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驰道所及之地,皆为汉土(1 / 1)

“道砟的石头都是从浊水溪上游,采后筛选后方可铺设。都是精挑细选过的粗砂和碎石。马匹也可以踩在上面奔跑。”赵桓笑着跺了跺脚,说道:“也就是说这驰道,在冬日里,也能够来回运货。”

“马匹在冬日里不能随意的奔驰,是因为地面会冻住,这也是为何有进攻窗口期的原因。”

“但是,有了驰道,冬日的货运,也不会再受到天气的影响!冬日战备,春季进攻!”

“驰道所及之地,皆为汉土!”

李纲沉默的品了品这句话,笑道:“正是如此。”

赵桓踩着道砟走了很远,赵英跑过来,俯首说道:“官家,一切都准备就绪,可以出发了。”

赵桓踢了一脚石头说道:“李太宰问朕为何生气,朕其实就是担心大宋的朝堂缺钱的时候,扑买盐铁、驰道罢了。”

“赵都知,把刚才让你记下的那句话,再加上一句…”

赵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亲自经历过一段时间疯狂私有化的经历,而这段经历让他对这等事莫名的讨厌。

富商也好,官宦也罢,在国政混乱的时候,都会变得疯狂起来,化身为国家的蛀虫,疯狂的扑在这些东西上吸血。

利用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手段,鲸吞国产。

他也是这个过程的受害者之一。

家里的自来水厂一直在亏钱,后来私有化之后,水价从五毛翻到了三块七,瞬间盈利。

上学的那条铁路,原来票价一百三十块,私有化之后,C字头和G字头一个价。自此以后,他宁愿绕道也不愿意去乘坐。

这些都是过去的生活经验,在大宋做不得数。

但是在大宋,什么时候炸出个保路运动来,那对大宋的冲击力,可不是闹着玩。

“国之公器,不谈盈亏。”

赵桓说完走上了自己的大驾玉轳,车驾缓慢而平稳的发动。

赵英赶紧把这句记下来,一溜烟的跑向了车驾去。

最前面开路的事运兵的轨道马车,车厢里,坐着数名士兵。

大驾玉轳经过改装以后,平稳上更进一步,而且行驶在铁木轨道上,更加平稳至极。

景色在车窗中飞快的倒退着,赵桓显然注意到了,李纲没有介绍的地方,那就是大驾玉轳的车窗变成了玻璃窗。

数百辆车辆飞快的在驰道上奔驰着,马蹄声隆隆而去,赵桓也看到了,道路两边的百姓在驻足观望。

河北路上的坑终于填的差不多了,均田正在稳步的落实当中,

这些耕田终于恢复了他们本来的作用,产粮去养活更多的大宋百姓,而不是变成沼泽洼地,阻拦铁蹄南下。

也阻拦不了。

“大宋正在变好啊。”赵桓看着田间耕作的百姓,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大驾玉轳变了样子,内饰上到没有多少变化,赵桓又想起三年前自己跟着种师道,放下身后一切,前往河东路的场景。

那时候的青山绿水,却遍地都是狼烟,没有炊烟。

颠簸的车驾,耗尽了种师道最后一点生命力,打完大同府后他长病不起,在岳飞收复燕京的时候,他也在在大同府的行在宫中,合上了自己的双眼。

“种少保啊,现在这破车,终于不那么颠簸了。”赵桓拍了拍腿,拿出了札子。

要是当初大宋有这等驰道…

这些札子都是些汇总的札子。

大宋从汴京调往燕京的粮草,还有租赁陈家大船,将江南的交纳的税粮,押解到燕山东麓,以及河东路和永定军路,对云中的粮草押运的汇总,以及各地军器院改良陶炉,冶炼步人甲送到前线的种种札子。

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

赵桓从来不喜欢战争,但是又不得不打。

“现在大宋披甲率已经覆盖了五成了吗?很好,有熙宁二年的水平了。”赵桓放下了手中的一本札子,笑着说道。

熙宁二年,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距离靖康三年,正好五十九年。

大宋的披甲率正式恢复到了熙宁二年的水平。

赵佶在位这二十六年,大宋的披甲率年年刷新最低,以至于赵桓继位的时候,就只有五营百甲的水平。

五营是两千五百人,共计大全装甲胄一百副。

熙宁二年,大宋禁军五营两千五百人,共计大全装甲胄一千二百五十副。

不到五十九年的时间,大宋就把军队的甲胄都败光了。

大观年间,钱引大规模刊印,就需要更多的钱去支撑,大宋的薄铁钱,吃掉了甲胄用的铁。

吃完新甲的铁还不够,赵佶又把目光看向了库存的甲胄,一时间把甲胄打成铁钱,蔚然成风。

大宋商贸发达,大宋的朝堂却没有足够的武力,去征服更多的铁山,银山,金山。

一条腿发育不良,宋徽宗直接把这条腿给打折,然后给扔了。

赵桓拿起另外一道札子,才发现,赵佶还把另外一条腿给打了个半折。

赵佶为了去高丽耀武扬威,建了两艘神舟,六千料(三百六十吨)的康济号,七千料(四百二十吨)的通济号。

这两艘超级大船建造出来后,不可避免的带动了大宋船舶的飞速发展。过去三千料的商船,变成了中型船舶,大型船舶的技术有了现成的例子之后,江南各家开始建造五千料以上的大船。

