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强者为王(1 / 1)

数天之后,刘志下诏,因承恩公邓演于国于民有功,加封为一等南海公,其长子邓统被册封为世子。

承恩公和南海公,听起来都是公爵,但实际意义却相去甚远。

承恩的意思表示是外戚,受到裙带关系而获得封爵,没有封地,也没有实权。

而南海公则不同,这是靠他自己的功绩获得的,大汉自从白马之盟后,便规定异姓不得封王。

所以,一等南海公已经是一个外姓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了。

何况刘志还明确规定,由邓家代理海州、金州和叶州三个海外州郡。

这份诏书的发布,刘志并未与任何人商量,只是在颁布之前,给朝中几个大佬打了声招呼。

尽管众臣对于让邓家代理海外诸州的命令,并不同意,但事实上那里本来就是邓演一手开拓出来的版图,而且也一直掌握在他的手中。

再加上皇帝的独断专行,即使他们并不赞成,也无可奈何。

诏书下达之后,所有人中最震惊的其实是邓演本人。

但他了解刘志的性格,一言既出是不可能再有任何更改的,于是大方的接受了诏书,并表示了感激之情。

紧接着,他的举动却表明了自己心中的惶恐,邓演决定将刚刚三岁多的次子邓康,送回京师,由母亲宣夫人抚养。

明面上是希望他能够接受正统的大汉教育,背后的真正含义,却是将他送回来作为人质。

尽管刘志从头到尾,都没有露出任何这方面的意思。

在大汉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海外或者镇守边境的大臣,会将自己的某个儿子留在京城,作为对皇帝效忠的一种保证。

像皇甫规和段颎,还有张奂等人都是如此,唯有陆奉游侠出身,无妻无子。

但他与董班相交莫逆,而董班作为安南的总督,家眷全部都留在了家乡南阳,一个也没有带过去。

因此邓演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情理之中,只是他这个次子邓康,是在他出海之后出生的,至今为止他连一面也没有见到。

作为一个看重亲情的人来说,父子相隔万里,也是一种悲哀。

其实他本来想将长子邓统送回来的,毕竟他已经十几岁了,又出生于京师。

自己一年四季到处跑,南海那边,必须要有一个能镇得住场面的人,虽然他的妻子杨宜十分能干,可邓统也少年老成,帮了不少的忙。

金州和叶州的土著,虽然名义上已经归顺了大汉,但由于与中土相隔遥远,他们在感情上并没有多少认同感。

相反的,他们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征服者,却心服口服。

所以邓统必须留在南洋,可他总共只有两个儿子,非此即彼,只能委屈邓康这个幼子了。

不过京师有宣夫人,还有邓远夫妇在,皇后邓猛和皇帝刘志也会多加照拂,相信邓康即使离开了父母,也会生活的很好。

邓演在京师并没有待多久,很快就整装南下,这次他并没有直接回南阳,而是先去了广州那边的港口。

那里是大汉最大的造船厂所在地,正在实验开发蒸汽机轮船。

在此之前,已经在京师建造成功小型的蒸汽机船,现在想将它运用到更庞大的楼船之上。

邓演在京师参观了这种蒸汽船之后,非常感兴趣,他亲身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海上漂泊,对于提高船速有着更迫切的愿望。

当然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楼船,不仅仅可以用在商业方面,战舰一样可以配备。

这给大汉的军事力量提升方面,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压倒性优势。

当然随着蒸汽机的大量运用,煤炭的开采,和钢铁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也迫在眉睫。

同时蒸汽机技术的飞速完善,也将带动其他的工业制造,例如纺织业,采矿业,造纸业,工程技术等等。

当第三代蒸汽机面世的时候,刘志便明白,一场工业大革命已经近在眼前。

他也深知,工业大发展将会给这个刚刚完善封建制的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所以他必须提前考虑到种种未来的混乱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和干预。

