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江东粮食股份制商社(1 / 1)

在李倓和李泌商谈之时,张旸到门口。

“三郎,宫外有人自称是江左萧家的萧恒,想要进宫面圣。”

“萧恒?”李倓倒是颇有几分吃惊。

算起来,离开扬州已经一年了。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

从一个蜗居扬州的郡王,摇身一变,成了大唐圣人。

一年前,所有人都不会相信,扬州的建宁郡王会坐上这个位置。

江左萧家自然也不信。

可现在李倓确实成了大唐圣人。

当初在江东支持李倓搞土改的那几个家族,现在应该每晚睡觉都会笑醒吧?

“宣他入宫。”

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萧恒激动地抵达含元殿,跟着张旸一路进去。

“草民参见陛下。”

看到萧恒,李倓一瞬间又想起了过去的种种。

他问道:“何时来的洛阳?”

“前日刚抵达,运输了一万石粮食过来,听闻圣人在洛阳,草民便疏通了一番,找到张中官,请求面圣。”

“你不来找朕,朕也打算派人去宣你萧家的人来。”

萧恒一听,顿时大喜。

圣人自今年正月登基以后,对江东唯一的安排就是提拔杜甫去做淮南路的一把手。

然后就没有任何动静了。

江东那些个家族,既兴奋,又紧张,还失望。

那种心情就仿佛一个接受了承诺的女孩子,得知自己的男朋友发了,在家里等着男朋友开豪车来接自己。

她知道他会来,但他却一直没有消息。

于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啊!

现在听到李倓这般一说,萧恒便知道,圣人没有忘记他们。

“朕没有忘记你们,只是这数月朝廷上下事情实在太多。”

“圣人日理万机,草民等不敢有其他想法。”

“朕记得萧家的田是交出来了的?”

萧恒道:“为了配合圣人的新政,萧家还在圣人在扬州的时候,就已经全部交出来了。”

“那你这一万石粮食是何处来的?”

“萧家听闻战后,汴州、洛阳都缺粮,萧家一直铭记圣人教诲,才花费巨资,在江东筹集粮食,往洛阳运输,以解洛阳燃眉之急。”

李倓点了点头,道:“你们倒是有心了。”

“能为圣人分忧,是萧家的荣幸。”

“朱家、顾家还有张家呢?”

“他们……”萧恒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说道,“他们也在筹集粮食,也有许多粮食沿着运河而来。”

萧恒不敢有任何隐瞒,他担心圣人是故意问他的。

李倓又问道:“都畿道现在颁布了商业新政,你可知晓?”

“臣昨日有听闻,说是登记了商社,可以免去公验。”

“不是免去公验,是登记了商社之后,以后拿着商社凭证通行,不用每一次都去官衙开具公验。”

“是是,如此对于行商,确实方便了许多。”

萧恒知道当今圣人重视商业,但没想到会重视到这个程度。

这对于商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现在北方的叛军尚未剿灭,这你是知晓的,河北、河南遭受战乱,民生多艰,急需大量的粮食,你也是知晓的。”

“草民知晓。”

“股份制你可有听说?”

“尚未听闻。”

李倓看了一眼李泌,李泌便去旁边的书架去,走了一会儿,取下一份文书,递给萧恒。

封面赫然写着“大唐商社管理条例”几个字。

萧恒有些好奇地翻开。

“翻到股份制那一页。”李泌提示道。

萧恒发现这前面还有目录提示,他连忙翻阅到相应的页面,开始看起来。

对于世代都有经商的萧恒来说,商业的许多模式他都很清楚。

当他看完之后,忍不住很震惊。

一家商社的掌控权被量化为股份,每一家商社有一万股,股份可以分给多人,但决定权在于股份最多的一方。

若多方达成一致,且多方的股份超过股份最多的一方,按照多方决定执行。

萧恒一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虽然他很年轻,但他很早就开始打点家族的买卖,对于做生意的门道,他非常清楚。

这种模式是少数分从多数。

这与传统的贤均从众一说是截然相反的。

贤均从众出自《左传》,即贤者代表大多数,而不是大多数来决定。

从汉代的察举制到唐代世家之间相互推荐,几乎都遵照这个原则。

这个原则自然有它的道理,在农业时代,以贤名作为依据,至少能够在整体的社会风气起到维稳的作用。

贤从来不是为了突破创新,贤就是维持社会体系的平衡。

也就是要摒弃那些刺头、破坏者。

然而,在商业里面,选贤者出来,那显然是个笑话了。

对于商人来说,赚不到钱,贤名无法为自己加官进爵,是无用的,应该利益为先。

而利益为先的群体,因为个人的眼界和认知有限,商业又是致力于服务大多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