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八章 盐税(1 / 1)

听到朱厚照掷地有声的话,几人还是打了个激灵,毕竟自己干的是什么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现在唯一的底气也就是自己身后的人了,那位弘治三君子之一,门生故吏遍及天下的刘大夏。

“钱宁,将这四个人下诏狱,好好地审一审,朕要的是真相!必要的时候,死了也就死了。”

毫不顾忌在场的人,也不在乎这句话是否会被传出去惹人清议,让自己留下一个“草菅人命滥用刑法”的罪名,朱厚照一直只相信一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不然整部《明史》又怎么只有“明史”这两个字是真的呢?

“钱宁,将这四人的至亲全部暂时收押,故交好友逐个筛查,只要有可能参与了贩卖私盐这件事情的,一律下狱。记住,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国家利益,不容侵犯!”

“另外加派人手搜查和访问关于运输私盐的那几艘船的事情,再让扬州的兄弟好好查一查,查到什么都不要怕,有朕给你顶着!”

朱厚照这次是打算动真格了,反腐反贪,不就是要刮骨疗毒吗?畏首畏尾不敢动刀子,那自己的江山迟早被这群蛀虫给吃光。

回到京城,把刘良女亲自送到了豹房安抚了几句,朱厚照浑然不顾一天的劳累,带着刘瑾和几个亲卫就直奔户部衙门。

“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前来迎接朱厚照的乃是户部右侍郎霍力民,一般没有什么大事李东阳都只会留在内阁主持大局,很少到户部做泥塑。

进入户部府衙以后,朱厚照总算有了一丝兴慰,都说“官不修衙”,但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真正为了节省开支而不是博清名的又有多少呢?但如今这个掌管天下钱财,握着大明钱袋子的衙门,却是没有一丝的奢华,在李东阳的以身作则下,这一届的户部官员更是出了名的节俭和吝啬,能不花的钱绝对不花,该花的钱也要想办法让他不该花。

落座以后,朱厚照也不多言,让人直接取来了景泰年间国库关于盐税的收入报表以及弘治时期的盐税收入统计,甚至还让人翻出来了宋朝年间的盐税人口收入统计。

大明自己的盐税收入还好,这宋朝的可就把这群户部的官员难倒了,最后还是由一位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将这些资料给送了过来。

李东阳听到朱厚照难得的查访户部,起初以为只是小打小闹,加上内阁工作繁重的缘故,并没有前去户部协助的想法,可是听说陛下让人取出了这么多的资料,居然连宋朝的也要,所有矛头都还是指向了盐税,李东阳再也坐不住了,和两位好友告罪一声就直奔户部。

大明的盐税制度有些特殊,太祖定鼎之后,为了防卫北方的后元,也就是后来的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以守护大明的土地。

但由于九边重镇距离大明的的统治中心过于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要是由朝廷自己运输粮食和补给,效率低下不说,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毕竟运过去的时候是满满当当,回来的时候却是空车,根本就不划算。

为了减少这种负担,太祖便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只要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和补给物资,那么山西商人就可以获得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也就是给了这群人一个临时的“盐引”。这个制度被称为“开中法”。

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朝廷补给九边的负担,但是却损失了相当大份额的盐税。而山西的商人不仅获得了河东盐池的盐引,也迅速的垄断了两淮的盐引。长期以来,朝廷虽然节约了每年九边的500万石的后勤供给,却也损失了大规模的盐税,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严重的危害到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后来到了朱厚照的老爹,也就是弘治皇帝的时候,朝廷上下都开始意识到了“开中法”对国家的弊端,终于痛下决心,经过几番周折,改“开中法”为后来的“折色法”,即商人不再需要帮助官府向九边输送粮食,仅需一引盐直接向朝廷纳银三、四钱即可,简单来说也就是你可以直接用银子换盐引了。

明朝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年之内就为国库增加了百万两白银的收入。但是,叶淇对盐政的改革,彻底的改变了明朝初年开中法“盐政边政相结合”的国家军事战略方针,取而代之的是以食盐专卖为获取财政收入的直接手段。

虽然缓解了国库收入紧缺,国家财政赤字的窘境,但是这种短视的做法只看到了眼前的财政利益,却没有看到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影响。原先得益于开中法的边商,为获得更高的利润,会选择直接建设边镇商屯,促进了边区军需供应充足,但折色法的出台,直接将边镇经济发展的基础抽离,边商逐步撤出,商屯荒废,边镇军需再度紧张,军费支出大幅提升,明朝陷入了更加可怕的财政危机。

