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五味杂陈(1 / 1)

小宋腾龙 东风暗刻 2551 字 3个月前

在人们的惊讶里,几十骑金军竟然一箭未射,真的驰走了。

上了船的百姓亲眼所见,康王府的王妃简直比驻守龚家县城的祝友那一队人还厉害,她要是叉腰站在龚家城上将会怎么样?

大船四平八稳的移回江心,再往南岸靠,百姓们说,今日才算彻底见识了康王府的威名,一位王妃一嗓子吓跑了几十个凶神恶煞的金军。

雁翎板着脸,心里五味杂陈,又高兴又难过。

既然这些金军还在忌惮四太子的声威,说明他还没有一蹶不振,更有可能这些人知道四太子近期的消息,而雁翎却不能当着船上众人多问一句。

雁翎忽然想起了自身的尴尬处境,她到底算哪一边儿的。

她一直生宗弼的气,嫌他不检点,张秾分手前说的、靖康年徐丙则往四太子寨送人的事,雁翎此前一无所知,这使她对四太子的怨愤达到了顶点。

雁翎原以为,将徐丙则扔下水,就是她和宗弼之间最后的了断。

然而张秾建议由雁翎去金州时,她是很抵制的。

在江边移船救人时,明明又有一种来自康王府的自豪感。

难道宗弼对她就没有误会?

如果宗弼因此而在战场上变本加利的积累恶行、过多的树敌,这一笔笔的血账必将被康王牢牢的记住,再想办法一笔笔的还回去,等将来战事结束了,宗弼还能不能独善其身?

以前她以为宗弼是战神一般的存在,现在持怀疑态度。

康王为帝时带几个人在淮河上袭击过四太子,四太子好悬才跳船逃出一命。

康王复为康王后,宗弼带着好几万人在陕西又是打到只身逃走了。

再打下去,雁翎总有种不好的预感,这预感让她感到急躁不安。

她自己呢?对这个不懂得洁身自好的家伙还有必要念念不忘?

到那时,很可能她想回到四太子的身边也回不去了。

如果她的这种念头再被康王或他身边的人得知了一星半点儿,雁翎自身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念至此,冲天的怒火几乎又要破顶而出!

下一个该死的就是王氏!这是她此时此刻能想到的仅有的明确目标!

若不是在树林里忽然听到王氏在燕京和宗弼的烂事,她怎么会已经逃到半道儿、在几乎就要成功的时候又鬼使神差的跑了回来!

滁州的龚家城,是河淮作战以来失陷的大宋第一座大县城。

是离着亲征的道君皇帝近的无法再近的一座县城。

是在一位副相和一位枢密使共同指挥的作战中失陷的第一座县城。

金军在远离都元帅大本营的地方轻易得到了一处较为扎实的落脚点,城中本该用于补给宋军的粮草辎重都便宜了金军。

这些东西不但够一万来人安稳过冬,金军还能以龚家城为支点向四周辐射影响,失去了就近补给的宋军在当地作战,反而增加了不少困难。

龚家城居民伤亡之数未知。

枢密使张德远同样是五味杂陈,将祝友逮住后一刀砍了示众,然后他倚着马鞍子给道君写自责的奏折,派人送过江去。

张德远向建康写了处置祝友的事,龚家城军马指挥祝友一看城外敌骑黑压压的逼近,带着手下五百多人开城逃走,城内百姓慌乱失序,离城门近便者五六百人,跟着官军拥挤出城,致使城门都关不拢。

除去祝友之外,最能贴边儿的是滁州刺史王善,王善有治军不严的问题,可是大敌当前,张德远没在奏折里说王善的事,他不想因小失大。

然后就只能是自责。

吕元直,张荣,董先,都开导张德远,“在这么大好的形势下居然也有个别的孬货,这场失利真和枢密使无关。”

道君匆匆升朝议事,龚家城的失利无论如何要对朝野有个交待。

赵鼎向道君提建议说,“大敌当前,先不要忙着追究张枢密的失责,请陛下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只是这次失利就发生在陛下眼皮子底下,影响太坏了。”

韩世忠不同意赵中丞的话,胜败是兵家常事,陛下还没定论呢,你怎么就说到戴罪立功了?罪从何来?

秦会之说话比赵鼎周圆,他好像很认可韩大帅的话,微微点着头说道,“嗯嗯嗯…张德远毕竟是康王殿下刚刚推举上来的人…”

赵佶正在气头上,不由的喝问,“谁推举来的又怎么样!”

他还是有威望的,只喝出一嗓子多数人都不说话了。

韩大帅也不敢吱声,朝秦会之皱眉头,韩某替张德远说话凭的是道理,从没考虑他是谁举荐来的,姓秦的你这话说的,好像韩某看人下菜碟了。

只有秦会之看出,赵鼎对他这句话产生的效果很满意。

他还看出,道君喊了这一嗓子过后也犯了难——既然喝止了秦会之,道君自己就要定个主张出来。

他还看出来,道君对亲征期间龚家城的失利很在意,急于找个担责者。

而且这个担责者一定要和道君判定的、失城事件的严重程度挂上钩。

如果只让一个小小的军马指挥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不足以匹配道君的愤怒,亲征的道君老官家觉得无法向外界交待。

秦会之还看出一点小小的端倪:道君似乎有个在平日里不能示人的担忧,难道他担忧的是康王?

眼下大宋的官家是道君,想改个年号还要两次去信非要问问康王的主张,康王居然不理不采!

年关将近,道君虽说很期待改一改年号,居然再也未提过一句,可是内心之中也许已经对康王产生不满了。

这种不满平时只能隐忍在心中,绝不能叫外人看破了,但是当他认可的担责人选或担责者的级别受到置疑时,道君才会愤怒到忘记了隐忍。

秦会之最后的这点判断,还有待于在以后的点点滴滴中去加以印证,道君父子的隔膜在得到充分的确认以前,绝不能当做秦会之行事的根据,万一行差踏错,秦会之将万劫不覆!

简直太要人命了,也太让人感到兴奋了!

秦会之就这么想啊想啊,有一大片刻的失神,赵鼎和韩世忠又争论了什么话,秦会之一点都没听到。

直到老官家说,“朕不便去迎她,会之,你行事比谁都稳妥,快替朕去迎一迎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