当然在工业还没有正式发展起来之前,他所要做的是给予他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邓演离开京城之前,参加了安阳长公主的成人礼。

尽管刘志非常宠爱这个女儿,成人礼的仪式也十分隆重,但却只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之内。

皇后邓猛希望这个仪式只要有家族长辈参加就好了,并不需要惊动其他的京城贵妇。

而郾太后一向崇尚质朴节约,因此这个提议也得到了她的支持。

最终,刘华的成人礼在太后的永安宫举行,除了皇室宗族几位德高望重的女性长辈之外,邓氏家族的所有人员都特许参加。

当然益阳公主和长社公主都属于家人范畴,另外汉顺帝的几位公主也受邀参加。

女子十五及笄礼和男子二十加冠礼一样,都代表着已经成人,可以担负起家族的重任和使命了。

在大汉的传统礼仪中,这也是最庄重复杂的仪式之一。

身为长公主,她的正宾人自然必须身份高贵,但在刘华本人的坚持之下,她的外祖母宣夫人,担任了此重要职位。

按照当时的惯例,必须邀请一名闺中好友担任有司,负责陪伴笄者并为她托盘。

但贵为长公主的刘华,很不幸,从小到大居然一个闺中密友也没有。

一来是因为她身份高贵,难免孤独;二来恰巧皇室和邓氏家族,都没有与她年龄相仿的贵女。

还有一个原因,刘华从小性格活泼独立,颇有男儿气,刘志还记得她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个将军。

这与其他端庄守礼的贵族女子格格不入,因此很难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

不过刘华也不会在乎这些,她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

因此,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的益阳公主,便充任有司,担负起陪伴侄女的重任。

刘志与邓猛跪坐在正位,看女儿穿着朱红色的深衣,庄重而典雅,鸦青的发髻高挽,一扫平日里小女孩的娇俏灵动。

二人对视一眼,神色间都颇为感慨,一眨眼,吾家有女初长成,而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褪去了所有的青涩。

刘志送给女儿的成人礼也别具一格,是一柄银色的短剑,剑身细窄,反射着月色般的皎洁银光。

剑鞘上并没有繁复华丽的装饰品,但剑身上却隐隐约约有着海浪般的细微花纹。

只一打眼,她便知道眼前这柄不起眼的短剑,绝对是柄神兵利刃。

顿时欣喜地绽开笑颜,“多谢父亲,孩儿非常喜欢。”

郾太后却有些责怪地瞪了刘志一眼,这丫头本来就像个假小子一样,如今成人了,正该收敛一些。

可他倒好,一味的宠着女儿,还偏偏送她这样的成人礼。

舅父邓演的礼物也颇合刘华的心意,是一艘纯银打造的帆船模型,看起来精致绝伦,鼓满的风帆,仿佛正在乘风破浪。

仪式完成之后,郾太后招手让刘志和邓猛留下来。

“阳安已满十五岁,是不是也该议亲了?”

一般情况下女子十三四岁就会开始物色对象,在刘华这个年纪,大部分女孩都已经定亲了。

但刘志宠爱女儿,舍不得将她这么早就嫁出去,反正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郾太后便也没有为此事操过心。

何况刘志一向反对早婚,他亲政之后,一直都是主张放缓结婚年龄。

在他的倡导之下,如今很难听说十三四岁就成亲的男女了,一般女子都在十六岁以后,但最迟不会超过二十岁。

而男子一般都在十八岁才会娶亲,给出的理由是,早婚有损于身体,会造成元气流失,从而寿数有减。

当然,这也确实是真话,随着大汉医药学的迅猛发展,这个理念也渐渐地深入人心。

所以,父母为儿女计,都不敢将亲事再提得像从前那么早了。

但相亲说媒,挑选合适的对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大汉人还是习惯于早点把婚事定下来,大不了迟几年举行婚礼就行了。

见这对当父母的如此不靠谱,女儿十五岁了也不说起挑选夫婿,郾太后这个作祖母的,自然会着急。

邓猛作为儿媳,不好违抗母亲的命令,而且她也的确有心要给女儿挑个好人选。

于是闻言立刻微笑道:“母亲说的是,确实该为阳安打算了,陛下怎么说?”

