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温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李自成会来打自己,就连大明朝廷对自己都没办法,说起来他一个农民军能有什么作为?
最后只能是猜测,李自成耳目闭塞,根本不知道李温的实力,就像自己手里有个馒头,却是不知道别人已经有了一锅馒头。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此事对于李温来说,并没有那么紧张,毕竟经过多年发展,他已经是事实上的一方霸主,不仅在经济上,军事上更是如此。
在浙江积极准备的时候,李自成大军已经东进,万千艘各式船只浩浩荡荡,铺天盖地,几乎不见水面,就像是在长江之上铺了一层船,一艘接一艘,一船挨一船。
在整个庞大船队的中部,有一艘特制龙船,是拿大花船改的,高约五丈长数十丈,可以算得上是大船。
李自成被船晃得有些晕船,要不是这里需要他坐镇,他都准备下船沿着河岸骑马前进了。
“还需几日啊”
说起话来,李自成也多少有些有气无力,作为一个旱鸭子,坐船行军对他来说就是折磨。
“回新王,还需七日,那时咱们就到太平府了,打下太平府,以做去打应天之态,转而南下浙江,取了那李贼老巢,有了浙地的财富,兴兵北上,一举而定江山,可谓唾手可得也!”
李岩给李自成畅享起大好前程,与美好未来。
果然李自成很是受用,就连晕船的那些不适也忘掉,一心只为求取天下。
“黄虎那边怎么样了?”
李自成又问起张献忠来,当时撤离襄阳,目的就是让在武昌的张献忠顶上去,如今已经离开襄阳多日,那边的情况却是不知道怎么样了。
“回新王,据黄虎身边人说,咱们大顺军离开襄阳东进之后,黄虎愣了很长时间,最后让人接防了襄体是怎么想的却是不得而知!”
李自成点点头,对于张献忠这个小兄弟,李自成还是极为佩服的,多年来一直在反明的第一线,几轮沉浮,多少英雄好汉被大浪淘沙,闲杂也就是他与张献忠还在活跃。
“那就是了,他能咋想,襄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若是丢了襄阳,他武昌自然是难保,守住襄阳,东面有咱们替他挡着,他的武昌自然是无忧,想来他也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如此行事!”
“新王高见,黄虎也不得不配合!毕竟这也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
李自成与李岩正说着话,突然刘宗敏从外面通报而入。
“禀告新王,咱们到安庆府了,安庆知府被大军吓得桃之夭夭,留了一座空城,外面已经有人打着旗号迎新王入城呢!”
刘宗敏带来的消息让李自成很是高兴,这可以算是旗开得胜,刚出发不久,就被大军神威跟震慑住,可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心中高兴,李自成当然是应许,带人下船入城。
安庆城里的大户能跑的早就跑了,跑不了的或者有牵挂的,只好打着旗来迎李自成,希望能苟活一命。
李自成自打起义以来,虽然有口号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那纯属骗人,口号口号,就只是口上的号子,根本不代表实际意义。
同时李自成爱杀大户,爱杀当官的,不过如今大战在即,东进之事还未完,不宜动刀兵,吃喝也足,李自成也就没什么其他心思。
最终赏了安庆留下的大户一些面子,收下献礼,并在知府衙门好好的休息了一晚,驱驱晕船的疲惫。
第二天中午,开船启程,继续赶往太平府。
话说接下来几天,一到夜里就靠岸休息,白天赶路,又走了五天,终于在这天下午敢到了太平府。
此时大明也早就得到消息,只知道李自成东进,而他的目的地却是不知道。
有传是要打南京,也有的传是去浙江,传的还都是有鼻子有眼的。
崇祯可不敢赌,万一李自成打下了南京,那可是动摇根基的大事,所以下令在安徽的左良玉起兵救援南京。
左良玉磨磨蹭蹭,皇帝有令,他不敢抗旨不遵,只能是想办法磨蹭。
南京留守大臣可是要比崇祯更着急,南京丢了他们才是最先挨刀的,所以连下命令,集结各地营兵,凑了两万之数,进驻太平府城,抵挡李自成的兵锋。
太平守将姓谭名仕昌,据说是大将谭纶的后代,此人有勇有谋,不负谭纶后代之名。
营兵都是些什么玩意,当官的吃空饷,大多数是老弱病残挂个名,能上阵的十不出三,也就是说两万营兵,能出战的也就不超六千人。
面对李自成几十万大军,都不够塞牙缝的,所以当听说要面对的是李自成的东进大军,已经进驻到太平府城的营兵就跑了三四千,还有老百姓,三十多万人口多一个府城,没用三天,跑的只剩下不到五万人。
即使这样,谭仕昌依然在整备人马,下令封城,将各个城门堵死,加固城墙,给士兵们打气,如此这般才堪堪将局面稳住。
回到府衙,刚刚准备休息,手底下的副官匆匆跑来报告。
“报,指挥使,据斥候来报,反贼前锋已到芜湖,不日就可抵达府城!”
没错谭仕昌只是个指挥使,可见大明是多么缺人,只能把一个指挥使推上来守城!
副官话音未落,一个声音在屋外响起:“谭指挥使,有何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