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庄稼与田租(1 / 1)

山腰下半段新修了梯田,上面已经种上了水稻。

梯田兴修民间早有尝试,不过如此大规模的梯田,郭嘉还是第一次看到。

梯田两端散落着许多民居,三五户一处,农户边上还有几块旱地,种着韭菜、薤、菘、葱等等。

山势再高一些,显然取水也遇到了问题。郭嘉游走过许多地方,见到百姓通常在高处种植果树,桑麻之类。

不过眼前却不同,这地里行间,有的作物排列整齐,模样却如牛筋草一般,只是看上去挺直了一些。

而有的则是如同藤蔓,正午过后,蔫了吧唧倒在一旁。

还有的土地上覆盖了大量的粪肥,地表只光秃秃的一片,显然种子藏在了下头。只是郭嘉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作物,需要这么施肥?

既然左慈这么问,郭嘉也不急着走了,走到田间一老农身旁准备询问一番。

“阿伯,这种的是啥呀?”地里已经足够的干净,不过老伯还是蹲在那里,手拿指掐,将刚冒头的小草,给消灭殆尽,枯槁的手指早已被草渍染成了黑色。

“嘘!”老伯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这是陛下爷从天上偷来的仙苗,你们可不能声张。”

郭嘉凑近了一点,问道:“不是称大帅吗?”

“大帅那是外人称的,俺可是跟陛下一起上山的,在俺心中,陛下永远是陛下。”

“老伯,你是这个!”郭嘉凑到对方面前竖了个大拇指,然后小声问道:“看老伯这般面善,你小声点告诉我,这种的是什么!”

老伯回头望了眼路边几个护送人员,凑到郭嘉耳边说道:“俺可不是那种听了年轻人几句花言巧语就什么都往外说的人,俺只是看你是陛下的贵客,才告诉你的。听说陛下管这个叫红薯,还有那边那个种的是玉米。”

红薯!

玉米!

郭嘉确信没听说过。

“老伯怎么知道我是陛下的贵客?”

“这么和你说吧,这里每天都有人经过,不过一般人,陛下就派两个人护送,而后生你呢,陛下派了整整四个!”

郭嘉回头看了一眼,那客栈派出的护送人员衣服也没什么特殊的,于是他指了指自己的左边问道:“老伯是通过这个来分辨的?”

老伯点了点头,说道:“这陛下身边的人有两种,一种左臂缝着一块白布,俺们管他叫‘白面书生’,如果你刚来这,有什么问题不懂,遇到白面书生,都可以上前问询。还有一种呢,左臂缝着一块黑布,我们管他叫‘黑面将军’,这个呢,除非你是遇到危险,又或者觉得某个人可疑,否则不要找他们。”

对于如何让底层的百姓认识管他们的官,这是个大问题。

古有皇权不下乡,地方小吏多选用本地人,也有这方面考虑。

郭嘉一路走来,见到山中的百姓服饰也有些差异,显然这袖章是山中这位大帅想出的最简易的法子。

想到这位大帅这么节俭,看来这次来,想弄个绶带和大印挂在腰间,是不可能了!郭嘉暗自叹息。

“老伯,这地里都没什么杂草了,你还在这忙活,陛下对这收成要求很高吧?”

“这是自然的,陛下会按时派人巡视田间,如果谁不好好种田,那就会减少他的田数;反过来,谁的地种得好,就可以多分地,分好地。你别看老朽一把年纪,可等到庄稼成熟的时候,绝对是这一片最好的!”

汉代对农耕十分看重,九卿之中就有大司农(治粟内史)一职。相对应的还有司农,底层也有农官依照二十四节气指导百姓种地,若有百姓疏忽懈怠,就会受到严惩。

三国曹魏时期,也同样设置了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等官职。

见老伯一副自得的模样,郭嘉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不知道到时候要上交给陛下多少呢?”

“陛下说了,上等地五五分账,次一等收四成五,最次的收四成。”

郭嘉眉头一皱,这可不轻啊!

“俺知道,你肯定又在心底诋毁我们陛下了!”老伯开口道。

郭嘉:?

“后生,你知道一亩地能种多少粮食吗?”

“如果种粟的话,一亩地大概能有三石左右,如果是老伯这样的庄稼好手,配上肥土丰年,四石也是可能的。”

“你这后生还有点见识,不是只会读书的那种。陛下说了,一石粟差不多是120斤,而这红薯,如果亩产没有八百斤,陛下分文不取。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俺说这是仙苗了吧?”

郭嘉一听,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如果红薯亩产有八百斤,那就是纳完一半的田税,也比没纳税的粟米要多得多。

说句仙苗一点也不过分。

“那,那个玉米呢?”

“传话的白面书生说,玉米会少一点,但也比粟米高。后生你是没见过,这玉米的种子真的就和黄玉一样,比粟米大了不少呢!”

郭嘉听完这话,已经迫不及待想去见见山中这位大帅了。

只是他刚起身,就听到老农说道:“其实就算是和粟米一样,陛下收五成我们也是愿意的。”

“老伯公忠体国之心,实在是让人敬佩啊!”

“嘿嘿,别以为俺听不出你是在笑俺傻,俺可不傻。谁不想少交点田租,可是以往俺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没剩下什么,还背上了一身债务,到了这里之后,陛下可说了,庄稼成熟以前,不收大伙一粒粮食,还派人分发种子,寻常的县官太守一个个恨不得把头仰到天上去,只有陛下低头看我们,知道我们生活不易呢!”

“如今天下纷乱,贪官酷吏确实多了些,可是想我大汉兴盛之时,税赋可比前朝少多了。”

西汉之初,吸取秦亡的教训,田租一直在十五税一到十税一之间,及至景帝元年,三十税一成为了汉家定制。东汉自建武六年之后,也采取三十税一,一直到了汉末。

“这只是对你们这些大家族的子弟来说的,太平光景,我们普通百姓,其实日子一样难过呢!”

“老伯为何这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