此事主要还是看刘志的态度,尽管他觉得女儿还是个中学女生的年纪,但如今时代如此,总不能把她留成个老姑娘吧。

况且,以他目前在皇朝的无上权威,谁又敢欺负慢待他的掌上明珠呢。

“既然你们都如此认为,那便先慢慢找着吧,不急,好好挑选。”

郾太后被他的特别嘱咐给逗笑了,“瞧你说的,好像我们会给阳安随便选个夫婿一样。”

刘志自己也忍不住笑了,为人父母之后才明白,原来真的会关心则乱,做出一些乱了方寸的事情出来。

“还有啊,阳安也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些礼仪了,虽说是公主,不用针线女红,但也不能失了皇家体统。”

刘华在刘志的纵容下,从小习武读书,并未学过那些针线之类的活计,算是个特例吧。

但这让郾太后很忧心,觉得没有皇家公主的端庄典雅。

刘志却觉得无所谓,刘华尽管性格开朗,却并不是那种骄纵任性之辈,行事大方很有分寸感。

将来,希望能找到一个懂得欣赏她的男子,与她两情相悦琴瑟和鸣。

及笄礼之后,刘华并没有如郾太后所愿,老老实实待在宫里学习礼仪,而是跟着舅父偷偷跑到广州去了。

这次她是先斩后奏,直接留书出走,当然,事前邓演也不知道,否则不会让她跟随。

但刘华却女扮男装,到了豫州才跟邓演汇合,到了此时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遂了她的心愿,带着她一同前往。

刘志知道以后,也没有责怪,反而还在郾太后面前为她开脱,说是请示过自己的。

有当父亲的为她隐瞒,刘华自然是可以高枕无忧了,反正过一段时间舅父还要回京师为祖母祝寿,不用担心误事了。

夏末,渤海王刘悝和平原王刘硕,都携家带口地来到了京师,住进了刘志为他们准备的行馆之中。

平原王心如枯木,除了进宫觐见皇帝和太后之外,其余时间都窝在行馆看书,或者是继续喝酒,每日都在醉生梦死之间。

而渤海王却不同,他一来到京师就像回到了家一般,如鱼得水。

每日都和一帮王孙公子飞鹰走马,忙得不见人影。

郾太后对刘硕很是怜惜,张罗着要给他续弦,可惜他本人兴致缺缺,根本就不感兴趣。

因为知道他对亡妻的感情,都是比照着王妃寻找的,可一连为他介绍了几位之后,刘硕连敷衍都懒得敷衍一下了。

见他实在不愿意,郾太后再心疼他也没有办法,总不可能强行给他配一门亲事吧。

太后大寿,不仅各诸侯王齐集京师,各州郡也都有礼物和贺表,几大军区的大将军也都派人押送来丰厚的礼物。

大汉的属国更是积极参与,提前派了个本国王子前来祝寿。

其余与大汉有商贸往来的西亚各国,甚至遥远的罗马和地中海国家,也趁机派了使臣前来贺寿。

当然,也是借着这个机会,与大汉建立正式的邦交。

从古到今,就是强者为王,只要足够强大了,那些小国家和民族,就会像飞蛾扑火一般,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来。

折服于强者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而刘志之所以坚持要举办这场盛会,除了孝敬母亲之外,同样有着政治和外交上的考虑。

如今的古罗马帝国,也处于最强盛的时期,与大汉一东一西,犹如两颗闪耀在世界之巅的明珠,璀璨夺目。

没有外力干预的话,古罗马已经走到了最辉煌的时期,很快就会盛极而衰。

而刘志有理由相信,大汉将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