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归乡闲话(1 / 1)

第(1/2)页  万历四十五年四月末,国子监中的气氛猛然紧张了起来,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学业评定考试了。

每年的五月,国子监要放近两个月的麦假,不少监生选择这个时间回家探亲。

古代农业社会,夏粮收获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个时节,不光是国子监放假,来县乡的村学社学也全都放假,整个朝廷工作重心也转移到夏粮收获和税收清缴上面来了。

但在这之前,国子监还要举行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考试,学业评定考试。

因为这次考试的成绩直接决定着监生是否可以升到上一级的学堂中读书,所以监生们都很重视。

另外,这次考试结束后还有两个月的长假,监生们紧张之余还有一丝期待。

国子监的监生大多都有秀才功名,所以这次考试便完全按照顺天府乡试的标准来举行,也是考三场。

第一场考四书五经作八股文章,第二场考制敕诰判等应用文章,第三场则是考策问。

试题是由刘宗周一人出了,考试当天宣布题目,除了刘宗周也没人知晓,甚至比乡试还要公正。

因为考试就在国子监中,没有了进场出场的麻烦,所以时间上就节省了不少。

三场考试一共考了五天,每两场考试中间间隔一天,等到四月二十九日这天最后一场策论考完,国子监立时沸腾了。

一些家境尚好的外地国子监生纷纷开始打包行李,准备明日一早便踏上回乡之路。

这个时代的人乡土情结特别严重,甚至一些朝廷高官,告老之后都选择回乡居住,所以客居京城一年之后,大部分外地的监生都选择回乡。

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回乡也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所以在往年,一些家境不好的监生便只能看别人回乡探望父母妻儿兄弟姐妹。

但今年不同了,国子监印书社运营了一个多月,如今已经有了收入,因为国子监中藏书众多,有不少都是孤本,所以印刷出来之后,卖的非常好。

国子监有了收入,又恰逢麦假,于是便给国子监中家境较差的监生一人发了十两银子的路费,有了这十两银子,即使离京师最远的甘肃监生,往返一趟还能有剩余。

卢飏自然也是要回家的,自从去年六月离家,如今快有一年了,对于卢氏夫妇,卢飏还是非常想念的。

考完试之后的第二天,卢飏去拜别了刘宗周,又与几位同窗好友作别,便踏上了归家之路。

因为孙传庭和吴国祯都是山西人,三人都是西行,便结伴一起走。

卢飏这次回家没有带吴香和云舒,让二人作伴留在京师中,为了保证安全,二人皆住进了京郊的庄子里去。

五月初二日,卢飏、孙传庭、吴国祯和杨文岳、钱敬忠在京师西郊分别,卢飏和孙、吴二人往西去,而杨文岳则是向南,先走京杭大运河到南京,然后再沿长江西去,直取巴蜀。

杨文岳的路途虽远,但因为皆是水路,不仅速度快,而且相对来说也要舒适的多,所以说水道在古代便是高速公路了。

隋炀帝虽然苛民严重,但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功绩却是不容磨灭的,有了京杭运河,北方和南方的联系便更加密切了,对于后世的百姓也确实得了方便。

相比于杨文岳坐船的优哉游哉,卢飏几个便难受多了,骑马太晒,坐马车太颠簸,走路则太累,不过综合考量之后,三人还是决定坐马车。

当然卢飏也带了自己的马,坐车坐累了,还可以骑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孙传庭出身军户,自然会骑马,但吴国祯便不行了,他家虽然富裕,但吴国祯此人生性慵懒,这么多年也没有学会骑马,便只能坐马车。

三人边走边聊,一路上,卢飏给孙传庭讲了不少自己关于朝廷大政的一些看法,听得孙传庭和吴国祯连连惊奇。

卢飏知道社会治理的各种模式,也清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要适应的制度。

特别是卢飏将后世的经济学、财政学原理搬出来忽悠两人后,两人听了之后对明朝的财政和经济便有了新的认识。

吴国祯听了卢飏说的要重视工商的理论之后,顿时大觉遇到了知己。

虽然晚明时期工商业已经有了初步繁荣的景象,商人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士人家庭基本都经商,互相交往也不忌讳谈论商业。

这在卢飏看来是个好的苗头,但在吴国祯看来,商人的地位比之士大夫还是不够,特别是一些家中没有出举人进士的商贾,面对官员之时,底气还是不足。

卢飏提出朝廷要保护商人的合法财产,当然商人也应该为朝廷缴纳税赋,而朝廷再用商人缴纳的赋税来发展公共事业,特别是要发挥赋税“劫富济贫”的平衡作用,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让百姓有更多的闲钱来购买商人的商品,商人便也多了收入,然后再多缴税,如此便形成一个合理的闭环。

这是吴国祯和孙传庭第一次听到有人从如此角度来阐述朝廷、商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朝廷赋税需要“劫富济贫”的观点。

而且这个观点不仅新奇,关键还非常有道理。

特别是卢飏举了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例子,说朝廷如果不能为普通百姓提供基本的温饱,朝廷的制度发挥不了财富的二次分配,导致穷者俞穷、富者愈富,那身无分文的百姓也不惮于直接掀桌子了。

晚明时期的文人都喜欢批评朝政,卢飏对于大明财政赋税制度的看法,也并没有让吴国祯和孙传庭二人觉得不妥。

一路聊一路走,五天的功夫,三人便就大明财政赋税制度的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看法,当然这个看法主要是卢飏提供的,吴国祯和孙传庭只是提供了一些明朝此时的实际情况。

在卢飏看来,晚明农民生活困苦,朝廷要对农民适当减税,至于减免税赋的尺度基本与农民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2)页  投献举人士绅所要缴纳的挂靠费相当,便可以解决投献之风。

