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民以食为天,万务民为首(第1/2页)
王崇古的手段高明,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他知道皇帝的意图,趁着大婚之前再遴选一下朝中那些毫无恭顺之心的人,无论是杖毙还是罢免,王崇古都不会引火上身;第二个高明之处就是王崇古找了科道言官的头子海瑞说明情况,还让海瑞去劝阻,进一步的筛选提纯;第三个高明之处则在于,就是言官们知道了王崇古在中间联袂,他也不会被反噬。
因为言官无法拿这件事弹劾王崇古,如果王崇古因此获罪,那就是因言获罪,朝中最喜欢泄泄沓沓的就是言官,王崇古因言获罪,言官们日后也要遭殃,事实就是王崇古联袂了言官伏阙,却没有前往,他没犯下除了说话之外的任何罪行。
而张居正为言官求情的理由很充分,即便是张居正不在朝中,他依旧保护了这些朝臣。
陛下圣德宽弘,天覆地载,即位以来,敬大臣,礼群臣,矜不能,赦小过。至于言官论事,往往曲赐含容,未尝轻加罪责,臣一闻伏阙之变,忧虑至深,臣惓惓之愚,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职司纠正,必平日养其刚正之风,宽其触冒之诛,而后遇事敢言,无所畏避,四方利弊得以上闻。
我国朝日久,臣工事主之心渐怠,唯有此刃,乃太祖高皇帝登极之初所设,祖宗神武成法初设亦尝今日之弊。
张居正这番话说的其实很隐晦,但也很明白,让小皇帝好好考虑清楚,当初朱元璋为什么给了官位较低的言官这么大的权力,一来自然是为了朝廷耳目,四方纠正,正人之不正,但是未尝不是没有考虑到今日臣子事君王之心,逐渐懈怠后,成为皇帝手中对付臣子的一把刀。
言官有的时候就是一把诛心的刀,诛心就是虽然你没有犯错,但是你意欲为,那就可以诛不臣之心了。
言官就是实现皇权伸张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知道如何利用这股力量,就理解了为人君的手段。
既要有大道之行,也要有践履之实的实际统治手段,言官也可以利用他们的风力舆论,来处置一些不太好处置的人。
比如王崇古。
“海总宪,先生说:臣工事主之心渐怠,今日果有此弊?”朱翊钧拿着手中的奏疏看着海瑞,明知故问。
海瑞表面上看是天底下头号懈怠臣子,他骂了自己的君王嘉靖皇帝,可实际上,海瑞知道嘉靖皇帝早些年如何的英明,才对晚年的嘉靖皇帝那般痛心疾首,海瑞在责难陈善,是直臣,是真正的事主诚恳之人。
朱翊钧故意这么问,其实是想听一听海瑞对这个现状的看法,而不仅仅是在问这种现象是不是真的存在。
存在不存在,大家都很清楚,国势逐渐衰弱,凝聚力在逐渐下降,皇帝的威严被一再践踏,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海瑞是第一个在文华殿内,将嘉靖皇帝八个儿子到嘉靖晚年,就只剩下一个的惨状讲出来的人,这是一层窗户纸,海瑞把它捅破了,而且还是将惨烈的现实摆在了小皇帝的面前,否定徐阶的倒严、从龙之功的同时,也在大声的对小皇帝提醒,定要留意臣子的不臣之心。
当时海瑞想提醒陛下有不臣之心的人就是张居正。
路遥见马力,日久见人心,海瑞回来之后,发现这大明首辅张居正和历代权臣,完全不是一个画风,张居正求得不是权,是大明再兴。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是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
嘉靖皇帝死了,海瑞却开始回护起来嘉靖皇帝的名声,甚至将嘉靖皇帝晚年懈怠的部分责任,扣在了大臣的头上。
“陛下,司马昭弑君。”海瑞沉默了片刻,说起了一件旧事。
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后,司马就是取天下,也是恶名不断,甚至到了唐太宗之后,因为唐太宗的圣旨,官修《晋书》的时候,司马昭弑君这段甚至连帝号都没了,成了魏相国司马昭弑其君髦,司马昭弑君可谓恶臭至极。
魏国取得帝位,好歹还走了禅让的流程,司马昭这个明火执仗,实在是一点脸面也不要了,大街上一刀捅死了皇帝,刀从皇帝的身后伸出,血溅三尺之外。
