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吉登伯勒姆,后来加入了英国国籍,并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他是一位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以及计算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的杰出学者。
拉马克里希南的主要成就在于生物晶体学领域。通过使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他成功解析了许多重要生物分子的三维结构,这些结构信息对于理解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还为药物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
拉马克里希南因其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荣获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核糖体是细胞内负责蛋白质合成的关键细胞器,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对于深入认识基因表达调控等生命过程具有重大意义。拉马克里希南的工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人物经历
1952 年,他出生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吉登伯勒姆(Chidambaram)小镇,这里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他家境殷实,属于婆罗门后裔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是一个地道的泰米尔人,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 Venki。
1971 年,他顺利从印度巴罗达大学毕业,荣获物理学学士学位;五年后,又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那时,年仅 23岁的他在博士即将毕业之际,毅然决然地选择与离异的薇拉·罗森伯里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并成为一名五岁继女的父亲。
然而,在完成物理学博士学位前,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解析脱氧核糖核酸 DNA 结构带来的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巨大潜力,这股热潮正在科学界迅速蔓延。面对这样的机遇,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追随这一科学潮流,勇敢地迈出了重要一步:放弃原有的学术道路,从零开始,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
在1976年的时候,文卡带着自己的妻子女儿还有儿子拉曼一起来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知名学府——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圣迭戈分校。在这里,他将跟随两位杰出的学者,丹·林兹和毛利西欧·蒙塔尔利,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在学习的过程中,文卡在着名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看到了一篇由唐·恩格尔曼和彼得·摩尔撰写的有关核糖体的文章,这篇文章让他深刻认识到了核糖体对于生命的绝对重要性。于是,他主动联系上了这两位科学家,并在唐的建议下,与唐的合作伙伴彼得取得了联系并会面。最终,他决定前往彼得的实验室从事核糖体的研究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文卡终于在1978年成功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1978年的秋天一直到1982年,文卡来到了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彼得·摩尔的实验室,开展并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这个时期,科学界对核糖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着进展,核糖体的基本概念也已经建立起来。人们发现,所有的核糖体都可以分为大、小两个亚基,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1983于本诺·斯科恩为文卡提供了在美国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生物系的工作,他一直待到1995年。在这份工作期间,文卡开始研究染色质的组成方式并进行中子散射核糖体实验。文卡在学术休假期间,在奖学金和布鲁克海文提供的半薪的条件之下,到剑桥LMB学习结晶学以便分析它的结构。因为LMB是蛋白质晶体学的发源地,而剑桥是所有晶体学的的发源地。
1995-1999年,文卡在剑桥LMB结识的朋友韦斯·桑德奎斯的邀请之下,来到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化学系担任教授,工资比在布鲁克海文高出百分之五十。文卡于1999年举家搬到英国,成了英国剑桥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小组的领导,开始研究30S亚基。
文卡于200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8年起任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研究员,主要研究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抗生素对核糖体的作用。目前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资深科学家。
2009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共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首先宣读了获奖者名单。他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3月18日,英国皇家学会官网发布,由英国皇家学会理事会投票决定,诺贝尔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爵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新一任会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