虽然对农民征税的税率降低了,但征税的税基广了,对于朝廷来说损失也不大。

此外还要改革朝廷的征税方式,将实物征缴方式统一为缴纳银钱,降低征税成本,当然在这之前,还需要改变大明的货币体系。

按照卢飏的想法,大明可以实行银本位制度,由朝廷统一铸造固定面值的银币和相关辅币,并保证其币值稳定,然后让百姓统一用银币缴税,甚至劳役也可以折银。

当然,卢飏改革大明财政赋税制度的最重要一环则在于改革商税。

取消各地水道陆路和城门的钞关税,改为对固定营业场所征税,流动的小商小贩则免于征税。

卢飏列举了对固定营业场所征税的好处,税基稳定,且便于征收,当然税率也要相应提高。

“那依照少卿之意,那大商户岂不是成了纳税的主力。”

吴国祯家里便是大商贾,所以对于卢飏的观点有些不认同。

“商贾缴税与农民不同,商贾缴税的银钱来自于购买货物的百姓,商贾缴纳的税率高,便会将其加到货物的售价中,所以对商贾征税,其实还是对百姓征税。”

流转税的概念也不难理解,卢飏稍微已解释,吴国祯和孙传庭二人便知道了。

“若是按照这套征税机制,百姓看似直接缴纳的赋税少了,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他们在缴税,比如买醋的商贾今年多缴了十两银子的税,那这十两银子其实不是商贾出的,而是买醋的百姓出的,但是百姓却不知道而已。”

“而且,百姓因为直接缴纳的赋税少了,手里的余钱便多了,买东西的欲望便也大了,其实最后还是商贾收益。”

对于卢飏这种经济循环的观点,经过一路上的不断熏陶,吴国祯和孙传庭也理解了许多。

“财富需要在大明的每个百姓身上流动起来,要形成循环,不能单线流动,要循环流动,如同水一般,而朝廷便是那水车,对于流动不畅的地方,加以干预,这才是朝廷财政赋税制度应该起到的作用。”

卢飏对于财政赋税制度的理解让吴国祯和孙传庭大为赞叹,他们平常也聚会讨论针砭朝廷时弊,但却鲜有如卢飏研究这般透彻的。

等到了居庸关,卢飏便与两人告别,在这里,卢飏要往北去,而吴国祯和孙传庭则还要往西。

不过因为三人谈的太过于投机,吴国祯和孙传庭决定先跟卢飏去延庆待几日,然后再回山西。

卢飏本想着出了居庸关,便纵马驰骋,这样一个白日便可到延庆了,可没成想吴国祯和孙传庭两人又跟来了。

不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卢飏以后若想在大明推动各种改革,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那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同党。

晚明时期朝廷官员结党成风,不过在卢飏看来,那些党派既无纲领也无章程,纯属利益结合体,说是党派,不如说成抱团更恰当。

但卢飏要结成的党派不同,他不需要有成型的党派,只要更多的人认同他的观点,愿意与他一同来推动大明的改革。

所以,为了这个目标,卢飏便需要广布名声,然后靠这些名声,来传扬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虽然会让一些人反感乃至反对,但应该也有不少不愿看到大明垂垂老去的仁人志士团结到他周边的,就如同宋朝神宗年间的王安石一般。

卢飏要做大明第二个改革者。

有人一路同行,卢飏也很高兴,三人坐着马车出了居庸关,一路往北,两天后便到了延庆。

待进了城门,卢飏便直接往家赶去,不过到了门前,却见大门紧锁。

吴国祯和孙传庭都清楚卢飏家里的富庶,这从他在京城购置的那个两进的四合院就能看出,但此时看到卢飏在延庆的屋舍之后,不过一个一进的小院子,心中便颇为疑惑。

“伯父伯母不在家中?”

吴国祯问道。

“嗯,可能是出去了,带我去问问四邻。”

卢飏和吴国祯正说着,便有一人从胡同里出来,卢飏认识这人是后院的张婶子,便走上前拱了拱手问道:“张婶,可知我父母去哪里了?”

卢飏今年已经十六岁,这一年长的很快,张婶见了一时间没认出来,待卢飏自报了姓名之后,那张婶甚是惊讶。

“哎呀呀,是风哥啊,这一年不见,可是大变样了,张婶我都要认不出来了,哎,你不是去京师那个什么地方做监了嘛,咋这时候回来了?”

张婶不回答卢飏的问题,倒是先问了卢飏问题。

卢飏闻言心道,什么做监,你才做监呢,你全家都做监。

不过张婶这样的大字不识的妇女,能知道卢飏去了京师做监,应该也是卢沈氏说的,只不过这张婶没记住国子监,只记住了做监。

“放麦假了,我便回来探亲,只是不知道我爹娘去哪里了?”

卢飏说着又拱了拱手。

“哎呀呀。”张婶一拍脑门,随后又道:“你看看我这记性,你刚问的,我便忘了,你爹娘回乡里了,说是回去割麦了。”

张婶说完这话,又对着卢飏打量了一番,然后笑着说道:“风哥如今出息的不一般了,又在京师读书,我前次听你娘说你还没有婚配呢,你娘正为这事发愁呢,张婶这里正好有一个妹子,模样长得那叫一个俊啊,十里八乡都有名,你娘看了也觉得不错,不知写信告诉你了没有”

那张婶看卢飏就像看牲口一样,把卢飏看得心里发毛,此时再听见张婶这么一说,顿时心中生寒,忙道:“小子还小,婚配之事还需与父母商量商量,就不劳张婶子费心了。”

说着,卢飏赶紧上了马车,吩咐车夫赶紧掉头,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不过他刚在马车中坐定,就见吴国祯和孙传庭早就笑的前仰后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