且个个不凡,不差苏勒这一个,但是武举这边,武进士通常都是直肠子大老粗,杀敌英勇带兵不行,兵部非常缺能够领兵打仗之人。”

要当领兵打仗的将军,光有一身武艺也不够,还得有个聪明的脑子,看得懂兵法,会练兵会带兵打仗,有全局观,有前瞻性。

“奴才仔细观察过,在各项考核中,钮祜禄氏那两兄弟明显没有尽全力,用非常轻松的姿态破了以往的记录。”

“可想而知,他们的武力值比以往任何武状元都高出一大截,这么俊的功夫,去当文官就太可惜了。而且最重要的是,那两兄弟脑子也是格外好,绝对是最合适的将军人选,奴才的兵部就缺这样的人。”

能文能武,能把那群酸腐文人压在底下,可以为他们这些文臣口中的“大老粗”“莽夫”扳回局面。

这么优秀的苗子,马尔罕下定决心要抢到手。

见皇上不说话,马尔汉再接再厉,一张老脸都豁出去了。

“皇上,您想啊,那两兄弟还年轻, 正是热血沸腾的时候,他们肯定是想为保家卫国,才会来参加武举考试,皇上不能辜负他们一片为国效力的赤诚之心呐!”

“皇上,文臣易寻,良将难觅,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总之,为了留下人才,马尔汉那是无所不用其极,一张老脸都豁出去了,在乾清宫里对着帝王软磨硬泡。

整个乾清宫只听见马尔罕的大嗓门在噼里啪啦说个不停。

康熙深觉自己的耳朵受到极大的摧残,被马尔汉烦得不行。

揉了揉太阳穴,康熙觉得自己的耐心在急剧下降。

见对方还有开口的意思,连忙松了口。

“朕会优先考虑将二人分属兵部,不过还得问问他们兄弟二人的意思,爱卿先回去吧。”

从乾清宫出来,马尔汉还是觉得不保险,万一文臣那边也有跟他一样不要脸的人,舍得下脸面来求皇上怎么办?

不行!

他得想出个更稳妥一点的法子,不能全指望皇上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