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还是那座皇宫,不管发生过什么,它依然巍峨挺拔的矗立在那,依旧庄严肃穆。
秋去冬来,金色的琉璃瓦上一夜之间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有些刺眼。
天还未亮,整个皇宫就已经忙碌了起来。
“皇爷,刚才太皇太后那边派人来传话,请您下了早朝去她老人家那里用早膳。”巨大的梳妆镜前,侯宝一边给皇帝梳着头发,一边说道。
原本闭着眼养神的朱祁镇睁开眼,微微皱眉,往常也是每日下了朝去仁寿宫,怎么今日还派人来专门传话?
“宫里最近有事?”朱祁镇问道。
“呃…奴婢昨日听说,淮王殿下从江西给您和太皇太后专门送了几筐蜜桔,还有就是今儿一大早越王殿下就递了牌子,想进宫探望太皇太后她老人家。”
“哦?江西刚遭了灾,又是冬天,他那还有蜜桔?”朱祁镇眉头一挑,心中冷笑:“这段日子光顾着处理白莲教和赈灾的事了,倒是没顾得上他们。”
其实倒也不是朱祁镇故意忘了此事,而是故意拖着,一是那帮御史吵吵着非要严惩淮王、越王,二是他故意拖着不表态,就想吓唬吓唬他这两位王叔,让他们一直觉得头上随时会落下他这位皇帝的怒火。
果然,他们撑不住了。
不过让朱祁镇感兴趣的是,这两人一个送东西,一个进宫探望,时间拿捏的如此之好,像是商量好的一样。
“徐恭来了吗?”朱祁镇站起身,看了看殿外说道。
“徐大人已经候在殿外了。”
“让他进来。”
“臣徐恭参见皇上。”书房内,徐恭恭敬的跪下行礼道。
“淮王、越王的事,锦衣卫查的怎么样了?”朱祁镇面无表情的问道。
徐恭一滞,他本来进宫是向皇帝禀报这些日子调查参与白莲教勋贵大臣的结果的,没想到皇帝居然问起了越王、淮王的事。
好在锦衣卫潜藏在两个王宫中的暗探每隔半月都会传回消息,尤其是波阳县的锦衣卫贪赃枉法被处理后,派去的新人很快就混进了王府,虽然不能进淮王的内宫,可探听淮王的消息还是很容易的。
“回皇上,淮王、越王这几年的不法之事,锦衣卫都已整理在册,您若需要,臣回去后马上送来。”徐恭有些忐忑的说道。
“不用了,”朱祁镇走到窗边,打开窗后,一股寒风吹进了屋内。
听到“不用了”,徐恭暗暗松了口气。
“去查查,这二人私下里是否还有联系。”朱祁镇又冷声道。
“臣遵旨。”
“这么早进宫,有事?”朱祁镇又道。
“是,”说罢,将一份奏疏举过头顶,又道:“皇上,这是最近锦衣卫调查的关于京中勋贵和大臣们参与白莲教的结果。”
“放桌上吧,朕下了朝再看。”
等了一会,徐恭见皇帝没有吩咐,于是行礼告退,退出了殿外。
今日是常朝,也称作御门听政,说白了就是文武百官的露天大会。
朱元璋是个勤劳且异常自律的皇帝,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后继之君都如他一样,所以他留下一项“早中晚”三次朝会的规定。这项规定看起来很稀松平常,认真执行起来却很难,它也成为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不上朝怠政的直接原因。
你想想,凌晨三四点钟普通老百姓都还在老婆孩子热炕头呢,苦逼的皇帝刚睡下没多久就又要起床去上朝,而且还是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没有超强的毅力谁能受得了?
当然,受苦的不单单是皇帝,还有那些大臣,这些大臣起的更早,他们往往过了子时就要起来,顶着熊猫眼早早来到午门前候着,在寒风中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
若是夏天还好些,可是这大冬天的,简直就是折磨人。
不光是时间太早,朝会的流程和任务也相当繁琐繁重。
明朝的朝会议事的工作量非常大,硬性规定:每天各部要整理出185件国事拿到朝堂奏议。按照三省六部制的原则,朱元璋一天要和大臣讨论1110件事项,试问古往今来的帝王,还有比明朝的皇帝更勤奋的吗?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什么样的苦都能吃,他立下的规矩自然能够承受,明成祖朱棣也能勉为其难扛得住。以后朱家的儿孙大多生于皇宫,长于妇人之手,哪里能受得了这种罪。
1498年弘治皇帝在位期间,有一天夜里宫中失火,弘治皇帝一宿没睡,打算取消次日的朝会,想好好休息一下,结果翰林学士一致不同意,弘治皇帝再三请求,都快用哀求的语气了,翰林大学士们经过讨论这才同意。弘治皇帝获得休班一天的福利,百官却没有那么幸运,仍然要到午门行朝见礼。
因为电视剧和学者断章取义的影响,后人对明朝的皇帝存在很大的成见,认为明朝的皇帝大多不愿意上朝,比如嘉靖皇帝二十五年不愿意早朝,万历皇帝二十年躲在深宫等等,明朝皇帝抗拒早朝绝非他们懒惰,而是难以忍受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繁重规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