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惊喜殷氏三父子(1 / 1)

汉末孤峰 冬天里的瓜 4182 字 3个月前

田丰是敬业的,至黄昏时酒醒之后,便连夜来找田峻。

首先是好说歹说苦口婆心地一顿劝谏,迫使田峻将卖酒之利的分成改成三七分,即辽东府库占七成,田峻的破虏将军府只占三成。

接下来,两人又在一起谈了生产销售的事情。双方约定:关于酒的蒸馏加工部分由田峻安排柳毅负责,其它购粮、酿造、销售等环节主要由太守田晏和郡丞田丰负责,田峻只做辅助。

在销售渠道方面,其实是不用太担心的,田丰和沮授都是出自大世家,田丰更是在洛阳做过几年京官。因此在短期之内,是不用担心销售问题的。

之后,根据田峻的建议,辽东烈酒根据酒度高低分成三种,第一种最烈的酒度约55度的,取名“酒鬼醉”,第二种酒度约为45度的,取名“酒仙醉”,第三种酒度得为35度的,取名为“罗汉醉”。

然后,将酒鬼醉、酒仙醉、罗汉醉统称为“辽东三醉”。

除此之外,为了迎合市场,田峻又为田丰提供了后世的一些销售理念,包括:一,精美高档包装。

二,特供酒如“虎鞭酒”,“人参酒”等等。

三,限购限售的促销理念。

四,广告效应  这些层出不穷的营销理念,听得田丰佩服不已,长声嗟叹道:“将军如此年少,却深谙坑蒙拐骗之道…真是天生的奸人啊,若是去从商,恐怕比陶朱公犹有过之…”

酿酒的事安排好了之后,便是该处理试种东北稻米的事情了。否则农时季节错过了,就得等到明年才能试种了。

襄平大战之后,襄平以东各县仍在高句丽人手中。田峻将收复辽东各县的事情全交给田晏处理,由田晏带着黄忠和鞠义等人去扫荡襄平以东各县,而田峻自己,则集中精力专门负责辽东水稻的试种事项。

辽东试种水稻,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稻种的问题。

由于辽东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使得辽东的水稻必须具有耐寒且生长周期短等特点,所以从中原地区带来的稻种,应该是不适合在辽东种植的。要在辽东种水稻,稻种就得先从朝鲜半岛去弄,但最好的稻种,是在日本的北海道!

农村出身的王耕(田峻),对东北水稻的历史一直比较关注。

据田峻所知,吉林大米历史文化悠久,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卢城之稻就已享誉华夏。唐王朝时的藩属国渤海国就在今天的吉林省境内,渤海国的王都中京显德府和府领卢、显、铁、汤、荣、兴六州均在吉林省境内。当时的卢城之稻就是今天的吉林大米。

中国近代有确切记载的东北水稻,是由逃难进入东北的朝鲜人试种并推广起来的,而后来高产的良种,则是从日本北海道引种过来的。

不过,此时的北海道未必有稻种,即使有,也不一定能弄到,看来只能用朝鲜的稻种了。

朝鲜的稻种亩产只能做到150公斤左右,但相对于汉朝的平均亩产63公斤,已经是高出了一倍多了。再考虑稻种的选种进化,田峻估计,朝鲜的稻种在汉末,即使用上后世的曲辕犁深耕、浸种和烤田等技术,也只能达到130公斤左右。

不过,也足够了!比汉末的亩产63公斤高了一倍!

东北平原只要稍微开发一下,广种薄收,足以养活上千万人。

关于古代朝鲜是否有稻种的问题,田峻一点都不担心。

朝鲜(韩国)有着1.3万年以上的水稻种植历史,虽然中国的江南地区1.5万年前就有种植水稻的历史,但自大的韩国人依然“自称”是全宇宙水稻种植最早的国家。

好吧,暂且不管韩国人是如何自大,凡事有利有弊,也正因为韩国人的这种“自大”,使后世的田峻了解到朝鲜在这个时代是有水稻种植的。

然后,就是要如何获得稻种,田峻把主意打到了那六千多高句丽俘虏的身上。

高句丽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汉人同胞,有些甚至本身就是被高句丽占居的乐浪郡的汉人。

田峻首先让人将长相与汉人相似的人挑出来,清点一下,竟然有两千多人。田峻将这些人单独关押到一个俘虏营中。

田峻让人在这个俘虏营的中间搭了一个台子,台上放了十几个装满东西的箩筐。

然后,田峻施施然地走到台上,对俘虏们说道:“我把你们找到一起来,是因为你们的长相与汉人一样,所以,我想放了你们!”

就因为长得与汉人一样,就要放了我们?

俘虏们一片哗然,纷纷窃窃私语。

田峻很满意这先声夺人的演讲效果。

待俘虏们的议论声稍微平息了一下,田峻又道:“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

呃,神转折!原来是有条件的!

俘虏们有些失望,但听得更专心了,大家都想听一听是什么条件。

田峻一脚将身边的箩筐踢倒一个,再一脚又踢倒一个,从箩筐里倒出来的,全是一串串的五铢钱!

