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虽然有十五万大军进攻范阳,但范阳也有十万大军防守,兵力相差不是太大。如果分兵围攻四门,那样很容易被公孙瓒各个击破,因此,袁绍只是将兵力集中在东门和南门,昼夜攻打。
也因为如此,范阳并没有被完全围困,关靖从王嵩处购买的物资,在公孙瓒守军的策应下,得以顺利入城。
公孙瓒拿到王嵩的物资之后,立即吩咐大将单经组织两万钢甲军用于守城。其它的燃烧瓶和连弩,则暂时先有储起来,待特殊时期才用。
然后,以长子公孙续为帅,带五万人从北门离开范阳,去广阳郡会合邹丹和公孙范的三万多人马,负责与韩猛的胡汉联军做战,收复渔阳郡和右北平郡。
探知公孙瓒分兵五万去救渔阳,而范阳城内只有五万大军时,袁绍心中大喜:之前自己十五万人不敢围公孙瓒十万人,现在公孙瓒只有五万人,自然是可以围困了。只要围着范阳城,把公孙瓒整死在范阳城里,便可毕其功于一役,轻松拿下整个幽州。
于是,袁绍立即下令将范阳城几座城门全都围着,并下令从冀州再调五万大军,意图以二十万大军围困攻打范阳,毕其功于一役。
…待大家都围好了,开始发点球,袁绍使劲一脚踢过去,哎哟喂,踢在铁板上了…!守门员公孙瓒嘎嘎嘎嘎差点笑断了气…。
接下来的进攻,让袁绍又大吃了一惊,范阳城头出现了一队全身鱼鳞钢甲的守军。这些身披鱼鳞钢甲的守军,对弓箭几乎完全免疫,对刀劈剑砍也有非常好的防护作用。
两万鱼鳞钢甲守军的出现,给袁绍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仅一次攻城就让袁绍死伤三千多人而守军的伤亡不到两百人!
“主公,只有王嵩的一部分精锐军队,才拥有这种钢甲,很显然公孙瓒得到了王嵩的援助。”许攸对袁绍道。
袁绍气得哇哇大叫:“又是王高山在跟我作对!这个背信弃义的卑鄙小人!我总有一天要他好看!”
然道王嵩现在不好看吗?辛毗心里腹诽了一句,开口说道:“主公,我们与王嵩之间,虽有五年停战公约,却不能禁止他与公孙瓒之间的商业活动和物资援助,这是…这当初签约时,王嵩给我们留的一个坑…。”
袁绍茫然地问道:“如之奈何?”
荀谌觉得这句话好熟悉,当初荀谌忽悠韩馥让冀州时,貌似韩馥也问了这么经典的一句——如之奈何。
轻咳了一下,荀谌开口说道:“王嵩的商业活动,我们是没有办法禁止的,这也是当初写到和约里面的内容之一。估计当初王嵩要求把这个事写进和约里,就是提前为今天这种事做的准备。
但是,如今我们四面合围范阳,王嵩的援助物资也就再也进不了范阳了。我们只要以优势兵力攻破了范阳,王嵩的一切图谋也就失去了意义。”
袁绍重重地点了点头,对荀谌的办法表示“严重支持”!
接下来,袁绍开始换着花样攻城,什么堆土法,穴攻法,蚁附法等等都试了个遍;什么井阑,投石车,冲车,破城锥等攻城器械也全都用了个遍。
然而,依旧是仆街…耗时一个多月,也没法攻破范阳。而且每次公孙瓒的防守出现险情时,总会出现燃烧瓶和连弩这两样东西。
这个时期公孙瓒的军队,长期与胡人做战,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凭借高大的城墙和良好的装备,一个多月下来,袁绍死伤四万多人,公孙瓒却只死伤不到五千人,而且公孙瓒又训练城内青壮一万多人,守军增加到了六万多人。
范阳城,还真的被公孙瓒守得“固若金汤”!
公孙瓒仅用五万兵力,就将袁绍近二十万大军被堵在范阳!
然而,就在公孙瓒为自己的战绩颇为自得的时候,却传来了公孙瓒续在渔阳被韩猛和张郃打败的消息。
古时侯的所谓四面围城,其实也只是围着几座城门,并不能沿城墙全都围住。因此,并不能完全隔断公孙瓒与公孙续之间互通讯息。
从公孙续派人拼死送来的军报中,公孙瓒才得知事情的始末。
原来袁绍见公孙续领五万人离去,料知公孙续的目标必是占据了渔阳的韩猛,便暗中让张郃领兵三万去助韩猛。
当公孙续与韩猛在渔阳大战时,张郃突然从侧翼切入战场,将公孙续侧翼击溃。公孙续损兵折将,退守广阳郡。张郃与韩猛从南北两路进攻广阳郡,公孙续三战三败,退到易县,凭借坚城,才挡着了张郃和韩猛的进攻。
得知公孙续战败,公孙瓒又开始有些乱了方寸,不知说如何是好。
恰在此时,公孙瓒的代郡太守何当和上谷郡太守田忠,也整合十几万大军,来援公孙瓒。
公孙瓒大喜,立即派人传会,让何当和田忠改道去易县帮公孙续。
张郃韩猛见公孙续势大,退兵回渔阳。
此时,如果公孙续与田忠何当乘机进攻,大可以凭优势兵力打败张郃和韩猛,完全收复失地。
但乱了方寸的公孙瓒又开始瞎指挥了…。
公孙瓒道致信公孙续道:“范阳如果是孤城一座,则久守必失,为稳妥起见,应该再加强易县的防御,在易县构筑坚城,建成更坚固的防线,必要时,可退回易县防守。只要易县不失,便可保住上郡,代郡,广阳三郡。”
公孙续按公孙瓒要求,征召民夫数十万人,临易河挖十余重战壕,又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建将军府于其中,以铁为门,囤积粮谷三百万斛…
三个月后,易县防御体系基本建成。
于是,公孙瓒在公孙续的接应下,从范阳突围,进驻易县,将易县改名易京,做为公孙瓒在幽州的治所。
袁绍见公孙瓒退守易县,长松了口气道:“公孙瓒英雄不再,已无进取之心,与董卓当年自建媚坞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