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东征大业(1 / 1)

1.平齐三策

宇文邕认为,东征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经常找宇文宪、王谊、于翼、伊娄谦等人密谋伐齐计策。于翼、宇文宪,各自镇守一方,而且和宇文邕关系很亲密;至于王谊,他也来自武川镇,父亲王显跟着宇文泰东征西讨,他在太学的时候,和杨坚是同学,政治立场上一直也是反对宇文护的,现任内史大夫、杨国公;伊娄谦,鲜卑人,祖父、父亲都跟着宇文泰创业,为人忠心正直,口才好,是个外交人才。

刚开始的时候,宇文邕下令边镇增加储备,增添防守的士兵;北齐听到这一消息,也增加修整守御点。于翼不以为然,劝阻道:“宇文护专权的时候,发兵攻洛阳,不战而败,损失巨大。数十年的积蓄,一朝丧失。虽然是因为宇文护没有制胜的策略,但也因为敌人有所防备。相互侵犯国界,各有胜负,白白地损失军队和储备,没有什么好处。不如解除紧急状态保持友好关系,使对方松懈而没有准备,然后寻找机会,出其不意事半功倍。”

“对呀,于柱国说的对,我们应该示敌以弱,陛下。”王谊、宇文宪也表示认同。

“果然还是文若(于翼,字文若)比较谨慎呀,你的意见非常好,朕一定采纳,”宇文邕想了想,又问,“韦公常年镇守玉璧,他对齐国应该是最了解不过了,不知道他有没有什么想法。”

“报陛下,勋州韦刺史,进献《平齐三策》!”伊娄谦很兴奋地从门口进来,献上了韦孝宽的《平齐三策》。

自从用反间计除掉斛律光后,韦孝宽就知道灭齐的机会到了,这点几年他一直没有闲着,而是仔细研究了卢叔虎的《平西策》,针对其弱点和缺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战略大计:

“臣在边积年,颇见间隙,不因际会,难以成功。是以往岁出军,徒有劳费,功绩不立,由失机会。何者?长淮之南,旧为沃土,陈氏以破亡余烬,犹能一举平之;齐人历年赴救,丧败而返。内离外叛,计尽力穷,雠敌有衅,不可失也。今大军若出轵关,方轨而进,兼与陈氏共为掎角,并令广州义旅出自三鸦,又募山南骁锐,沿河而下,复遣北山稽胡,绝其并、晋之路。凡此诸军,仍令各募关、河之外劲勇之士,厚其爵赏,使为前驱。岳动川移,雷骇电激,百道俱进,并趋虏庭。必当望旗奔溃,所向摧殄,一戎大定,实在此机。

“若国家更为后图,未即大举,宜与陈人分其兵势。三鸦以北,万春以南,广事屯田,预为贮积,募其骁悍,立为部伍。彼既东南有敌,戎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埸。彼若兴师赴援,我则坚壁清野,待其去远,还复出师。常以边外之军,引其腹心之众。我无宿舂之费,彼有奔命之劳,一二年中,必自离叛。且齐氏昏暴,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以此而观,覆亡可待。然后乘间电扫,事等摧枯。

“窃以大周土宇,跨据关、河,蓄席卷之威,持建瓴之势。太祖受天明命,与物更新,是以二纪之中,大功克举。南清江、汉,西龛巴、蜀,塞表无虞,河右底定。唯彼赵、魏,独为榛梗者,正以有事三方,未遑东略。遂使漳、滏游魂,更存余晷。昔句践亡吴,尚期十载;武王取纣,犹烦再举。今若更存遵养,且复相时,臣谓宜还崇邻好,申其盟约,安民和众,通商惠工,蓄锐养威,崐观衅而动。斯乃长策远驭,坐自兼并也。”

大意如下:

一,我在边关多年,用过很多反间计,成效不显着;我们多次出征也不成功,这是为何?淮南之地,一个小小的陈氏居然能一举攻克。齐国现在内忧外患,正是出兵的大好机会。如果出兵轵关(河南省济源市西),和陈氏相互配合,让一直劲旅出三鸦(河南省鲁山县境内)沿河而下,再联合稽胡牵制并州、晋州。一定能够势如破竹,荡平齐国。

二,如果国家谋划长远,那就和陈国人一起分散齐人的兵势。屯田积粮,训练军队以待时变。陈国人出兵,我们就响应,齐国人来救援,我们就坚壁清野,齐人走了,我们又出兵,让对方疲于奔命。齐国皇室昏庸无能,唯利是图,残害忠良。我们只需要作壁上观,然后乘势而下。

三,我大周横跨函谷关、黄河的险要之地,高屋建瓴,太祖爷(宇文泰)神威天助,南定江汉,西平巴蜀,雄踞关中,只有赵魏之地负隅顽抗,我们有事儿耽搁了,没来及出兵剿灭,致使百姓成为孤魂野鬼,饱受欺凌。以前勾践灭吴,也等了十年;武王伐纣,也进行了几次。我们可以和敌人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养精蓄锐,徐图大计。

这一二三策,其实是上中下三策。上策,概括为远交近攻,主动进取。中策,概括为被动防守,寻找战机。下策,概括为韬光养晦,待时而动。上中下不代表优劣好坏,只是激进或保守。韦孝宽希望皇帝从三个方面都去思考,综合考虑灭齐的方方面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