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贴心小钱包(1 / 1)

斩碎诸天 白翼龙 3771 字 3个月前

鞑靼和瓦剌数十年浴血厮杀,崛起的四大巨头,卫拉特、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在他们各自部落,都被称为太师。这是蒙古人印象中,仅次于大汗的尊贵头衔。

拥有黄金家族血脉的小王子,在名义上继承了蒙古可汗头衔。经过数年征战、分化、拉笼,终于在去年与四大巨头结为联盟,大家约定一起南下,打破九边,去南朝的花花世界好好捞把大的。

可谁能想得到,原本信心十足的一次发财行动,却结结实实的撞了一头血。更离谱的是,短短几个月,先后两位太师都落入了南朝手中!

这种打击,对于新盟主来说,简直是把他架在火上烤。

最初火筛失手被擒时,他还有些兴奋。这意味着火筛辛苦经营数十年的河套就此群龙无首,他只要打起黄金家族的旗号,以大汗的名义进驻河套,就能轻松将这股势力收入囊中。

甚至为了避免分赃不公引起内讧,他还特意将与他关系比较差的亦卜剌远远的打发出去。借口是让他去收伏几帐小部落,实则是不愿意这个家伙染指东胜卫旧城。

可是天杀的,谁能告诉他,身处三万大军中央的亦卜剌为什么一遇到明军就被打的落花流水?三打一啊,也一触即溃?你是泥捏的么?

如果说亦卜剌是佯败以谋取更大利益,可他连自己都搭了进去,这血本也下的太厚了!

亦卜剌兵败被擒的消息传来,原本还兴高彩烈陪着小王子,共享东胜卫红利的卫拉特和亦思马因,态度顿时就微妙起来。

火筛栽了是意外,毕竟他是去攻城,算是以自己的短处,去打明军的长处,被人家设计击败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现在,亦卜剌也栽了!还是在河套,在草原上!

这就难免这两人开始琢磨其背后的隐情了,亦卜剌何许人也?那也是从茫茫草原上抡刀子起家的豪杰!光是他自己独自带队南下打草谷就有十几次,哪次不是满载而归,大发利市!?怎么现在刚和新大汗结盟,莫名其妙的就在自家地盘上失了手?

你说是意外,鞑靼草原可是火筛和亦卜剌的地盘。他们辛苦经营数十年,眼看越来越壮大,连河套都占下了。然后大汗你来了,他俩偏巧先后就栽了?你还要拉着我们瓜分他俩的地盘?

先不说这水草肥美之地诱不诱人,我们只想知道,自己还回不回得去瓦剌?!

这两个也不去分辨战斗过程,根本耐不住性子,直接带着自己帐下兵马,东返跨过黄河,绕道北上,直接回自己大本营去了。

达延汗小王子这回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但火筛和瓦卜剌先后覆军被擒,鞑靼草原便再无主事之人,他就算想撒手也不舍得。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吞,至于瓦剌那两位太师怎么想,眼下真是顾不上。

小王子在痛并快乐的状态下,收拢败兵,降伏牧民,趁着鞑靼两部无主,大肆吞并,意图在开春之前,将火筛和亦卜剌的地盘完全吞并。

与此同时,又一位鞑靼太师被秦纮活捉,解送京师面圣献俘的消息,再次震惊朝野。

秦帅简直老而弥辣,堪称补天圣手!

对比一看,宣大总督简直就是一坨烂泥!还有脸唏嘘自己如何英雄,牺牲了千余兵马就把小王子击退云云。瞧瞧人家秦老帅,你快别说了!听的人都害臊。

弘治皇帝心情大好,这个新年礼物简直太顺心了。于是秦纮奏章里提到的移民屯边减免税赋、广开商路以安河套牧民之心等论,统统获得批准。

甚至弘治皇帝一度起意,想把宣大两镇一起交给秦纮来打理。可是三位阁老集体反对,认为此举会导致边将权柄过大,难免尾大不掉。

宣大距京师一步之遥,朝发夕至,一但有不忍言之事,如何应对?

弘治皇帝被说服,因为他心里很明白,京营数十万兵马,都是样子货!

弘治对秦纮抚边的能力再度拔高,接连挫败鞑子进犯不说。关键是经过短短一年,原本已几乎荒废的三边,如今焕发新生,不光使得原本的军民不再逃亡,兼且还在大量的招收内地流民。甚至在钱粮支用方面,也大大的减少了国库开支。

这种能力,对弘治来说,远比活捉两个鞑靼太师来得重要!

