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科场作弊指南(1 / 1)

沈同和一个举子,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在以监察森严著称的会试中行舞弊之事,而且还高中了会元。

卢飏起初听到此事也是不敢置信,不过多参加了几次文会之后,却也知道了一些细节。

沈同和何许人也,乃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奉旨巡抚河南沈季文之子也,

明代督察院乃承袭唐宋的御史台,监督百官、考察民情之用,皇帝直接管辖,不归内阁钳制,权力极大,督察院的六科监督六部,甚至有封驳之权。

而且督察院中的御史互不统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下级概念,一个刚入职的七品进士,一样可以弹劾尚书,而且督察院的各级长官还不能明着阻拦,因为在名义上,御史只对皇帝一人负责。

这种权责极大,又可通天的机构,在朝堂上最是清贵,每年的新科进士除了头甲等佼佼者进翰林院外,其次便以能进督察院为傲了。

大明二百余年,单从内阁成员的履历来说,除了翰林院詹事府等机构,最多的便是督察院了。

所以沈季文虽是一个巡抚河南的三品都御史,但也算大明最高权力阶层的一员了。

而且明朝是一个农业社会,河南自古便是产粮大省,在明代河南可是非常重要的,卢飏初步估计,此人在大明的文官集团中,能排进前二十名。

弄清了沈同和的背景,卢飏对其科场舞弊之事倒也不奇怪了,不过在知道了沈同和的作弊手段后,卢飏还是得尊他一声‘人才’。

院试、乡试的舞弊,自不必说,沈同和作为左副都御史的公子,这点能量还是有的,但其在会试中的手段,那就当得起‘人才’二字了。

在乡试通过之后,高兴之余,沈同和也犯了难,因为会试在京师举行,主考官一般为大学士,副主考便是尚书,同考官也是翰林学士充任,对于这些人,他爹的能量便力有不逮了。

而且出题的一般是两个主考,想让大学士漏题,那便是痴人说梦了。

所以沈同和便没法打买题的算盘了,只能从抄袭入手。

抄袭分为两种,一种是夹带,一种则是抄袭同考场举子的,而沈同和则选择双管齐下。

没法走通大学士的门路,沈同和便走了巡场官和搜检官的路子。

会试的巡场官和搜检官一般都是御史兼任,级别不会很高,这个沈季文倒是能说上话,再加上大笔的银钱,倒也有不怕死的应了这事。

夹带倒是好弄,进场前,沈同和花大价钱请人造了精巧的袖珍小抄,又有人暗中通融,带进去应该不难。

但是却没法保证一定能用得上,毕竟此次会试的题目不一定跟自己准备的夹带正好匹配。

其实那个答应通融的搜检官也是抱着这个想法,毕竟这种巧合的概率微乎其微,大概率那夹带用不上,自己却白落了一大笔银子。

沈同和是个‘人才’,自然不会只这一手准备,于是便想起了自己的亲家赵鸣阳。

赵鸣阳是河南人士,素有才名,至于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而和沈同和结为儿女亲家的,卢飏便不得而知了。

不知是沈同和父子二人的刻意谋划,还是一切都碰巧了,反正赵鸣阳、沈同和两个亲家便一同参加了此次的会试,而且赵鸣阳还是个颇有文采的名士。

沈同和便把抄袭的主意打到了赵鸣阳身上,为此还买通了礼部负责安排考场座次的官员,将自己和赵鸣阳安排在了相近的号舍里。

一切都准备好了,到了头场入场这日,沈同和便如计划那般,夹带入场,而他的号舍旁边便是亲家赵鸣阳。

一切都赶巧了,待到九日清晨发下试题后,沈同和欣喜若狂,那头场的第一道四书大题便被他的夹带蒙中了。

他夹带中便带了历科会元的大作,其中万历二十三年会元汤宾尹的大作正与此次题目相仿。

巡考官也已被买通,一阵旁若无人的奋笔疾书,沈同和很快便完成了第一题,但随后却又犯了难。

相比隋唐宋元,明代科举制度异常完善,考题的划分也很科学。

头场考四书五经,一共七题,三道四书、四道五经,主要考察举子的思想政治和治国理念。

二场考“论诏诰表判语”,一共五题,论、诏、诰、表、判语等各一道,主要考察举子处理实际公务的能力。

三场则考策问、诗赋,一共五道,考题便就五花八门了,既有异常简单的,也有异常难的,比如弘治十二年会试的三场题目便很难了,全场数千举子中,也只有唐寅和徐泾答对了。

因两人之前装逼过甚比较招人恨,亦或是负责出题的程敏政牵扯到了入阁的纷争,两人便被举报跟出题的程敏政有一腿,但最后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只得草草结案了。

由此,这会试的第三场,难度可见一遍,其主要考察举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商。

综合来看,在封建社会,这三场考试便能比较全面的考察出一个人的能力了。

但制度是好的,实行起来,却是走了样。

在明朝,科举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便是阅卷只重头场,头场只重开头的那道四书文。

因为从二月十六日最后一场结束,到二月二十七日发榜,留给阅卷官只有十日的时间。

这十日间还需要糊名、誊卷、会商、搜落卷、报皇帝审批等必要的程序,所以真正用于阅卷的时间也没多少。

一科会试应试举子少则三千,多则四千不止,一人就有十七道答卷,这么多的卷子,一共就十八名同考官批阅,不到十日的时间,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也是批阅不完的。

没办法,考官们便只能看中头场,而头场中又以第一道四书题为重,只要这题答好了,其他题目能中规中矩不犯大的失误,当是一个进士落地了。

但这个中规中矩的要求,对于已经蒙中第一题的沈同和来说,难度也是不小。

尽管他不是如那些落第举子攻讦的目不识丁,但要说中规中矩的答好剩下的十六题,却也是难为他了。

不过好在他还有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