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梁拉娣摆席(1 / 1)

王德超拿着两份文件思考了许久,整个办公室都沉闷的有点让人窒息。

期间有几个人过来敲门,都被王德超赶走了。

好像杨庆的事情,才是更重要的事情一样。

一直到要吃午饭的时候,王德超才从两份文件里抬起头来。

他的眼神有点疲惫,杨庆也紧张了一上午,身体有点累。

他盯着杨庆看了半天,像是看不清杨庆一样,站起身来在办公室,来回走动着盯着杨庆看。

他的这种行为,给了杨庆很大的压力。

最后他突然问出了一个让杨庆诧异的问题。

“杨庆,你现在自学到什么程度了?”

杨庆想了想,摇摇头。

“不知道,去图书馆看了很多书,又用查找资料的借口,去各个大学,看了很多。”

“怎么了,市长,这有什么问题吗?”

王德超心里突然明白了一些,这些读书人,果然是知道的越多越麻烦。

杨庆给他的看似是两个文件,其实是在干涉未来的企业方向。

他这是在给计划统筹的添堵。

但是他的意见又不得不重视。

全国模式下,确实是上面指向那里,那里发展的就好,因为资源都给了这些企业。

那些没有得到国家重视的企业则出现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因循守旧,裹步不前。

这些年,国外在快速发展,就连港岛的制造业都在突飞猛进,但是国内的企业,已经过了高速发展期,开始到了发展迟缓的地步。

(深层次原因是生产资料不足造成的,表面原因则是企业发展不足造成的。)

今年开始很多城市已经出现的就业不足的问题。

京城如果不是红星街道的街道办企业,发展快速,解决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不然京城可能也会有很大的就业压力。

这还是精简过后的京城。

(举例说明,六十年到八十年代,我们的钢铁产量一直在2000万吨左右徘徊,二十年的增量可以说非常少,同期小日子年产量能够达到8000万吨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后来大量引进小日子的设备和技术的原因。)

他作为市长,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不然几年后,情况会更加严重,大量的年轻人没有工作,在城里会造成多大的混乱?

这些都是需要他们早就解决的问题。

而目前来说,杨庆是唯一提出解决办法的人,即使这个办法,有点,胆大妄为。

再次盯着杨庆一会儿后,王德超道。

“你先回去吧,我们研究一下,过几天再说。”

杨庆被赶走了,而王德超则连中午饭都没吃,去中枢了。

这个事情,最好还是中枢拿主意,这样可以避免风险。

要论甩锅,还得是王德超。

杨庆一路走出大门,心里松了一口气。

不说其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意见,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我们也有向这方面发展的倾向,只是现在推崇个人技术,各大企业也各自为政,敝帚自珍,推行困难而已。

规范化,在后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推进,但是在这人治的社会里,很多好策略都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成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庆的这两份文件重量也会越大。

因为城市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一直到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开始后,这场尖锐的矛盾才会得到解决。

(上山下乡,是开国之后就有的,以前都是鼓励,属于自愿行为。)

(一直到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但是工作机会没有增加,大量城市人口不但不创造价值,反而要耗费大量的资源的时候,上山下乡就成了规定和强制性的政策。)

(因为不这样做,就会发生很大的危机,而且农村在经过工业剪刀差后,也受不了这些城市人口的吸血。)

(依照那时候的国际关系,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的手段很少:两大巨无霸的围追堵截。这可能是当时相对最好的办法了。)

(一直到我们通过十年的努力(主要是建立和第三世界和想要摆脱鹰酱经济殖民的欧罗巴各国的关系),重回联大,我们的国际形势才开始转变。)

(等到78年,我们开始的和西方世界广泛的建交,改革开放才有了基础。)

(每一个伟大的决定,其实都有前人打好的基础。)

(当然十年,是真的有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辩解,太多的优秀人才在这场事件里走了。)

一路上杨庆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他明明知道,有问题,但是他又无能为力。

他只能在尽量可以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尽量的在边缘反复横跳。

而这一次的房地产试探,可能是他能够做的最后一个试探了。

因为这已经深入到了核心,再往前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在63年的项目完成后,他是一定要离开房地产项目的。

而且王主任看起来,也不想让他继续待着,这就证明,自己的选择应该是对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