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李复所猜想的那样,今天在这边议事的,还是当初在这里熬夜的那些人。
苏定方赶忙起身行礼。
李复也站起身来,对着李世民拱手行礼。
李世民身后的三人,对着李复拱手。
见礼过后,李世民走到主位上,目光扫视过众人。
“都坐下吧,坐下说。”李世民说道,随后又吩咐殿内的内侍,给众人上茶。
他看向李复。
“在这里久等了吧?”
“知道二哥有要紧事要忙,等一等也没什么,况且这里有吃有喝的。”
“早知道,就不在家吃这么多了,直接来宫里蹭饭就好。”
李复目光示意他面前摆放着的许多糕点,水果什么的。
李世民无语,气笑了。
“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子!”
“行了,谈正事。”
李世民的神色严肃了起来。
“说说你这趟去登州的事情吧,还有你之前提过的,水师的事。”
“只是去了登州,没去海州吗?”
李复点头。
“去了登州看过之后,也就没有再去海州的必要了,至少目前没有。”
“水师基地的话,海州的确也要设立,可是那也是之后的事情了,登州,眼下是最合适的。”
李复解释着。
李世民让内侍将挂着舆图的木架推了过来,放在了一边。
看着舆图来解释,就方便多了。
未来,高句丽依旧是潜在的威胁,是一定要解决的。
这两年主要也是没有这个条件,也腾不出手来。
眼下,草原解决掉了,西域的一帮人,服服帖帖的,屁颠屁颠的就来长安城,给皇帝上尊号了。
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的,知道害怕就行,不要在西边做什么小动作就行。
至于高句丽。
倒是也有使臣来长安,送礼物,说好话。
可李世民不相信他们。
知道这一切,双方不过都是在做表面功夫而已。
大唐与高句丽之间,必定有一场战争。
高沟的使者还在长安城呢,但是他们扩张的手段和行为,也是一点都没停下。
他们无非是见到大唐势大,中原缓过劲儿来了,派人过来稳住大唐而已。
在登州这个地方筹备水师,目标直指半岛地区。
倭国四岛,矿不矿的,倒是不差这一时半会儿。
可是高句丽的威胁,那是板上钉钉的。
所以,大唐建设水师,首选地,必须是登州。
“苏将军。”
李复示意苏定方。
苏定方点点头。
从盒子里拿出了他整理好的资料。
“陛下,这是臣去登州之后,整理好的一些资料,包括前隋水师的一些参考,不过,前隋的水师,大多都是在大江大河内,与大海的环境不同,所以,战船的建造方面,为了适应海上的环境,需要做出一些改进,详细的,臣都写下来了,都在这里。”
内侍上前,将苏定方整理好的东西,送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李世民拿过去。
接下来,甘露殿的长桌上,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他们开始传阅苏定方整理出来的资料。
这份资料当中,方方面面的,都有涉及,够全面,也有一定的深度。
足以做参考。
李世民面无表情的看完,坐在那里沉思。
李世民本就是带兵打仗出身的皇帝,不管从现实来说,还是这份资料提到的,他都觉得,没有什么毛病。
这件事,要做,而且是很有意义的。
就算是眼下没有什么用,可是用到了,不能没有。
而且,一支军队的建设,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战船的打造,到水师的训练。
最少需要三五年的时间。
总不能到用的时候,才刚开始组建吧?
那中间这三五年的时间,就等着?
若是用到了,才开始,那等一切都成熟了,三五年过去了,特娘的黄花菜都凉了。
资料中也提出,登州水师建设成功之后,可以以此为基础,用现有的经验,去支援其他沿海地区的水师建设。
把登州作为一个培养水师的摇篮,到时候培养出诸多人才,可以分派到其他各个地方去,他们,都是水师的中流砥柱。
有了事儿,能抵住。
合则一团火,散则满天星。
这也是李复所想的,跟苏定方一提,苏定方觉得,可行。
“你们怎么看?”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等人。
长孙无忌想了想,点头。
“可行。”
房玄龄也认同。
只是.......
“陛下,如果现在就开始在登州筹备水师的话,可能还不是时机。”
杜如晦认同房玄龄的话。
“眼下,还真是不妥,朝廷支撑不了。”
“组建水师,需要人力物力,年初打草原,国库能调用的粮草,都已经消耗殆尽,今年秋天收上来的税,还在陆陆续续的进入国库当中,还没有完成统计,即便是完成了,国库中的这些粮食,也暂且不能擅动。”
“好在今年是个丰年,国库得到了补充,否则的话,朝廷的日子,还是很难过,至于说,国库目前不能动,也是居安思危啊。”
杜如晦一点一点的分析着。
倒不是抠门,只是,以往实在是穷怕了啊。
“粮食是一方面,钱财,也是一方面。”房玄龄接过了话茬:“要组建水师,就要打造战船,这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国库每年的钱,是定数,即便是年初的时候定下了茶税,又多了一笔进项,可是面对这件事,杯水车薪。”
“除却钱粮,还有人。”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人!”
“水师的话,人多,还是人少?人少了,很多事情做起来,觉得不值当的,人多了,可是,上哪儿征调这么多人呢?征调从军,作为水师,每年的军饷拨调,又是一大笔支出。”
“总而言之,眼下,还不是最好的时机,或许,缓一缓,是最好的。”
说白了,钱粮,国力。
太重要了。
贞观朝才四年,做的事情已经足够多了,哪一样都离不开这些东西。
国力虽然在恢复,可是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年就能缓的过来的。
因此很多事情,明知道要做,还是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