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业和黄四娘回到流霜殿,把今天明政殿门口交锋的情况一五一十说了个透。大家连说带笑,气氛轻松异常。
王后略有些遗憾。
“早知如此,还不如本宫亲自去见这契丹公主呢。”
黄四娘连忙说:“要是娘娘亲自出马,那公主哪里还招架得住?肯定落荒而逃。”
王后淡淡一笑:“逃?那可不行。本宫还要她挡住契丹的大军呢。”
张承业想了想问:“大王现在说的这个做生意的榷场,不知能不能止住契丹犯境。”
王后点头:“大王这回的主意,着实不错,本宫看他,做大王越来越老练了。只是契丹掠夺成性,是否肯归顺王法,殊难预料啊。”
王后的问题,不但张承业他们无法解答,只怕连公主本人,也无法回答。
就像有些人虽然家境富裕,但还是忍不住要去偷窃。对他们来说,偷窃是一种享受一种刺激,一种生活方式。
榷场虽然能解决契丹人的物资匮乏问题,却无法取代契丹人的掠夺时带来的刺激和快感。
张承业无法回答王后的问题,但是想起了另一件事。
“娘娘,那件军书,的确不是假的。”
王后思绪也回到这个疑点上。
“军书不假,但是准确吗?”
作为河东监军,张承业对军书是司空见惯。
“回禀娘娘,军书未必都很准确。但是像这种无中生有的事情,老奴还没有遇到过。”
王后想了想:“张公公你是说,无风不起浪?”
张承业反对这种说法。娘娘说的太轻了。
军书上报的事情,如果说是“一阵风”,那也一定是狂风。
“娘娘,老奴猜测,云州肯定出了大事,不可等闲视之。”
谁把云州的军情等闲视之?张承业没有说。在王后面前指责大王,跟当面指责大王,好像区别不大。
王后问道:“那么军书上还说,契丹公主被扣留为人质,显然荒谬嘛。”
张承业说道:“老奴只是判断,云州出了大事。至于误报公主被扣押,老奴觉得很可能是细作错报。但不该因为错报人质,就否定云州出事。”
这个分析没毛病。你不能因为左手健康,就说右手也健康。
两码事。
王后也明白过来了。
“现在不知大王还在不在明政殿?”
张承业倒是不怕辛苦。
“老奴这就去寻大王,不知该如何说?”
“对了,先皇的龙袍如何安放,你问过大王了吗?”
张承业赶紧跪下:“娘娘,老奴有罪。其实大王已经说过了,就按照娘娘的意思,找间静室安置即可。”
可是他居然忘了回禀娘娘。现在娘娘问起来,张承业当然慌了。
幸好王后没有怪罪他的意思。
“那你告诉大王,龙袍已经安置在静室了。看看大王如果有空,是不是来祭奠一下?”
这句话毫无把握。
现在李亚子是大王,他肯不肯来祭奠,全看他的心情。
他可不是当年在麟德殿的那个李三郎了。
让张承业平身,吩咐下一件事。
“至于军书,你就说给大王,虽然误报公主被扣为人质,但云州反叛却有必要进一步落实,起码,现在应该对云州方向加强戒备。”
王后说的如此清楚,张承业马上衔命而去。只是一路在想,殿下成婚以后,好像对军国大事,也比较熟悉了。
张承业赶到明政殿时,李存勖又收到了新的军书,再次证明了云州程怀信据城反叛,而且现在朱梁已经派出氏叔琮率军五万,联合了北平王王处直和幽州刘守光,兵锋直指蔚州。
军书的准确性没有疑问。
而且,现在的形势已经越来越恶劣。
头顶的这片乌云,已经迅速扩散开来了。
张承业到的时候,周德威、李嗣源、孟知祥、郭崇韬一干重臣,已经聚集在明政殿了。
大王的神态很严肃。
“此番梁贼意图明显,不谋我太原,而是要鲸吞我晋国东北。蔚州若失,则云州势大,连振武军也岌岌可危。镇远,你来说说。”
这种军国大事,周德威肯定有独到见解。
“大王,臣有三个计较。”
学着老大王的姿态点点头。
果然周镇远明白,大王让他展开说。
“第一个计较,是梁贼虽然拉拢了王处直和刘守光两路人马,但王处直老奸巨猾,必然不肯耗费自己的实力为朱晃卖命。所以王处直的北平军,臣以为徒有其名而已。”
看大王没有评价,周德威继续分析。
“第二个计较,就是幽州。刘守光素有称雄河朔之意,让他攻取蔚州,固其所愿。但让他打下蔚州给朱晃,他也不干。”
郭崇韬插话说道:“但是,从地理上看,即使蔚州陷落,也只能落入王处直之手。所以,王处直未必会保存实力。”
连张承业都听出来了:“是啊,大王。义武军向来只有两州之地,此番若能多出一个军州,王处直说不定真会拼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