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烽火燃尽硝烟散,对谈悟身有心得(1 / 1)

春风玉露 春峰玉露 1884 字 15天前

眼见仁怀熹一时陷入回忆之中,王春峰心中纵然有千万分的疑惑,却也并未再主动出声干扰对方,而是静坐厅中,浅品香茗,坐等对方下文。

过了一会儿,对方才缓缓摇头,轻叹一声道“哎~此事说来,也是因我周国皇帝陛下与众位臣工过于谨慎,才致使我大军错失良机,导致如今这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初,在下率领部队与海滨国军队初战之始,便觉的海滨国部队也并未如同传闻中那般骁勇善战,无可匹敌,反而是有些士气低落,萎靡不振。数战之后,在下对此更是确信无疑,原本在下还以为名震天下的镇海王也不过如此。只不过当后续细作传回消息,声称海滨国军队的实际统帅是薛镇满,而王爷却是并未亲临前线后,在下才总算明白海滨国部队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其后,在下又通过北洲密探得知,王爷你同样不在北洲境内,而是领兵出海去了。在下深知此良机千载难逢,稍纵即逝。便立刻飞鸽传书于皇帝陛下,请求调动所有前线之兵,大举进攻海滨国防线,暂且放弃进攻车国事宜,而是选择一举歼灭海滨国军队,进而顺势拿下西城巷,然后再联合我国镇西关之兵和边缘国内残存的北国之兵,一举收复北洲,从此大事可期矣。

然而,王爷威名赫赫,奇谋巧计更是名扬四海,陛下与朝中群臣商议后,却是一致认为此乃王爷设下的诱敌之计,意在诱使我军倾巢而出,从而一举歼之。更何况我国皇帝陛下定下的主要战略目标乃是先图车国,再抗海滨。因此,皇帝给在下的回信中也表明了朝廷的立场。大军当以攻占车国为主要战略目标,对海滨国军队只需暂时压制,让其无法驰援车国即可,同时也免得落入王爷埋伏之中。在下虽晓错失良机,却也不敢贸然行事,毕竟王爷之谋有时候实在出人意料,在下也不敢百分百确认掌握的情报就一定是对的,再加上在下身为臣子,皇命难违,故而未能及时率众出击。如今来看,若当初皇帝陛下采纳了在下的建议,想来此时的车国已入我手,就连收复北洲亦指日可待。哎~可惜,可叹呐”!

王春峰听后,却是依然心存疑虑,继续问道“仁兄你何以如此自信呢?即便我军在车国境内的部队全部溃败,可北洲仍有我军百万雄师驻守,西城巷更是驻扎着精兵五十万,你又怎能确信,必定能够攻而克之呢”?

对方此时倒也坦诚的很,依然摇头叹气道“王爷你恐怕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搞明白海滨国部队当初的具体情况。因为当时王爷你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轻易任用薛镇满为前线统帅。毫不夸张的说,王爷此举对于当时的战局和海滨国部队来说,简直就是灾难,甚至能够影响到战役全局的成败”。

听对方点明后,王春峰自然也不傻,想了想之后就隐隐明白他话中的意思了,继续问道“仁兄你的意思是说,因为薛镇满是当初叛乱的降将吗”?

仁怀熹却也并不迟疑,点点头道“正所谓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由此也可见军心士气对于部队的重要性。而薛镇满作为西洲降将,竟然能够一跃而起,直接获得如此大的权利,哪怕大家迫于王爷你的威信,嘴上不说,可心中的不满情绪却是人人都有的。而将帅不合却是军中的大忌,统帅跟各级将领之间矛盾重重,又如何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呢?毫不夸张的说,如此倒行逆施之举实属必败之道,而王爷有上天庇佑,在下却是输的无话可说。

更何况,那薛镇满乃是海滨国西洲叛乱的主要策划者,其恶行早已深入人心,众人对其怨言载道。想当初王爷亲率大军平定叛乱,进攻西洲城一役,在下亦有所耳闻。那一战的过程虽然跌宕起伏,也算得上载入史册,精彩绝伦的一战。可据说当时战场之惨烈,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在下事后听人提起,据说当时的战场上才是真正的尸横遍野,战死士兵的尸体堆积如山,都已经漫过了十多米高的城墙,用血流成河,积尸成山来形容当时的西洲城下亦不为过。同样也正因当时战场之惨烈,才使得海滨国士兵们对薛镇满更是心生抵触。毕竟,那些曾经在战场上失去战友,兄弟的士兵,如今却要被迫听从昔日杀害自己手足的仇敌号令,那他们心中的愤恨与落差,可想而知。试问,又有几个普通士兵能心甘情愿的为自己的仇人舍生忘死,奋勇作战呢?

基于以上这些,所以在下才说王爷当初的决定是致命的失误。然而,我周国皇帝陛下与朝中众臣,却是早已被王爷在北洲的赫赫威名所震慑,对王爷的兵法韬略心生敬畏,甚至产生了一种天生的恐惧心理。他们深知王爷善于出奇制胜,剑走偏锋,因此在面对如此良机时,却也因过度谨慎从而导致胜机付之东流。

而根据在下当时探查到的情报来看,海滨国军队要面临的可不只是单纯的将帅不合,军心离散的问题。当时的海滨国军队好像还极度缺少御寒物资吧,想来在那之后王爷亲自带人偷袭花镇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掠夺物资而来。而正是有此诸多问题,所以在下才有把握一举击溃车国境内的海滨国军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