可惜后来的历代皇帝都没有看到这“折色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只有看到那逐渐流入国库的白银。

而对大臣们来说,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从中渔利,中饱私囊,对国库来说也能增加收入,虽然有些“饮鸩止渴”,但终究没有魄力动大家的这块大蛋糕,终于造成了崇祯后期国家养不起关宁铁骑之类的雇佣兵而导致亡国灭种的惨剧。

朱厚照看的头都大了,第一次想改革一下朝廷的公文处理方式甚至想教一下户部的官员什么叫做经历报表,什么叫做会计核算。

但是想到事关大明的国运和自己的未来幸福,终于硬着头皮强行看完了这些统计数据,并且边看边自己做了一个精简版的统计结论。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朱厚照有些痛心疾首,感觉自己错过了一个亿,不对,应该是数十亿不止。

和宋朝的盐税收入对比可以发现,不论是南宋还是北宋,人家百分之八十的国库收入都是来自于盐税。

而据统计,就拿北宋来说,北宋的人口大概在六千万左右,盐产量不会超过六亿斤,其中最重要的盐产地是两淮流域,盐城、泰州一代的盐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而绍兴二十七年仅淮南产盐就达到380万石,淮盐一年的产量就有100万引多,按这样估计,当时全国的盐产量大致在200万引300万引之间,而宋朝将盐引卖给盐商,一引盐卖六贯钱,一年就可以获得盐税一千二百万贯。

有时朝廷会滥发盐引,还会多得盐税,但这样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会被盐商通过提高盐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丝毫就影响不到朝廷的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而再看明朝,弘治九年的时候,人口大概也在六千万左右,刚好可以与宋朝当时形成一个对比。

据统计,当时的盐产量有六亿斤,而弘治朝施行的“折色法”规定,每引盐要向朝廷交纳银六两六钱四分,共计国库应该收入白银一千三百二十八万两!

而当时的盐税收入情况如何呢?仅仅只有多了二百多万两银子,剩下的钱去哪了?凭空飞了不成?当然是被狗吃了。

就算是当时的计算能力再差,吏治再腐败,整个朝廷上下难道就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吗?当然是有的,可是这块蛋糕本就是他们自己吃的,反正帮皇帝把国库收入增多了,皇帝高兴了,那自己自然也要高兴高兴咯,怎么高兴呢?当然是啃食大明的收入,吸取百姓的骨髓了!

得出结论以后,朱厚照瘫坐在椅子上,出神的想着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把众人都吓了一跳,刘瑾也是紧张的不行,毕竟这么多年下来这可是朱厚照第一次如此勤政,居然连续工作和统计了四个多小时!

朱厚照一方面对于这白白流失的白银心疼不已,说句难听的,这可都是自己家的钱啊!另一方面又对朝廷上下侵吞国家利益的这群蛀虫恨之入骨,巴不得效仿太祖来个“空印案”,最后就是一种无力感,甚至是一种畏惧感。

自己贵为天子,手握生杀大权,人们对自己歌功颂德,见了自己都要五体投地,还告诉自己“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可是当自己真要与天下的士绅,与群臣做对,与天下盐商为敌,战在他们对里面的时候,朱厚照才发现原来这皇帝的旗号并不是万能的,历史上的自己不就是想动一动兵权就“落水而亡”了吗?

要是自己敢动盐税,敢分他们的大蛋糕,朱厚照不敢想,反倒是想到独自居住在慈宁宫里的母亲和自己的发妻刘良女,一股无力感从心头生发。

自己的父亲又岂是瞎子呢?又岂是蠢货呢?不然又怎么弄出来一个“弘治中兴”呢?那为什么自己的父亲在位这么久,就是不敢碰这块大蛋糕,历史上的明朝十六帝,也无人敢动这块各家的自留地呢?

朱厚照有些沮丧,让刘瑾把这些账本和自己统计的数据全部带回豹房,不让任何人接触。毕竟事关如此,谁能保证三位内阁大学士还会一如既往的忠心呢?谁又能保证素来清正廉洁的吏部尚书王师傅还能一如既往的大公无私呢?就是那群自己的股东合伙人,与国同休的勋贵们,又是否能继续统一战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