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页 卢少爷既然发话了,李铁也没啥可说的,忙拿着纸笔记了下来,好回去改造。
接下来又实验了投石机,这个效果就出奇的好了,因为投石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应用在攻城战中了,所以技术水平还是很先进的,而且那个陶瓷外皮的土炸弹也很不错,十斤重可以放置不少火药,杀伤力那是杠杠的。
而且五十米到一百米的射程,也弥补了新军在这个距离上单一火铳的火力不足,那轰鸣的爆炸声以及四处纷飞的碎瓷片,杀伤力那是相当的惊人。
实验用的一头山羊被一炮击中后,直接变得鲜血淋漓,当场毙命不说,甚至连晚上的烤全羊就没法做了,炊事小旗的厨子见了,也只能改成炖羊汤了。
将所有新式武器实验完了以后,卢飏总体是满意的,接下来就是量产和装备军队,以及加强军队训练了。
所以随后的日子,卢飏便跟万历皇帝告假,基本不去翰林院上班了,每日便泡在军营里,开始操练那些新兵。
卢飏组织的训练基本是按照后世的那种训练强度来的,每日一操、六日休息一天,间或有时候还会加练,比如十公里越野,夜间紧急集合,野外拉练等等。
在明朝前期,那时候的军队基本是三日一操练,戚家军则是两日一操练,如此便可以称得上强军了,等到明后期,如今的大明军队基本是十日一练,而且也只是站站队列,演练一下阵法什么的。
强军都是训练得来的,平时多训练战时就少流血,草原和渔猎民族为什么强悍,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生存环境恶劣,平常的生存环境也比战时强不到哪里去,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们的体质和意志,所以单兵战斗力就比较强悍。
大明的军队不会面临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卢飏就只能给他们人为创造了。
当然新军承受如此高强度的操练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伙食能够提供操练所必须的能量,二来是军饷的足额按时发放,三是军队各级教导官的洗脑。
如此高强度的训练倒也锻炼出了一批优秀的基层官兵,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小旗队和总旗队的各级队长都已经产生了,就是把总以上的军官还在空着,由卢飏看好的士兵暂时代理。
这些人需要在实战中检验出自己的真正本事。
卢飏不去翰林院上班,也不光在军营里面操练,趁闲暇时间,他还在山里捣鼓玻璃这一大杀器。
玻璃这一成本低,利润高的穿越产品,卢飏在穿越之后便一直在偷偷的研制,不过却苦于没有技术人员。
后来山东发大水,有一些博山来的难民里面有几个烧制药玻的工匠,为了物尽其用,卢飏经常去京城的流民营里去招人,于是便将这几个工匠也招来了。
有理论基础,再加上技术工人,卢飏很快便将玻璃给鼓捣出来了,不过因为配比和火候掌握的不好,玻璃的强度还是有些差,不过这都不是大问题了,这些只是多花些钱和时间慢慢调整就好了。
不过让卢飏没有想到的是,朱由校在这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之前他只是对机械感兴趣,但是当他看到一堆沙子后来变成了晶莹透明的玻璃后,直接惊呼天人。
于是这小子没事便泡在玻璃窑厂里面,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冬季的第一场大雪之后,窑厂终于出来了第一炉可以应用的玻璃了。
不过里面还有少许的气泡,但是用作窗户玻璃已经完全可以了。
