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章古代银铸币(1 / 1)

在钱币收藏界当中,袁飞龙币极具盛名,是银元家族中名珍品之一。

飞龙纪念币记录了袁在我国近代史,那段不是很光彩的“复辟称帝”事件,当时也受到了全国民众的反对及打压。

此币由著名意呆利雕刻家鲁尔治乔治之手,由普通版本跟签字版以及冲天冠版本等,是袁银元当中,最为稀有珍贵的钱币之一。

1916年袁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飞龙纪念银章,这种飞龙币,普通的市场价值都在几万元以上。

品相稍微好一点的,就能达到十万以上,精品都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

陈文哲比对这几枚精品“袁飞龙纪念币”,想要超出最有价值的。

其中一枚属于极美品的纪念币,铸造于1916年的袁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飞龙纪念“”签字版银币样币,品相极美。

此枚纪念币,人像雕刻栩栩如生,肩章、勋章等细节处刻画入微,工艺极尽精湛,极为罕见。

此种品相的纪念币,曾经在今年金陵三省春季拍卖会上,以19895000元成交。

同时打破了此种钱币的成交记录,为目前最高价格。

其他还有一些袁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飞龙“”签字版纪念银币,这样的银币也不是全都可以卖出天价的。

但是,普品怎么也能够卖出五六百万。

如果是袁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一圆银币,由津城造币厂铸造的品种,这种就可以买到五百多万。

这种银币也是十分罕见,细节精美,有包浆,光彩亮丽,之前有拍卖行拍出563万元的价格。

1916年中华帝国袁像洪宪纪元飞龙银币,冲天冠版,之前有成交的,价格在338万元。

1916年袁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飞龙纪念银币,曾经最便宜的出现过两枚,都差不多是两百万。

其中一枚成交价是1943500元,另外一枚1916年袁戎装像背飞龙中华帝国洪宪纪元纪念银币。

这一枚银币的人像铸模深峻清晰,生动传神,打制精美,底版平整光洁,原味淡五彩包浆,状态品相一流,十分难得。

但是他在大海泓盛2021年秋季拍卖会上,只是以1552500元价格成交。

当然,这样的价格,绝对不能说低,特别是在银币收藏当中,更是不能说低。

“银币就这些了?古代除了金币,还有没有银币,肯定是有的,既然有那么有没有人藏起来?”

发现那群盗墓分子隐藏起来的宝物越多,陈文哲也变得越发贪心。

因为他可以通过一个点,看到一大片的线索。

而且还可以自动查询,所以他毫不介意的又一次开始回溯时间长河,想要找到更多隐藏起来的宝贝。

果然,那群人是专业人士,他们还真是分门别类的藏起来了很多好东西,比如古代银币。

不要以为在我国古代,就没有银子制作的国币,要知道既然有金币这种年纪念币,为什么就不能有银币?

铸币,我国可是很早就有的一项技术,那么这么多年下来,就没有人想着把银子化为专业货币?

肯定是有的,我国古代的银铸货币,出现的时间很早。

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银铸货币。

20世纪60年代中期,北湖江陵楚墓出土了外包金银箔铅饼的殉葬冥币,说明楚国已经使用了圆饼形式的银铸币。

1974年在北河战国时中山国遗址,发掘出银质贝币4枚。

同年在南河省扶沟县古城村出土了18块银布币,其中空首布1块,平首布17块,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银铸货币。

我国的银质货币,分银两和银圆2种。

银圆系近代仿外国银圆的产物,银两是我国古代的秤量货币。

银两要检验其成色,秤定其重量,确定其价值后,才能充当货币使用。

它的形制与规格,随时代不同而异。

我国古代银币中主要有棒(铤)、圆饼形、扁平(铤)、马蹄形、船形、秤锤形等形状。

宋以前多称为铤,宋改称为锭,元以后总称为元宝。

汉代的银币,多在赏赐、租税、赎罪、珍藏,或与外国通商时使用。

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法定银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铸造的白金三品。

这种银币以银锡合金为币材,质色纯白。

第一种为圆形龙币,上有龙纹,叫做“白选”,重八两,每枚价值四铢半两铜钱三千文。

另一种为方形马币,上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

还有一种为椭圆形龟币,以龟甲为币纹,重四两,值三百,但它是“虚币”,不久即废。

西汉末期,王莽于居摄二年(公元7)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银货”二品。

“普通银”每流八两,值钱一千文。

“朱提银”每流值钱一千五百八十文。

到了魏晋至隋代,银币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地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已越来越多。

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

1955年在金陵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

这是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

唐五代时期,白银已出现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向。

有些大额支付,都用白银。

其他如租税、赏赐、进奉、布施斋僧、军费岁计官俸赎罪、馈赠、赈恤救灾、债务等等,也有时用白银。

尤其在岭南交广地区,“买卖皆以银”。

唐、五代银币有铤、饼、钣、笏、笋、船形和银钱等。

1970年在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银质“开元通宝”421枚,当时大概还不是通货。

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系上贡的租税性质银两。

1956年西陕长安大明宫又出土了苗奉倩、杨国忠进奉的五十两大银铤。

1962年西陕蓝田县关村庙,还发现一块“壹铤重贰拾两”的小银铤。

这些银铤多在面背刻凿有阴文,内容是进贡人的姓名官衔、年份及事由等。

宋代银币已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一种,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

但白银在宋代,尚未充分获得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