文官不喜欢司马昭这种酷烈的手段,武将们也不喜欢,毕竟司马懿那么大岁数还圈养死士,那之后但凡是有点年纪的武将,都对司马懿恨的牙痒痒,比如唐太宗征伐高句丽时,李靖生病不能前往,唐太宗就说,当年司马懿也这么说,李靖直接跳起来,跟着唐太宗一起出征了。
海瑞说司马昭弑君,其实也是在说臣子在国势强横的时候,尚有如此大逆不道之举,更遑论现在了,海瑞不仅正面回答了皇帝的问题,还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了弑君的地步。
“陛下,张四维万历元年刺王杀驾,万历三年大火焚宫,此大逆之臣,理当凌迟,陛下宽仁,送至解刳院疗养,宫中避雷奇景,臣亦亲眼目睹,陛下,臣以为臣子事君已经不是不恭顺而是不臣了。”海瑞又详细的解释了自己的话里的意思,说话明明白白,一直是海瑞的风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种风格在官场上,是不讨喜的。
“解刳院是解刳,不是疗养。”朱翊钧轻轻咳嗽了一声,解刳院那地方还不如千刀万剐凌迟了痛快,毕竟是可持续的千刀万剐,海瑞对解刳院的了解还是不太多,那个地方,大家基本上都很默契的不多谈论。
海瑞还是那个海瑞,说话直来直去,哪怕是知道被王崇古利用,那也是自己情愿,而王崇古显然知道海瑞的性子,才放心的把性命攸关的事儿,交给了海瑞。
“海总宪以为先生离朝之后,朕所行所言,可有不妥之处?”朱翊钧的询问,也是直接了当,他问海瑞如何评价皇帝的新政,张居正离朝后,现在是皇帝在主持新政了,朱翊钧想听点实话,只能询问海瑞。
“张弛有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海瑞面色复杂的说道:“张弛有度,则是陛下未曾天下清丈,这是践履之实,人不能活在不切实际的想象当中,否则就会看不清脚下的危机,这种不切实际的人当国,是国朝大害,君子为恶,则天下大恶。”
“有过之而无不及,臣斗胆,陛下的新政,远比宜城伯要激烈的多,臣恐酿大患。”
“朕能怎么办,先生一走了之,跑到西山躲清闲,朕还只是个孩子,只能这么着了,朕也没办法啊。”朱翊钧终于听到了一句实话,海瑞还是那个海瑞,他觉得皇帝的新政太激进了,手腕要比张居正狠辣的多,张居正是不愿意死人的,可是陛下似乎深受谭纶的影响,喜欢动不动就诉诸于武力。
朱翊钧为自己辩解了一句,他没办法,只能这么做。
海瑞也是满脸无奈的说道:“的确如此,要么比宜城伯更加激进,要么就只能直接否定新政,既然不能否定新政,那就只能更激进了,所以臣才没有上奏责难陈善。”
张居正离朝,皇帝有两个选择,退回到张居正当国之前,或者向前一步,退一步皇帝海阔天空,大明急转而下,皇帝不肯退,做出了选择,那就只能更加激进了,海瑞知道这种道路选择的无奈,所以才没有上奏教训皇帝,这里不对,那里不对。
隆庆年间,海瑞就经常批评隆庆皇帝太过于奢靡,可万历年间,海瑞一次批评的奏疏都没上过。
陛下这个年纪,成熟的有些过头了。
朱翊钧结束了和海瑞的奏对,拿出了张居正的奏疏,继续看了下去,张居正请皇帝宽宥言官。
第二个原因就是言官因为王崇古的阴谋伏阙,而皇帝就坡下驴责罚了言官,一来言官会转相告诫,以言为大忌讳,虽有忠言谠论,四方利病,谁肯为朝廷言者?二来,则会助长王崇古的权势,王崇古恐怕会威震主上,要知道当初张居正对付王崇古的第一拳,就是僭越之罪。
王崇古权势滔天,恐怕会和严嵩、严世藩一样的欺天,严世藩甚至跑到裕王府上索贿,那可是嘉靖皇帝唯一一个儿子了。
用人当然要用人不疑,可是却不能毫无节制手段,这不是在用人,而是在杀人。
比如张居正当国时候,葛守礼整天扛着遵主上威福之权的大旗,但凡是张居正有威震主上的倾向,葛守礼就会弹劾,必须要有节制,才能用人,这对君王极其重要,对于臣子而言,也很重要。
权盛者摧,功高者隳,皇帝给了太多的圣眷,臣子就会被权势蒙蔽双眼,最终让君臣都没有好的结果。
张居正看似是请皇帝宽宥言官,未尝不是在小心的提点刚刚亲政的皇帝,到底该怎么做一个君王。
“先生啊,还是在意朕的,京师但凡是有点风吹草动,先生还是肯说话的。”朱翊钧将已经朱批的奏疏递给了冯保,让冯保遣人送往西山宜城伯府,顺便带过去一点恩赏,西山不够热闹,张居正也在丁忧,不宜太过热闹,干脆就带了点吃的东西过去。
至于王崇古?
