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学术界关注的是,2003年1月在西陕眉县发现的西周铜器窖藏。
窑作竖井横穴式,出土鼎、鬲、壶、盏、盘、匜、盂等青铜器27件。
器形皆是西周晚期式样,花纹以环带、垂环、窃曲纹和各种夔龙纹为主。
最重要的是铜器铭文,27件都有铭文,其中逑盘铭文最长,多达372字。
这件青铜盘记述了单氏家族,从高祖单公至逑八代的历史。
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鼎铭中,记述了单氏家族辅佐文王、武王兴周灭纣、北伐戎狄、捡狁,管理虞林,因功受封赐的事迹。
基本上把单氏八代,和周室十一代十二王的世系对应起来。
这证实《史记》所载西周诸王的世系是正确的,也证实西周纪年与古本《竹书纪年》所记最为接近。
这是自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西周考古发现,对研究西周纪年有重大学术价值。
上述三个例子说明,窖藏遗存埋藏的方式简单。
除其本身有纪年之外,很难确定其埋藏年代。
但它往往能提供很重要的历史信息,所以对于好奇心很重的陈文哲来说,极具研究价值。
仔细整理着国内有可能存在窖藏的地方,陈文哲发现,这种地方还真不少。
特别是川省那边,宋代窖藏更多,而且分布的十分有特点。
就是根据分布特点,那群盗墓分子才会一次挖掘出一串窖藏宝物。
比如剑阁这个地方最为典型,这是唐剑州,宋为隆庆府,近年以来在剑阁境内陆续发现8处宋代窖藏。
分别在县东南的白龙镇,县西南的凉山、五连镇、正兴乡,县北的汉阳镇,县城北郊的卧龙山,南郊的鹤鸣山,以及县城中的小东街。
窖藏中藏有瓷器、铜器、玉器、铁器、陶器等。
窖藏的地点,从北面的汉阳镇,经过中间的县城(普安镇),西南到凉山、五连,都在古代驿道之上。
这就是一条最明显的特征,只要知道这一点,再加上一些估计资料和经验,想要找到一些窖藏并不难。
比如之前那群专门挖掘遗存寺庙地宫的盗墓分子,他们也是发现了财富的密码。
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每一座寺庙都有地宫,而且知道在那边,里面是什么规格。
这样挖掘起来,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自然就会每次都有收获。
那些没有收获,失败的犯罪考古,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慢了一步,被其他前辈捷足先登。
而窖藏也算是地宫的一种,只不过规格小店。
还是说剑阁这地方,其中1997年发现的五连窖藏全部为瓷器,多为影青瓷器;
1962年发现的鹤鸣山、卧龙山和1988年发现的小东街窖藏,除瓷器外,还藏有铜器多件。
其他还有些瓶、鼎、熏、炉、烛台等很可能是供器。
小东街还有瓶、盒、钵等小型玉器和玉雕的蟾、狮、道人乘兽像等。
窖藏遗物虽无纪年,但其形式风格皆属宋代。
这里面的东西很多,但是却不属于陈文哲。
而陈文哲却在其中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东西,那是一件宋代龙泉青瓷蟾蜍砚滴。
这也是出自一座窖藏,而且这座小型窖藏之中,藏得还都是蟾蜍砚滴。
陈文哲可是最喜欢成系列的藏品,没想到这一次回溯,他还发现了一位同好。
砚滴,亦称水滴、书滴,是滴水以添砚池的文房小品。
砚滴的出现源于水盂,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载“水滴辨”二条。
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水盂是贮水以供研磨墨汁的容器,用水盂往砚里添水时,容易水流过量,故有砚滴的发明。
故砚滴一般容量较小,设计上通常有单独的进水孔和出水孔。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第九“说杂具”中有记载。
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久矣。
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者则名曰滴,不名曰盂。
砚滴多“象生”造型是其由来已久的一个传统。
相较于水盂,砚滴更具个中妙趣,不仅实用,亦堪文房清供。
此处尤其提到蟾滴、龟滴。
其中,蟾滴的出现可追溯至汉代。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晋灵公冢…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
此条为关于砚滴最早的文献记载,蟾滴在砚滴中的经典地位早已奠定。
陈文哲看到的正是这种蟾滴,第一件肯定是汉代的古董。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是古代文人所想要达到的境界,提到文人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文房用具了。
文房用具除了常见的笔墨纸砚四种之外,还有笔筒、笔架、镇尺、印章、印盒等等。
这件汉代文物也是其中之一,它的名字叫做蟾形青铜砚滴。
宋代刘克庄曾在蟾蜍砚滴一诗中写道“器蛟瓶罂小,功于几砚多。所盛涓滴水,后世赖馀波”形容的就是这样的砚滴了。
这件蟾形青铜砚滴,不仅有一定的寓意象征,还包含了科学原理。
为什么古人要把蟾蜍,摆在高雅的书房里呢?
这要从古人的蛙形崇拜说起,蛙是一种卵生动物一次能产卵3000到6000颗。
先民把蛙当成多子的象征,画成壁画或者把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制成蛙的形状,寄托了先民对种族兴旺的美好心愿。
同时蟾蜍还有蟾宫折桂的意思,正好符合古代文人学子的诉求。
那么砚滴蕴含的科学原理,又体现在哪里呢?
砚滴是与墨、砚配套使用的器具,我们在磨墨的时候,需要向砚台中滴入一定量的清水,砚滴就是实现这个功能的。
砚滴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一般有两个孔口——出水口和注水口,注水口可以控制水流。
给砚台加水时,手端砚滴,一指按住注水口。
在“虹吸原理”的作用下,手指按捺的轻重启合,便能控制流出水量的多寡缓急,不致手抖倒出太多水,毁了一砚墨。
注水方便,塞孔则水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