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内构防御,外连各部(1 / 1)

八月的河北,依旧太阳当空,但炎热却已经慢慢退去。

清河之战结束已经有一个月,这里的秩序逐渐恢复。

大量逃亡的人,也慢慢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这一日,李倓带着人出清河城,一路行走在田野间。

李倓抬头望去,田野间确实已经有许多人在劳作。

他清楚地看到,农民在用曲辕犁翻土。

“许卿。”

“圣人,臣在。”

“现在清河郡已经全部用上曲辕犁了吗?”

许远回答道:“也不是全部,毕竟曲辕犁也才推行数年,有一些县用上了,还有一些没有用上,清河用上的大约有一半。”

“看来你来清河,做过详细地调查了。”

“臣今年三月到清河,确实做过调查,民间反馈,这曲辕犁比过去的犁好用许多,每亩地的产量至少增加了近五十斤粮食。”

五十斤快到半石了。

在过去的时代,大唐河北一亩地一年产粮大概在一石出头,现在能达到一点五石。

这个数字,已经逼近明朝北方一亩地的产量。

这是曲辕犁带来的最直观的效果。

“现在是河北种小麦的时候了?”李倓突然问道。

“是的,中秋已过。”许远道,“河北小麦种植时间是中秋前后,淮南小麦播种时间是九月。”

“对了,我听闻清河崔氏在去年受到了影响极大?”李倓换了一个话题。

“崔氏许多人南逃,田地荒芜,在清河的根基受到了动摇。”

“那些田呢,现在谁接手了?”

“今年第一季,分配给了平民,按照每户五十亩到一百亩授予的。”面对李倓的问题,许远是对答如流,“而且臣今年还发现了一件事。”

“何事?”

“在过去的时代,一些百姓可能因为灾荒逃难,他们逃到别处,会加入一个公卿大家的庄园里劳作。现在许多人却更愿意去寒门或者个人的田里耕作。就说臣今年刚到清河,访查到的,去年大部分从北方各州南下的百姓,皆是如此。”

李倓心头微微一惊,敏锐察觉到了这件事的非同一般。

这是大时代的脉搏。

是秦汉魏晋南北朝之后,庄园经济瓦解这个漫长过程最后的那一段。

世家豪强的基础是什么?

世家豪强不是凭空出现的。

当年推恩令瓦解了强大的诸侯国后,西汉民间的权力结构出现了数十年的碎片化。

许多地方名流在这数十年里,依托官位、名望、钱财,日积月累地兼并土地。

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非常缓慢的。

等到汉武帝死后,一批名流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资源,这些资源就是土地。

因为生产力的问题,想要耕种大量土地,就必须多人通力合作。

例如汉代的一个犁,需要两头牛,三个人运作。

这个时候,流民是不可能自己去开垦土地的,只能选择依附那些有大量土地和生产工具的人。

这些人,为了更有效地把控田和人这些资源,就修建起了高墙。

也就是自汉代以来,大量出现的坞堡。

坞堡其实是带有军事作用的庄园。

于是世家豪强就出现了。

他们与宋明的地主不同,世家豪强的人,被称为部曲,不仅要种地,还要随时做好为主公冲锋陷阵的准备。

庄园有自己的一套经济运行规则,家族的家法就是庄园的律法。

到了南北朝时期,朝廷任命地方太守,是看谁的坞堡实力更强。

宋明地主的佃户,比汉代以来的部曲,要更自由一些,依附关系相对弱许多。

且宋明地主不具备武装组织。

时代来到大唐。

大唐之所以是中国古典帝国的尾声,也是因为庄园经济的崩溃。

庄园经济的崩溃意味着世家豪强最后的根基的消亡。

有人说是黄巢干掉了世家豪强,这是一种非常浅显的解读。

因为黄巢时代,世家早已虚弱到只剩下那些没用的家族族谱。

假设时代还在秦汉或者南北朝,再出十个黄巢,也不可能干掉世家大族。

所以,从生产力、经济基础等角度去推断,时代的生产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大庄园经济在这个时代,只剩下最后一点幻影。

安史之乱无疑给大庄园经济再点了一把火。

到眼前李倓在清河看到的这些,以及许远说的这些,正验证了时代的发展。

时代的步伐,谁都无法阻挡。

更何况曲辕犁的出现,进一步为小农经济奠定了基础。

李倓仔细地观察着前面一处农田,他看到一家人,都在田地里劳作。

如果那是他们自己的田,他们将在来年收获小麦,储存起来,甚至可能出现余粮。

如果那不是他们的田,他们只是佃户,他们也不必再担心被庄园主征调去打仗,他们唯一担心的可能是地主要克扣他们的地租。

这样的经济形态,正在此时大唐各地,悄无声息地出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