朱翊钧从来没有像信任张居正和戚继光那么的信任过王崇古,也从未放下过对王崇古的忌惮,只是王崇古好用就用,不好用则罢黜,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就杀。
朱翊钧拿着户部尚书张学颜的奏疏,这个擅长勾稽的户部尚书确实当得起王国光、张居正的推荐,接手户部后,处置的井井有条,当然这和当下国帑有钱了有着极大的关系,国帑没钱,张学颜就是再能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张学颜奏疏谈到了地方为何支持清丈。
朝廷穷,地方其实也很穷,甚至比朝廷更穷,而过去应该付钱的地方,都是先欠着,让他们先干着,劝农桑要钱,修桥铺路要钱,整饬辖地匪患,最低廉的成本就是交给各地拿赏金的巡检司弓兵,这可是个大头的支出,地方衙门也是穷的当裤子,连官吏们的俸禄,也是拆西墙补东墙,过一天是一天。
这些支出就只能让做事的人先干着,先干着没问题,但是你这个钱,什么时候才能兑付?官府说话跟放屁一样,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官衙扑买、巡检司赏钱、修桥补路的钱粮、提学司兴文的报酬,从何而来?
地方之前用的法子是印钱,就是铸各种不能当钱用的铁钱、飞钱来填窟窿,官府的信誉早就丧失殆尽了。私铸的未尝只有势要豪右之家,也有地方的衙门,无法周转。
朝廷财用已经收支平衡之余,还有大量的结余,而地方也能做到收支平衡,这朝廷的信誉就开始恢复了,各地也不闹着取缔巡检司,甚至还央求朝廷再设巡检司,毕竟整饬辖地匪患也在考成法之上,可以借匪患的脑袋一用,平步青云。
而地方官衙也不用再看地方的势要豪右的脸色做事,适当的时候,这势要豪右的缙绅,和那匪患可以画上等号,今天伱是势要豪右,明天你就是阴结匪寇的恶绅。
第二百八十六章民以食为天,万务民为首(第2/2页)
地方官衙的信用在恢复,朝廷的信用也在逐渐恢复,这对国朝的好处,远远大于那些金银阿堵之物。
比如最近浙江海盐修塘工竣计筑海塘十八里,共用银十二万两,这笔钱修塘工甚至做好了一分钱拿不到,全当给朝廷分忧解难了,当修塘工拿到了竣工的尾款之后,奔走相告,甚至还专门让人上了道贺表,恭贺海塘竣工,将浙江地方的青天老公爷们,挨个点名夸了个遍。
张学颜还是想要大明尽数清丈,朱翊钧思虑了许久还是没有准奏,仍然让张学颜不要心急,土地的事急不得。
巩固眼下成果,徐徐图之,涉及土地的事儿,朱翊钧绝对不会急功近利,他批阅了一本奏疏,揉了揉左肩膀的部分,摇了摇头。
“又疼了吗?”冯保见陛下动作,汗都出来了,但是他认真回想了下,去年陛下伤的是右臂。
去年朱翊钧的手臂受伤后,仍然坚持亲事农桑,背粮食不能用右肩,只能用左肩,左肩磨出一道道淤青,解刳院的大医官陈实功、李时珍人都吓傻了,右臂可是箭伤,伤筋动骨一百天,皇帝居然在伤病的时候还要亲事农桑,大医官们警告了皇帝,再执拗,右臂怕是永久性损伤了,皇帝这才听从了建议,不再背粮食,但仍然每天都要亲自看看才会安心。
“那倒不是。”朱翊钧摇头说道:“百姓苦啊,这么多人伺候朕种田,朕背点粮食都落下了伤痕,那些个农户终日劳作那般勤劳,却连饱腹都是奢求。”
朱翊钧亲事农桑也不是在宝岐司圈了一片地做做样子,亲自挑粪种试验田,仍然不算是亲事农桑,去岁夏天他亲自去田里割麦,而后将麦子从丘陵上背下来,才算是真正的亲事农桑了。
“岗漠地,百姓也要种。”朱翊钧对着冯保说道:“岗漠,就是山岗上的荒漠一样地,山岗上遍地都是石头,荒芜的很,土地没有任何的地力可言,但是百姓还是把庄稼给种活了,收成却不如常田的一半,但是百姓还是要种,因为岗漠地的地租便宜,种了能多喂孩子两口。”
