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走着,说道,“有些动物具有趋光性,看到光就扑上来,这是很不好的一种习惯,因为他们遇到的是我。”
水友们这才后知后觉发现罗德又在装逼,他们发擦汗的表情包过去。
“这里应该没有熊,没想到夜晚出来找动物倒是挺多的,以后如果我找不到东西吃我就夜晚出来狩猎,其他的我不敢说,蜈蚣肯定有很多。”这时罗德又看到一只蜈蚣在树上爬着,他的手一伸出去这只蜈蚣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拉出拉链放进水袋里面去,这是第三只蜈蚣了,这只比较小,只有食指那样大。
“大家不要担心混合在一起的蜈蚣会撕咬,同一种族之间蜈蚣是不会互相撕咬的。”
这次的情况却有点不一样,三只蜈蚣头咬尾,尾连头,谁也不放过谁,还以为是各自惹到它们了。
这一幕镜头当然没有错过,拍着罗德手里拿着的水袋,里面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
“德哥你好像不是很了解蜈蚣啊!”
“又被打脸了吧?”
“尴尬没?/偷笑。”
罗德确实有点尴尬,“它们可能不是同住一个村的,语言不通,所以才会撕咬在一起。”
说完罗德不说话了,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看向前方还是很黑,感觉四周要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可仔细一看却又是安静得很,什么也没有。
罗德知道是自己的大脑再起怪作用,心理产生幻觉了,人类在夜晚不论是感知还是触觉都会下降许多。
他还在走着,眼睛往哪里看,屏幕往哪里照,诺大的森林没有多一个人在实在是叫人有些发毛。
罗德想要说话,这时风吹过来有点冷,他的熊衣还在背包里放着没有穿在身上。
黑夜里一棵大树立在他的前面,像是有眼睛在看着罗德一般,罗德慢慢地从它身边经过,树上一阵抖动,树叶落了下来,抬头往上一看却是发现什么也没有,大树还是大树,哪里有什么眼睛。
罗德没被吓住,直播间的水友却是躲在床上瑟瑟发抖,要不是仗着人多他们早扔下手机睡觉了。
罗德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脑子里突然想到蜈蚣的功效,为了缓缓这诡异可怕的气氛,罗德说道,“其实大家也不用那么紧张。是我在荒野不是你们在荒野,你们怕什么呢?”
“怎么不怕啊?就好像看诡异片,你有见过电影里面的人怕么?吓到的还不是观影的人?”
“哈哈哈,这逻辑够强,估计德哥也无法反驳。”
“我怎么觉得有点小刺激?突然也想去那里玩玩了/挖鼻孔。”
“那么我就来说说蜈蚣的主要功效吧!”罗德开始了,但他的眼睛不断地看向四处寻找蜈蚣。
“蜈蚣排在五毒首位,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能排出毒汁。药性:咸、辛,温。有毒。归肝、脾、肺经。可以败毒抗癌,但一般是要支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蜈蚣的主要功效是熄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临床常用这个药来治疗小儿惊风,各种急慢惊风,抽搐痉挛、风湿顽痹以及各种顽固性的疼痛、疮疡肿毒,瘰疬破溃。
另外现在研究用蜈蚣这个药物治疗一些结核性的疾病,效果也比较好。因为蜈蚣是一种虫类药,所以用量的时候不要太多,一般常用量是3-5g。这个药孕妇禁用。
中医讲究一个取类比象的思维,蜈蚣这种动物长得是非常像这个人类的脊柱,所以对于一些脊椎的疼痛,关节的病变,脊椎的关节病变,效果是比较好的。”
“但是…”罗德转折,“蜈蚣虽然具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蜈蚣是有毒的,如果饮食不当的话,可能会导致中毒的情况发生,可能会引起痉挛的抽搐,如果需要个人使用的话是比较危险的,一般泡酒的比较多,但是一定要少量的使用,避免发生中毒的情况,最好不要吃蜈蚣。”
他又看到树上有一只蜈蚣,不对,是两只蜈蚣,它们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水友们以为罗德要麻烦了,两只蜈蚣看你怎么抓,罗德不紧不慢地打开水袋,左手捏住水袋里面的蜈蚣,它们咬住袋子不放,罗德用树叶刮下它们放进自己的水袋里。
他呼出一口气,“像我就不要紧,因为我已经是百毒不侵,你们就不行,需要多注意一点。”
水友们鄙视他。
“生吃效果差,且对身体有损害,对一般人而言,蜈蚣不能生吃的,毒性太大,但对于特殊的人来说,也许就是能治病的药了,我曾也听说过有人生吃蜈蚣治病的,但那个人是常年住在深山老林中,与这些昆虫为伴的,而且,那人是边吃蜈蚣,边喝白酒的,所以,相对而言,身体情况比我们复杂,而且也已经习惯了蜈蚣的毒性,才不至于吃出病,但一般人不能轻易尝试。有报道,有人生吃蜈蚣,还是活的竟把自己多年的风湿病治好了,但专家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要慎重,生蜈蚣的毒性有待研究。”
这会功夫,罗德又抓到几只蜈蚣,心里更加的开心,他虽然嘴上是这样说不能吃,可是心里却想着要把它们与竹笋一起煮吃或是烤吃。
“当然,如果你真的想吃的话,最好拿来油炸,可以试着吃一下,要是过敏了最好停止试吃,赶紧去医院就诊。”
一听到又是过敏又是就诊,水友们已经把蜈蚣打上“不能吃”榜单,要是过敏了还不得跑去医院?那多麻烦,他们可不能为了吃蜈蚣过敏。
“以后看到蜈蚣直接打死扫进垃圾桶。”
“那我才不要吃蜈蚣呢!”
“德哥你不怕么?为什么老是跟我们说不要迟蜈蚣啊?难道…你说的是假的?”
“啊?假的?德哥你骗我们?可恶。”
罗德忽然停下看着屏幕,严肃认真说道,“绝不是骗你们,希望你们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