但是卢飏最想应用的却不是这个,而是磨制镜片,制作望远镜,这东西对于战争来说,可是有着大用途的。
这些在博山来的工匠也有会磨制镜片的,至于望远镜的原理,自然有朱由校来教他们,就不用卢飏费心了。
等到年关将近,卢飏的四千新军基本装备上了新式的步枪,当然这些步枪的枪管是让大明各地的官办作坊给制作的,单单凭卢家庄的作坊自然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给制作完毕,光是钻枪管就费劲了,虽然有水力加持,但是速度也是慢的很。
虽然是官府作坊制作的,不过质量也是过关的,因为卢飏说了,不合格他可不给钱,而且他可不是随便说说,真的不给钱。
在第一批货到了之后,还是京师王恭厂的货,不过枪管没有达标,卢飏直接拒绝收货也拒绝付款。
官司打到万历皇帝那里,王恭厂的主管直接给弄回家去了,自从这件事之后,便也没人敢糊弄卢飏了,因为这小子真的不给钱,而且还能通天,关键还是个二愣子。
手榴弹和投石机也陆续的装备到了新军,但是火炮这东西却是生产的比较慢,到年底也才生产了八门。
目前卢家庄的炼钢炉严重产量不足,而且新军用钢的地方也多,不光是钢炮,步枪上的刺刀尖和匕首尖也需要用钢,还有兵工铲上的钢刃等等,所以火炮的生产便慢了。
至于铠甲,生产的也比较慢,卢飏用的铠甲虽不是钢的,但是是板甲的样式,制作虽然简单,但是需要水力锻锤的大力冲压才行,到了冬季,河流上冻,这项工作就只能停了。
不过这难不倒卢飏,没有板甲,卢飏就先采购了一批明军原来的甲胄,虽然防护效果不如板甲,但是穿上它,让士兵们有了面对敌人骑兵冲锋的底气。
如此可见,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是多么重要,因为不仅是军事,所有的基础生产工具都需要钢铁来实现。
过年的时间,卢飏就是去宫里给万历皇帝和太子拜了年,然后又去看了刘宗周和翰林院的上官,其他时间就全躲在卢家庄里研发高炉炼钢了。
卢飏前世泡论坛的时候,查看过相关的资料,知道高炉炼钢、平炉炼钢还有小高炉炼钢之类的,也清楚炼钢要用焦炭,需要送热风,那样炉温会升高一些。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2)页 卢飏将这些知识灌输给了李铁等人,然后就让他们开始试验,寻常他也进行一些指导,尤其是有苏钢师傅,研发进度还是很快的。
等到过完年之后,大明第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小高炉已经成型了。
这个小高炉的燃料是用焦炭,比传统的炉窑热力值更高,而且还加了蓄热室和鼓风机,让炉温达到了炼钢的标准。
等第一炉钢铁出来之后,卢飏终于松了一口气,这钢终于是炼出来了。
不过卢飏这钢连后世要被淘汰的那种地炼钢都不如,充其量也就是六十年代的农村土窑炼钢水平,不过在这个时代,这绝对代表了世界顶尖水平,起码领先西方二百年。
有了相对产量多一些的钢铁,火炮的铸造也开始了,而卢飏则又接了一单大工程,要给万历皇帝的新大殿和京师的六部衙门换门窗。
朝廷虽然没什么银子,但是这种改善办公环境的事,京官们还是很高兴的,尤其是看了卢飏的样品展示之后,这种透明玻璃无论是采光和保温都比之前的窗户纸强的太多了。
经过不怎么激烈的朝堂争论,最后决定出资十万两,给京师的衙门全都换了门窗,至于万历皇帝的大殿,则是卢飏友情赞助的。
不过这些文官们都不清楚卢飏的玻璃成本,第一次见到这种大块晶莹剔透的玻璃时,一个个都震惊了,以为是无价之宝,所以当玻璃换好了之后,文官们见到卢飏还纷纷流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神情,觉得卢飏吃亏了。
卢飏也是装得很像,每次方从哲见了他都会说让他破费了的时候,卢飏都是一副悲痛但又大义凛然的表情:“银子乃是身外之物,为朝廷做事,这不算什么。”