至于几位阁老反复叮嘱的防范,弘治更是嗤之以鼻。

孙铮通过太子递给皇帝的报告,完整的把整个固原的每一步发展清清楚楚摆在弘治面前。

其中所讲述的那一套,从最初设定目标,到整体方案构思,再到执行时遇到的问题,事后的处置方式等等,无所不备。

最关键的核心,就是孙铮单独用秘折汇报的兵工厂。除了努力重现昔日强秦纵横天下时的各种技术,还努力开发新品种。一边装备边军提升战力,一边努力转为民用项目赚钱。可谓一举数得。

说服力最强的,就是京城四海分部,建成日产银元五千枚的皇家铸枚工坊。建成第一个月,先给宫里送了十万银元。

有了这笔飞来横财,弘治的腰杆子一下硬了许多。这可不是一锤子买卖,孙铮告诉弘治,在不影响四海体系运转的情况下,每个月都能给宫里送十万银元。

一年就是一百二十万银元!

国库一年收入才五六百万两!

拔到皇帝内帑的那部分,更是只有区区数万两。

弘治上台后,还砍掉了许多织造、供奉之类,几年下来搞的捉襟见肘,苦不堪言。可是身为有志中兴的皇帝,自己当初被人忽悠所行的善政,心里再苦也不能改。

有了这笔额外收入,根本不必剥削百姓。想要什么,买就是了!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有钱的弘治皇帝冷静下来,突然就想到个问题。孙铮安置退休宫人,几年下来,不但不用再花钱填窟窿,反而越做越大,倒过来给宫里上供。那么问题来了,他到底能赚多少钱?他把那么多宫人弄到自己手下,会不会出问题?

身为皇帝,这种猜忌心思几乎是本能。于是,弘治皇帝试探着派了几个亲信宦官去四海查帐,他的本意只是想摸一摸收支情况。毕竟四海当初在名义上,是人家孙铮自己搞的,他只是给了一片地方,拔了五千两银子而已。摸一摸收入情况,也好心里有个谱。

随后几个宦官带回一个令他又喜又愧的消息,原来整个四海上下所有人,都认为四海产业是皇帝让太子挑头安置退休宫人才创办的,孙小爷只是负责打理而已。

四海的所有帐目,清清楚楚,任何时候,宫里需要查帐或者调度银钱,来人传个话就行了。

嚯!弘治得了这个消息,那简直比每年白拣一百二十万银元还开心。就眼下来看,四海产业就是个摇钱树啊,而这颗摇钱树,是太子的!有了这么大的靠山后盾,以后太子继承大统,将再不必受朕当年那种苦楚。

弘治满心欢喜,想和太子透露一点消息,好让儿子崇拜一下自己的识人之明。结果到东宫一提,朱厚照就滔滔不绝的讲起铮哥各种安排的理由,什么产业布局啦,什么整体规划啦,别说区区帐册,连各地产业的人事分布东宫都有备份。甚至有许多重要位置的人,就是直接从东宫挑的人手。

弘治气的不轻,你这熊孩子。这么要紧的事你都不和朕提一句?搞的朕差点猜忌孙卿。

小太子满不在乎,铮哥说过的,不遭人妒是庸才。如果一个边臣,皇帝都不猜忌,那得多无能?!

弘治大怒,你就那么盼着你爹做昏君?

朱厚照笑嘻嘻告诉他爹,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嘛。能在猜忌臣子的同时,把他用在正确的地方,只是皇帝的本职工作!

弘治觉得儿子说的对,很受启发,于是给太子又安排了两门课业。这么聪明,不读点书多浪费?!

孙铮这孩子,真是好能耐!这颗忠心更是难得!

朕果然是没瞧错人,当年送他去洪大伴门下学艺,简直是朕这一生最正确的事!

有了这个观念在前头,那些言官们弹劾孙铮擅杀俘虏,又把俘虏当矿奴,到处开矿种田当牲口之类,弘治都只当他们放屁。

真是腐儒书呆,那些鞑子没人性的,不杀几个,如何肯乖乖听话?没有俘虏做苦力,哪里能赚那么多小钱钱?你们忽悠朕停了矿监,停了皇庄,江南织造,停了南京云锦,都说是善政,可是朕想穿新衣裳啊!

化身弘治贴心小钱包的孙铮,也过了个舒心的新年。新军的两次大战,验证了新装备的可靠程度,同样也检验上新式战法的优越性。

有了这个认识,秦纮甩出一份大订单,一万支燧发火枪和配套装备。他要扩大火枪兵规模,尽快形成战斗力,争取在弘治十五年,荡平河套,彻底解除三边威胁。

大订单就意味着大收入,连破火筛、亦卜剌两部,捉到将近五万青壮俘虏。孙铮分到两万,其余三万都在秦纮手上。因为这笔订单,三万俘虏接下来两年的生产,都将成为孙铮的利润。

但是秦纮和程敏政都不心疼,反正这些两脚牲口都是拣来的,两年时间,白赚一支万人规模的火枪兵团,做梦都要笑醒。

至于对内官的猜忌,在孙铮身上,完全没用。

连番大战之后,已经展露峥嵘的小河湾六千新军,被孙铮大手一挥,直接丢给秦纮指挥!

这么强悍的军队,说不要,他就不要了!在秦纮眼里,这就是心底无私的气度!

孙铮的注意力,全面转向民生经济!

相比打仗赚的那点杀戮值,气运值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