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时代变了!(1 / 1)

“扬州最近的纸降价,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

“纸这种物品的价格,朝廷有明文规定,大王若是不快整顿,恐怕不妥。”

“没什么不妥。”李倓淡淡说道,“是本王下令让纸张降价的。”

萧值愣了愣,说道:“大王为何要这样做呢,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朝廷会有人借机攻讦大王,圣人会对大王不满?”

李倓却镇定自若地说道:“为了给圣人赚更多钱,圣人怎会不满呢?”

“纸张价格下降,能赚更多钱?”

“能!”

李倓开始给萧值算账。

“扬州七县,一天最多卖一万多张纸,一张纸50文,一天收入五六百贯,材料成本大概50贯,但若是将一张纸的价格降到20文钱,一天最多却能卖出去六万张纸了,1200贯,若是一张纸的价格降到10文钱,仅仅江都县一天就卖出去了五万张。”

萧值大感震惊,他忍不住问道:“那一张纸的造价现在是多少钱?”

“要看什么样的纸,材质最弱的,一天造5000张,总消耗只需要5000文。”

“一张才一文钱?”

萧值的下巴都要惊掉了。

其实萧家已经悄悄用澄心堂的造纸术了。

那不是什么秘密。

再加上李倓本来就不打算对澄心堂造纸术做技术保护。

一是防护技术外流的成本极大,防不胜防。

二是把这种技术死死拿在手里,是不利于大唐发展的,想要让纸张真正快速走进寻常人家,需要的是各方一起去做这件事。

至于一张纸只需要一文钱的成本?

按照目前扬州七县的出纸量,是可以达到的。

造纸术成熟的宋朝,便宜的竹下纸每张大概5文钱。

但是宋朝的1000文钱,相当于大唐天宝年间的200文。

从货币价值来推算,扬州现在造最便宜的纸的成本,是宋朝便宜纸的售价。

也就是说,其实成本还有下降的空间。

但这种成本优势,已经可以在大唐乱杀,几乎没有对手。

这种成本优势的形成,还不仅仅是原材料和工艺的进步,更是规模化、流水化、产品标准化、产业化的结果。

从原料到运输到制造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重新规范,效率提升,也大大减少了成本浪费。

即便安禄山把造纸的技术拿过去,或者民间把造纸技术学过去,但规范化的产业体系管理理念,是不可能那么多就直接拿走的。

这也是为什么萧家即便现在也有了澄心堂造纸术,可听到李倓说这个成本的时候,依然震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的原因。

价格降到10文钱一张,江都一天卖出去五万张,那扬州七县一天卖出去十五万张不过分吧?

扬州总人口达到50万人。

潜在的用纸人数五万人是有的,价格降到10文钱一张,这五万人既然都能读书写字,自然都是承受得起这个价格的。

他们一天平均用三张纸也不过分吧?

按照这个售价和收粮,一天1500贯,材料成本大概750贯,但人工成本的增长连50贯都没有,比50文钱的时候,一天的净收益四百多贯,要多出了近三百贯。

一天多赚300贯,一个月呢?

9000贯!

一年多赚近11万贯!

这是多出来的!

这就是薄利多销的原理。

纸张这种高频次的消费品,最佳的路线就是薄利多销。

薄利多销的条件就是产业链完善。

再看看这种一年赚的钱是多少?

扬州一天卖出去15万张纸,一张纸10文钱,一天的流水就是1500贯,一年的流水是进55万贯。

这仅仅是扬州的。

当然,这是理想化状态。

因为市场是动态平衡,再过一段时间,民间必然也有人将产业链完善化,并加入与澄心堂的竞争中。

那个时候,纸张的价格会进一步下降到一个平衡状态。

澄心堂的收入也会缩水一部分,这是合理的。

毕竟李倓要的不是简简单单的澄心堂赚钱,他要的是江淮地区有完整的产业链。

这个产业链官方占据一部分,民间占据一部分,达到某种平衡。

官方肯定无法亲自把所有的事都做了,那是不可能的。

要控制民间的力量,也要引导和善用民间的力量。

萧值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如果按照李倓说的这个成本来造纸,赚的钱可能还真的比之前多。

其实李倓还有大杀器没有祭出来。

什么大杀器?

货币量化宽松!

大唐的货币与大宋的货币对比,一贯唐钱相当于五贯送钱。

也就是说,唐朝民间缺钱。

如果大量放水,纸张价格必然会小幅度上涨到一个平衡值,但只要放水方式合理,钱能到普通人手里,纸张销量大概率不会受到影响。

纸张的销售额会进一步提升。

同理,其他商品也是如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