于是在京师文官们的心目中,卢飏的形象又回来了。
卢飏当然要充分利用这种行情不明的时机,尽快收割一批土豪的银子,所以改造完了衙门的门窗之后,卢飏开始大量的接受土豪们的私人订单。
只要掌握了核心科技,玻璃的生产和安装都很简单,所以一个春天的时间,卢飏就挣了三十万两银子,而卢飏借万历皇帝的银子也终于还上了。
如今已是万历四十九年,历史已经有了些许改变,原本在去年就该去世的朱翊钧和朱常洛父子,两人一个都没死。
特别是朱翊钧,因为卢飏的出现,以及早早启用了熊廷弼,辽东的局势没有过分崩坏,虽然开铁丢失,但是沈阳往南的辽东土地还在大明手里。
而且最近,朱翊钧正密谋着给女真点颜色瞧瞧。
于是在明亮的大殿中,中央摆着辽东铁岭、开原附近的沙盘,朱翊钧、卢飏和张维贤等人正在进行推演,一旁则站着方从哲等内阁及六部的官员。
据可靠情报,努尔哈赤正准备趁着夏季天气温暖,去朝鲜抢粮食,所以朱翊钧想着能不能趁机夺回开铁。
自从萨尔浒之战以后,虽然明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但是朱翊钧也参考了卢飏在殿试上给出的平辽策略,动用了一些经济手段对后金实行经济封锁,盐铁粮食布匹禁运,弄的后金很是难受。
当然这种封锁也不能确保百分之百的效果,通过隐秘渠道,仍有一些禁运物资到了后金,但是相比较之前的畅通无阻,现在到达后金的盐铁和粮食布匹等都少了一大截,努尔哈赤没有办法,便准备去朝鲜抢上一波。
而明朝想利用这个时机,对后金辅助进行军事打击。
这便是老皇帝活着的好处了,政权稳定,国家平稳,他便能利用自己的威望,对敌人进行反击。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此时已是天启元年,因为一个月的时间大明换了三个皇帝,朝堂此时正在爆发一场腥风血雨,东林党开始崛起,然后大肆打压清算其他党派,朝臣们人人自危,谁也没工夫去管辽东的事,于是在第二年,辽阳沈阳便相继沦陷,自广宁以东大片土地尽丧敌手。
不过如今,朱翊钧还在健康的活着,而且对朱常洛也好了许多,政局似乎更稳定了,于是便有了这场谋划。
朱翊钧掌权几十年,经历过三大征和其他大小边境战斗数百场,这还是头一次被人家打得这么惨,三年的时间里,接连丢失抚顺、开原、铁岭等几个重镇,损失军队十几万人。
这是朱翊钧所不能允许的,原本历史上,朱翊钧也因为这事影响了健康,在开铁丢失之后半年的时间就死了。
“陛下,夺回开原和抚顺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这两座城后面皆是鞑子的大本营,夺回来,守住也不容易,但是夺回铁岭应该问题不大,而且铁岭距离沈阳也比较近一些,支援起来也容易。
另外,微臣想说的是,我们这次的战略目标主要是以消灭鞑子军队为主,要是能攻下铁岭最好,攻不下来也不紧要,主要还是围城打援,以打击鞑子有生力量为主。”
卢飏先说了自己对于此次军事行动的看法,也就是他所说的对后金的整体军事策略,主要还是歼灭其有生力量,至于收复城池什么的,并不是优先选择。
就这个观点,卢飏之前也跟朱翊钧沟通过了,朱翊钧表示同意,而且就出兵的兵马也基本确定。
辽东镇出兵两万人,北上进攻铁岭,京营出一万五千人,加上新军两万人,主要部署在抚顺到沈阳铁岭方向,抵挡自抚顺和赫图阿拉前来救援铁岭的援军。
这次京师和辽东一共出兵四万,虽然人数比之前那次进攻赫图阿拉的行动少了十六万,但是这四万人却是实数。
为了保证这次出兵人数的准确,卢飏跟熊廷弼进行过确认,熊廷弼确定辽东能出两万精兵,就历史上老熊的表现来说,应该说的是实话。
因为出兵人数下降,所以这次军事行动的花费也相比上一次进攻赫图阿拉少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