赵佶发现这进一步促进了海贸的发展,造成大宋钱币大量流失。

整个东南亚都流行起宋钱之后,赵佶居然选择把船砸了,进了火炉…

这个脑回路赵桓至今没有想明白,他脑子里都是豆腐花吗?

后世苦苦追寻的货币国际化,结算权,在赵佶眼里,是害政,因为他没有钱去支撑这种国际化的市场。

又打不下金山银山来,还奈何不了大宋日益兴盛的海贸,弄的海禁也是不伦不类,没人执行,市舶司的税收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糊涂账,糊涂算。

所以他只能把两艘神舟给砸了,泄愤。

以至于现在赵桓运粮,都得去陈家租赁船舶!

赵桓忙活这几年,其实也没干多少事,一直在中兴的路上走着,刚刚跨过了熙宁年间的披甲率。

现在要造更大的船!

是大宋朝堂现在迫切的需要,木兰舟已经建好了,第二艘五千料以上大船,也在兴建中,而且这次是两艘!

津口市舶司的船坞里,开春准备动工,报给赵桓让赵桓御批。

赵桓咬着牙,朱批了这个札子。

大宋的内帑,国帑被赵桓打仗、修路给打空了。

虽然有回血的工赈院和军器院的工坊,汴京的汴京仓也在不断回血,但是这不够赵桓这么折腾大宋。

预留了一千万贯准备用作对金战事,木兰舟建完就是最后一点钱。

其他的国帑都有了预算,不能擅动。

赵桓从开局砍了吴敏李擢后,一直过得有钱为所欲为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填完了赵光义的坑,还得填赵佶挖的坑!

一艘三十万贯的木兰舟,赵桓都要咬牙朱批,津口市舶司的第二道札子,赵桓都不知道怎么批复。

这是市舶司送上来的一张图纸,曰:万料大船。

赵桓最终还是批了这道札子,看能不能从别的地方挤一点?还是开源,发行国债?

不过赵桓看着窗外正在恢复生产的河北路,仔细琢磨了很久,决定暂缓国债之事。

国债是以国家信誉背书的债务。而现在大宋的朝堂的信誉虽然恢复了几分,但依旧薄弱。

万一大宋钱庄发行了国债,百姓不买账,各地官员为了完成指标,难免会选择派单,弄的国家信誉进一步的崩溃。

得不偿失。

所以国债暂时还不合适,还不如等到打完金国之后,文治武功赫赫威名再说这件事。

除了国债之外,赵桓现在还有一条路弄钱。

那就是打下辽阳,占了本溪…

本溪,赵桓钦定的四大行在之一,当初他把那里定为行在,就是看在铁矿的面子上!

那可是有全国范围内,最优质的,开采条件最好的露天铁矿,关键是品质好。

低硫低磷的铁矿石哪里找,占了本溪,什么都有了。

所以想弄钱还是走出去,开源才是王道。

比如赵桓就盯上了,坐在金矿上的驴所拥有的的波托西银都银矿。曾经在十九世纪百年时间里,出产了地球上约一半的白银。

就是赵桓让李邦彦出海的寻找的一个地点。

眼下没钱,挤一挤总要弄出点钱来,把这个万料大船给造出来。

赵桓想了很久,才给这艘船定名为定远号。起这个名字,没别的意思,他要在宋朝搞倭国的白银矿了。

波托西银都银矿占了地球一半,那另外一半中的一半,就产自于倭国。

赵桓准备正式开启对倭国的白银攻略,他赵桓看上的东西,谁都拦不住!

赵桓仔细琢磨了下,哪里都不能削减开支,无法兴建战舰,武力征伐暂时力有未逮,那就只能下圣旨要了。

平盛清好久都没来大宋朝见了,崇德天皇和飞羽天皇的宫斗戏他没兴趣,大宋需要大量的白银,是现在最迫切的需要。

赵桓写给崇德天皇,让其按藩属国制度,将去年一整年的倭国公文和应该缴付的税赋赶紧麻溜的拉到大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