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5章 新年临近(1 / 1)

京城的欢庆气氛持续升温,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大街小巷都在传颂着朱慈烺的英勇事迹和崇祯皇帝的圣明领导。

大明百姓的荣誉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的热烈。

连连的胜利加上小冰河时期的褪去,风调雨顺,让整个大明焕发出勃勃的胜利。

周皇后自然也是得到了朝鲜大捷的消息,周皇后也是喜极而泣。

但是,周皇后激动的泪水并不是因为朝鲜的大捷,她作为一个母亲,听到远游儿子的消息的欣慰。

太子妃孙祯和柳依依以及朱倩倩听到朱慈烺的消息后,也都是欣喜若狂。

积压在心中的思念也化成了止不住的泪水。

为了让在朝鲜作战的朱慈烺不分心,朱慈烺率领大军入朝之后,三女都没有给朱慈烺写过信。

同时,她们也有好消息没有告诉朱慈烺。

朱慈烺还是厉害的,离京前的奋斗是没有白费的,三女现在都挺着大肚子,都怀有五个多月的身孕。

“母后,臣妾现在可以将怀孕的消息告诉殿下了么?”

得知朱慈烺有消息传来之后,孙祯带着柳依依和朱倩倩第一时间便来到了周皇后的慈宁宫。

懿安皇后自然也是在德,众人分享着喜悦和激动。

太子妃孙祯怯羞羞的说道。

女人怀孕之后,自然想将这个好消息第一个告诉自己的丈夫。

“可以!可以!自然可以!”

周皇后看着自己面前三个挺着大肚子的儿媳妇,内心开心的不得了。

听到周皇后的话后,三女脸上自然都是喜色。

整个后宫都弥漫着欢快的情绪。

这一切,朱慈烺自然是不知道的。

但是朱慈烺很清楚,朝鲜大捷,建奴被彻底剿灭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自然会引起京城的震动。

在朝鲜,朱慈烺并未因一场大胜而松懈。

朱慈烺很清楚战争虽胜,但是这只是“前半篇”文章,后续的治理与稳定至关重要,才是需要做好的“后半篇”文章。

虽然呈报给崇祯的信还没有回复,但是朱慈烺相信,自己所提的建议,崇祯皇帝不可能拒绝。

即使拒绝了也没有任何卵用,毕竟将在外,君令有所有受。

朱慈烺依旧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着手整顿朝鲜的秩序,安抚百姓,重建被战火破坏的家园。

朱慈烺做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宣布朝鲜改为汉江南北两省。

同时任命孙传庭为汉江两省总督。

对孙传庭的任命,大家自然大都没有意见。

唯一有想法的就是朴满武。

但是,朴满武的意见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在孙传庭任命通报之后,针对朴满武和朝鲜军的改变安置命令便到了。

正如朱慈烺和孙传庭商量的那样,朴满武被封为开城公,赏赐黄金万两,良田千顷,世袭罔替。

同时,朴满武以及朴满武的子孙后代有自由定居权,可以到大明本土任何地方定居,也可优先参加皇家科学院的招考。

对于朴满武的赏赐看上去很多,实际上就是给了财物,卸了他的兵权。

传令给朴满武的同时,朱慈烺同时下了密令给朱复国和曹变蛟。

密切紧盯朴满武之动静,如果朴满武有任何不轨的消息,亲卫营第一军和骁骑营立刻予以消灭。

慈不掌兵,义不聚财。

也不能怪朱慈烺对朴满武过河拆桥。

毕竟,在大明利益和华夏利益面前,朱慈烺什么可以牺牲。

朱慈烺不可能让大明将士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朝鲜八千里土地,拱手让给朴满武称王。

朱慈烺的密令到达以后,朱复国和曹变蛟自然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调动人马。

朴满武不是傻子,看到这个情况以后,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结局。

朴满武也很清楚,凭借自己手上的这些人人马,别说对付骁骑营和亲卫营第一军了。

就是单单对付亲卫营第一军都没有任何胜算。

形势比人强,想通透之后的朴满武很快便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对于朱慈的登上,全盘接受,痛快的交出了手中的兵权。

不过,让朱慈烺没有想到的是,朝鲜军中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将士,都愿意前往暹罗。

果然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只要给的价码足够的多。

朝鲜军的处置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的同时,建奴俘虏以及建奴百姓的处置也在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

孙传庭在任汉江总督之后,立刻按照朱慈烺给的意见对朝鲜开始了治理。

所有事情都在有序的推行。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朱慈烺反而闲了下来。

朱慈烺的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作为太子,以后的皇上,绝对不能事事亲为,不然会像蜀汉时期的诸葛亮一样,被累死。

学会用人,用对人,用有能力的人。

同时,还要学会放权,抓大留小,只要把握好方向,具体的细节不用过问太多。

说好听点叫做给下面办事情的人一点灵活的发挥空间。

说直白一点就是也要给下面的人一点好处。

毕竟,水至清则无鱼。

如果一切都是较真碰硬的话,下的人谁还会想跟着你干,同时,谁还会愿意跟你干。

到最后,事情干不好就算了,还会把自己累得半死。

这种蠢事,朱慈烺自然是不可能去做的。

所以,空闲下来的朱慈烺享受着这样的空余时光,并没有过多的去过问孙传庭以及其他军中的事情。

人生难得半日闲。

…………………

京城,崇祯皇帝在太庙祭祀后,回到皇宫。

崇祯很兴奋,但是也并没有被兴奋冲昏头脑。

崇祯知道此次胜利来之不易,心中更加坚定了要将大明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的决心。

朝鲜大捷的消息很快流传到大明各地,给大明百姓、文人、商人等所有社会主体带去了生机。

各地的文人墨客们继续创作着赞美大明的诗篇和文章,这些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激发了百姓们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商人看到了国家的稳定带来的商机,纷纷加大投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整个大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