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史慈口中,刘策才知晓了事情始末。
青州,乱了!
起先董蒙与青州诸城约定,将青州划去一半,虽然这等手段,有失体统,宛若置大汉朝堂于无物,只能隐在台面下,不能说出来,然则,收效却是较好的。
以往年岁,受了兵乱天灾,青州百姓出逃了近四层,董蒙约束了青州黄巾军,让青州不受兵祸,时而有强盗聚众,为害百姓,董蒙亦是担负起官府职责,派了军伍平除匪众,若不是碍着董蒙的身份,青州郡县的守官,都要为董蒙写下赞颂奏章了。
可是,到了今年早春,也不知黄巾军出了什么变故,几部黄巾军向着青州北地流窜,所过之处,打着借粮的名义,让沿途城池交出粮银,若有不从,便是围住了城池,使人不能出入。
青州本就贫瘠,百姓多有人心惶惶,如今春日,正要耕种,却被黄巾军滋扰,这把青州的汉官急的火烧眉头,北海相孔融在北海聚士民,举兵讲武,亲写书札,与各郡县通声气,为邻边郡县推崇,孔融听闻了黄巾军动乱,只身前往黄巾军处,要与黄巾军问个清楚。
原本分了黄巾军的头领张饶,逼迫侯国几日,没有讨了什么便宜,一看孔融来了,心念一动,暗道这孔融颇有声名,捉住了他,说不定能得了许多粮物,既然孔融亲自送上门,岂有不笑纳的道理。
于是乎,张饶带着人,一路浩浩荡荡的杀向北海,口中亦是振振有词。
好嘛,你孔融为侯国来说情,我就给你个面子,放过了侯国,那我们远道而来,没有空手而归的道理,听说孔融你在北海做的极好,许多百姓都称赞你,那么,北海就一定有存粮喽。
走,走,走,我们去北海吃大户去。
借着孔融为质,张饶便入了北海,自号北海将军,司责北海及周边的守卫,虽然仍以孔融为北海相,大抵将孔融当作傀儡对待。
孔融是儒学大家,这方引狼入室,让张饶入了北海,祸害了北海百姓,直若气的孔融卧床不起,便想着寻了援兵,将张饶驱逐出北海。
此时,田楷还在与袁谭作战,尚且自顾不暇,根本不能分身助孔融,后有幕僚与孔融说,如今天子驾崩,幽州刘和最为正统,且刘和以雷霆之势诛杀了公孙瓒,又有大儒卢植襄助刘和,这青州是大汉的青州,北海,也是大汉的北海,求刘和出兵,是最可靠的办法。
于是乎,孔融连连写了书信,让人快马送到了燕国刘和处,送与了刘和,刘和却说,青州是大将军袁绍在征讨,眼下幽州尚未安定,北海与幽州极远,怕是不能出兵北海。
那送信人,看到这等情形,心中焦急万分,想起孔融曾说起的太史慈正在上谷郡戍守,便又连夜去了上谷郡,见了太史慈,将北海事告知太史慈。
当初,太史慈退了官场,流落江湖中,家中母亲不能侍奉,便是孔融听闻太史慈天义,时常接济照顾太史慈母亲,去年太史慈接了母亲来幽州,便从母亲口中得知孔融恩情。
太史慈当即见了王烈,说出自己想去救援青州的意愿,王烈非但没有阻止,还让太史慈多带些兵马,免得不能相顾,而唯一的要求,便是让太史慈,来了燕国,在刘和处领了出军令,再前往北海。
对于幽州的状况,太史慈最为清楚,知晓绝不是如刘和口中所说的,不能抽掉兵力,只是刘和不想作为罢了,太史慈秉性清正,才会带了阎柔,在燕国城过而不入,只让阎柔通报,使刘和出了军令,便会去了青州。
听完太史慈说过这桩事,刘策心中不由得一阵冰凉。
既然北海来的人见过了刘和,才去了上谷郡,那么,方才刘和定是知道的,而对于刘策,刘和竟是只字未提。
太史慈为人坦荡,此番做出对刘和不满的举动,便在燕国城外盘桓,即使如此,为何燕国守军又会不提太史慈请求,反而将太史慈当作了攻城之敌!
刘和,你究竟想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