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平定民意(一)(1 / 1)

惠民被在场众人盯着看,显得有些拘谨,朱慈烺自然也看出来了。

“惠站长,你大胆说,没事的。”

朱慈烺一边说一向惠民投去了鼓励的目光。

“遵命!”

惠民对于朱慈烺的鼓励,心头一暖,心里底气也足了很多。

“殿下,各位大人,根据情报站密探打听得到的消息,张可强煽动而来的精壮大多都是沈王府的佃户,其中大多数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他们之所以会受到张可强鼓动,参与其中,主要是因为,张可强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帮助沈王府赶走殿下,便可以免他们三年租金!”

惠民顿了顿,继续说道:“殿下,卑职觉得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惠民并没有提出多么高明的办法,但是却说了一个十分实用的策略。

中国农民最在乎什么,无疑是土地啊!

土地一直都是华夏农民的心结,后世一直到二十世纪,伟人带领华夏人民站起来的时候,口号和目的也是打地主,分田地!

由此可见,华夏百姓对于土地的情结有多深!

“说的不错!”

朱慈烺仿佛被醍醐灌醒一般,兴奋的说道。

“惠站长,你说的不错,本宫决定了,只要参与的两万精壮愿意主动回家,本宫不仅不追究他们聚众闹事的责任,还承诺将他们租种的沈王府土地归他们个人所有,仅需按照规定缴纳赋税即可。”

对于华夏农民,朱慈烺是绝对的大方和舍得,沈王府土地数目肯定不少,如果出售的毕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朱慈烺说送就送,眼睛都不眨一下。

惠民听了朱慈烺的话,连声称赞殿下英明,几声称赞之后,惠民的声音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想起来,朱慈烺刚刚说过,不喜欢别人奉承,所以连忙住嘴。

朱慈烺自然不会和惠民计较这些细节,而是继续问道:“惠站长,这两万百姓目前在什么位置?”

朱慈烺要根据百姓的位置来制定具体解决此事的方案。

“回禀殿下,这两万百姓正在从四面八方向府前街汇合!”

朱慈烺立刻让人准备了一张潞城堪舆图。

打开一看,立马找到了府前街。

府前街是潞城的主干道,之所以被称为府前街,是因为这条街的起点是潞城南城门,也就是朱慈烺目前所在的位置,而这条街的终点是潞安府衙门,所以被称为府前街。

“如此说来,一旦这两万百姓汇集完成后,便会沿着府前街直接冲击我方!”

朱慈烺眉头微皱,看来这张可强是有备而来啊!

众人自然也都能看出来张可强的意图。

王建立马着急起来,对方毕竟是两万人,两万受到煽动的精壮,如果亲卫营将士不能使用武器的话,仅凭六千人是绝对抵挡不住的。

“殿下,末将请殿下撤到城外,这里借给末将,末将一定帮助殿下拿下潞城!任何后果末将一力承担!”

王建立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朱慈烺自然明白王建的意思,等自己撤出城后,如果亲卫营阻挡这群百姓不力,或者把沈王府土地分给这些百姓,百姓还不愿意散去的话,王建就要大开杀戒了!

古言道,慈不掌兵!

王建绝对能做出屠杀两万百姓的事情,并且自己一个人扛下所有责任。

王建是军人,军人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完成作战任务!

至于怎么完成,中间的过程,没有人会去关心。

但是朱慈烺不行,他是大明的太子,那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王总兵,此话休要再提,对方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们只是一时糊涂,受人煽动,罪不至死!”

朱慈烺直截了当的拒绝了王建的提议,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立场!

对于朱慈烺的话,王建自然是遵从的!

“王总兵,立刻率人布置阵地阻止这些百姓,必要时可以开枪警示!此外,组织一个千户的人马,齐声喊本宫有令,主动归家者,分沈王府田地!”

王建自然领命而去。

朱慈烺又看向惠民说道:“惠站长,你和你的情报站也要紧盯这帮人,避免在发声其他重要事件!”

惠民自然也是领命而去安排了!

两人离开后,朱慈烺思来想去,还是不放心聚集的两万百姓,所以他还是决定到现场看看!

杨天本来想劝阻一下朱慈烺的,但是当看到朱慈烺那严厉的目光后,杨天选择闭口不言!

在杨天和一众亲兵的陪护下,朱慈烺来到了亲卫营阻击点。

王建正在现场指挥一众人马组成防线,忙的不可开胶。

朱慈烺并没有露面,而是看着忙碌的王建,会心一笑,王建这干事情的热情真是没得说。

很快,在王建的指挥下,一千个嗓门大的人被集合起来了,王建对着众人噼里啪啦说了一顿。

虽然距离有点远,听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朱慈烺知道王建肯定在告诉这些人怎么喊,喊什么!

王建说的差不多,随后一千人大声齐声呐喊:“明白了!”

随后,朱慈烺便听到:太子殿下有令,主动归家者,分沈王府田地!

“主动归家者,分沈王府田地!”

…………

口号声一边一边的响起,声音响彻云霄,离得不算太近的朱慈烺都觉得震的耳朵痛!

而这嘹亮的呼喊声自然也传到了不断汇集的百姓耳中。

惠民得到的情报没有错,华夏人民是最淳朴、老实、善良的人,除非被逼到活不下去的境地,不然他们都会辛辛苦苦的劳作,过着平淡安稳的生活。

而这些农民之所以愿意走出来参与这件事,确实是因为张可强许诺他们,事成之后免掉他们三年的田租。

若是在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里,仅仅是免三年田租,怕是还无法让这些百姓出来参加此事。

但是现在不一样,连年灾荒,官吏贪腐,苛捐杂税,辛苦耕种一年,抛去上缴官府的,上缴沈王府的田租,根本剩下不了多少粮食,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倒贴。

在这种情况下,免三年田租的诱惑力就很大了,所以这些百姓才会如此,说白了也是为了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