“是,咱大明的百姓,的确是勤劳。”冯保面色五味成杂的回答道。
陛下去割麦子,他跟着去的,放下了政务不处置的陛下,多少有点不务正业,可是到了田间地头,冯保对陛下不务正业的看法,只想扯自己两巴掌。
江山社稷是什么?
江山社稷就是芸芸众生,那些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劳作的百姓。
在田间劳作那一日,冯保收获极多,他知道了几个他从未听闻的名词,比如鬼葛针,比如刺葵,比如酸枣。
田间地头不是宫里的试验田,田间的麦地里长着很多的杂草,而地头上则是种着酸枣树,这就是田间地头。陛下去田里干活,也没大动干戈的让缇骑清街,而是随便找了片地就下地了。
上衣下裤短褐着装的陛下,看起来也不太像是个农夫,毕竟面庞白皙,而不是黝黑,手指甲里面也没有黄土,甚至还留着长发,肚子上还有些肉,他和农夫百姓一个打扮,可百姓们还是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个贵人,而不是穷民苦力。
大明的百姓连山岗上的荒漠地都垦出来种,水都是一担子一担子抬上山,而后小心浇灌,这的的确确是勤劳。
百姓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果不把这些酸枣树砍了,庄稼是长不好的,因为酸枣树会挡住阳光,会跟庄稼争抢地力,但又不能砍了酸枣树,因为酸枣一斤作价十文,可以抵地租,这就是两难的问题。
朱翊钧没有自作聪明的提供什么两难自解的办法,无论如何抉择,成本都由百姓承担,而百姓是没有任何承担风险的资产,根本不可能抵抗风险。
结束了割麦的朱翊钧一打听酸枣的价格,对势要豪右、缙绅富商们的刻板印象更加恶劣了几分!
酸枣干在他们手里,以一斤三两银子作为药材出售,而他们给酸枣的收购价格是十文每斤,抵充地租的话,只有五文钱!
“朕去田里干活,这帮翰林院的翰林、国子监的监生,整日里在窗明几净的联排大房里,却整天不干人事,不行,得安排他们去务农,冯大伴,你去把后山再腾出二十亩地来,让翰林、监生们自愿去种,把名字都记下来。”朱翊钧交代着冯保,这一次他没有为难这些翰林、监生,一切自愿。
不肯自愿前往的,不一定就是贱儒,但是肯亲自下田的,一定不是贱儒。
朱翊钧也要思考人才储备的问题,而手中现成的工具,要利用起来,至于冯保会不会在这个过程中,结党营私,朱翊钧可不管,他可是亲事农桑的君王,是不是在糊弄他,他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会被冯保所蒙蔽。
“臣遵旨。”冯保一听,就觉得这个法子极好,这份名单在制度上,没有任何的加成,可是却能知道这些个还未入官场的年轻人,到底有没有恭顺之心体国振奋之意了。
“民以食为天,万务民为首。”朱翊钧写下了一句话,继续处理着国事。
万历六年,皇帝年满十六岁,大明皇帝的婚期定在了三月份,各地官员们的贺表已经开始进京,而后宫的名单也正式公布了出来,王夭灼是中宫之主,也就是皇后,至于剩下两位侧妃,一个来自京营的百户的家庭,另外一个则是出自南衙水师的千户家庭。
王夭灼身世清白,毕竟她一个亲人都没有了,而另外两位侧妃,则是来自军户。
朱翊钧对这个名单很是满意,只是担心自己的腰子,毕竟太后做主,当初遴选入宫的三十六位美人,可是一个不差,全都留在宫里,等待着皇帝的恩宠,以博出位。
为了从宫婢,伺候别人的丫鬟,变成主子,这帮美人一定会想尽办法,掏空皇帝的身体,一旦有了龙种,那就是爬上了登神长阶!