然后,在俘虏们热切的眼光中,田峻开始谈正事:

“各位兄弟,你们在家中有种过水稻的,请到左边站好,没种过水稻的站在右边。”

很快,俘虏们便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代表种过水稻的左边人数稍少一些,只有大概六百人左右。

田峻面向这六百多人道:“你们中间,有父子兄弟亲人都在这里的,站到最前面来。”

人群骚动了一下,很快便有五十多人站到了前面。

田峻接着道:“本将欲在辽东试种水稻,现在急需稻种,你们有亲人同在这里的,留下一人为质,另外一人回去给本将购买稻种,按时带稻种返回的,赏三千钱,自己和亲人也可立即获得自由。”

说罢,田峻又转向所有的俘虏道:“你们所有的人,都需要为本将种稻一年,一年之后,本将就会放了你们。

在这一年里,本将也不会让你们白忙,本将会给你们丰厚的薪金,如果有人试种的水稻让本将满意了,赏三万钱!”

三万钱!

这可是很多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俘虏们又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待俘虏们的讨论声稍稍平息之后,田峻又道:“为了表示本将的诚意,回去拿稻种的,现在马上领二千钱,待交回稻种之后,会再领三千钱,而且带回的稻种,本将另以三倍价钱购买。

其它在场的所有人,也先每人发给一百钱,以示本将诚意。”

俘虏们终于沸腾了,甚至有些人在大呼“可惜”,可惜这次出征没有带上老父亲或小兄弟一起来!

接下来,田峻开始学习袁世凯,亲手将钱发到每一个人手上。

在将钱交到每个人手上时,还不忘亲切地跟每一个人打声招呼,就好像对方不是俘虏,而是自己的亲兵一样。

俘虏们都很感动,有些俘虏甚至决定待获得自由后,便跟随田峻。

惊喜总是在最后!

当田峻忙完了发钱的事之后,有一个年老的俘虏带着两个年轻点的俘虏来到前面,对田峻施了一礼道:

“草民…草民…在迁去乐浪之前…曾经在辽东种过水稻…”

田峻大喜,上前扶起“老俘虏”道:“老伯不必多礼,请问老伯贵姓?”

“草民姓殷,名叫殷经!”

“啊?!竟然有这种名字?”田峻吃了一惊。

老俘虏惶恐地看着田峻解释道:“草民的祖先来自商朝的京城殷,所以就以殷为姓。又因草民的父亲听说过汉人有一本书叫诗经,故此,才给草民取了之个名字。”

田峻长吁了一口气,欣慰地说道:“嗯,那就是正宗的汉人了啊!”

随即田峻又指着那两个年轻人道:“他们俩是你的儿子?”

“是的,老大叫殷道,老二叫殷淳,厚道的道,淳朴的淳。”殷经恭敬地回答道。

“呃…”

田峻觉得自己快要晕了,做父亲的叫殷经,两个儿子一个叫殷道,一个叫殷淳,这…这究竟是啥子逻辑关系…?

田峻强忍着笑,在心里默默地数着数,从1数到30,然后,才一脸平静地问道:“你们是如何在辽东种稻的?”

殷经道:“草民本是辰韩人,因犯了事,跑到辽东的一个山沟里,在山沟里种了几年水稻。后来,又被高句丽人裹挟去了乐浪,父子三人都被强征入伍。”

田峻大喜,赶快问道:“老伯生活过的山沟,是否还能找到稻种?”

殷经道:“少数几株,应该还可以找到,但现在稻谷尚未发芽,为稳妥起见,草民还是去家中取稻种为好。”

田峻点了点头。随后,田峻只留下年龄最小的殷淳在营中,让殷道去家中取稻种。

而殷经,则带着几个士兵去那个山沟里寻稻种,因为那些山沟里的稻种,是已经适应了辽东环境的,试种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其它有亲人同时被俘的俘虏,也都放回一人回去取稻种。

田峻的打算是通过多人试种的方式,找到最适合辽东的高产稻种。

剩下来其它这些俘虏,田峻安排阳仪负责,让他们抓紧时间开垦稻田。

那些胡人俘虏,也全都交给阳仪,用于拓荒开田。轰轰烈烈的辽东大拓荒运动开始了。

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被一把火烧掉,然后砍掉树茬,挖掉树根,平整土地,引水灌溉…

十几天之后,回去取稻种的俘虏们陆续返回,田峻给了他们每人一笔丰厚的奖励。

然后,田峻给那五百多有种稻经验的俘虏,每人划了一块水田,让他们各自试种水稻。

同时,田峻自己也在破虏将军府后面,开劈了五亩水田,用殷氏父子提供的稻种,以后世的水稻种植方法试种水稻。

除此之外,田峻还将这个时代的直辕犁进行了改进,由直辕犁变成曲辕犁。

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

改进后的曲辕犁,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可以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并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如此忙活了一月有余,当田峻的稻种经过浸种发芽,并开始下种到秧田时,田丰派人来请田峻,说是高句丽的使者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