王夭灼有自己的打算,她要争宠,不过不是跟其他嫔妃争宠,她得先跟国事争宠,否则她只能以中宫之主的身份,对嫔妃们说:现在皇宫里哪有皇帝啊,你们想见皇帝,我还想见呢!
对于大婚的筹备,也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这个令礼部去掉,什么金器,不是早就说好了用银器吗?”朱翊钧十分不满的说道。
冯保擦了擦额头的汗说道:“这个谐音不好。”
朱翊钧对冯保的说法深表赞同,皇帝大婚可是件大事,谐音这事儿的确得注意,他想了想说道:“那就用铜器,正好还能省点钱,以前不是把黄铜叫做金吗?”
“陛下,咱们内帑有钱!皇帝大婚的灯盏和酒器都用金的,那也是有的!”冯保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陛下,要是外廷的那些个朝臣们见到皇帝大婚也用铜器,怕是要轻视陛下了。”
“好吧,那就用金器吧,你说的有道理。”朱翊钧不情不愿的说道。
“这个国窖居然备了一万二千瓶,这可是先生讲筵时,明确跟朕讲过的酒告篇戒崇饮之说,先生说:往者百官多以宴会饮酒妨废政事,郭子直等之后大小诸臣皆兢兢识业不惟不敢,至考成亦且不暇,去掉一万一千八百瓶,送到前线京营,犒赏军卒就是。”朱翊钧十分确信的说道:“给军兵们喝也好过给他们这些朝臣们喝,他们又不缺朕这口酒。”
“先生说朝官喝酒误事,就不让他们喝那么多了。”
“陛下,戚帅明令,行军交战不可饮酒,饮酒者斩。”冯保还想抵抗一下。
“那就留到凯旋再恩赏。”朱翊钧还是决定留下来,国窖一万两千瓶直接砍到了两百瓶,四品以上才有酒喝,至于其他的,喝水就够了!
“臣遵旨。”冯保思来想去,只能领命。
国窖可是好东西,蒸馏提纯后的烈度酒,都要搭配米酒、兑水才能下肚,这玩意儿在战场上,那都是救命的东西。
大明军禁止饮酒,一来是怕误事,二是怕这国窖有军卒生喝,真的会出人命的。
解刳院的大医官用王章龙试过了,挨了五年刀没死的王章龙终究是没挺过去,一命呜呼了,王章龙被分解成了数千份用松脂封存起来作为教学工具,继续活跃在解刳院的解刳台前,大医官们用“它”来教学徒。
大明水师不禁酒,因为到海上都是烈酒兑水,否则会生病,而陆上唯一不禁酒的是墩台远侯夜不收,这些墩台远侯们,风餐露宿,需要烈酒抵御寒冷。
草原的夜晚很冷很冷,冻死人的那种冷。
朱翊钧在一一批复关于大婚礼仪上的一些个支出,能砍的一个不拉全砍了,比如宫中喜字要用金粉,这个都被朱翊钧换成了铜粉,比如纳采礼筵宴,直接被全都砍掉,纳采礼就是皇帝拿出自己的彩礼来,给待嫁的皇后送去,国丈家收下后,皇帝为了表示庆贺,大宴赐席。
王夭灼收下的彩礼,已经全都交给了朱翊钧理财了,不必走这种费劲的流程了。
真的不是朱翊钧抠门,实在是南衙开海需要银子,大量的银子,他的投资明细,内帑已经开始着手推进了,开海大事需要银子,所以这大婚的诸多无用之物,全都是能省则省。
“这个凤冠霞帔,算了,这个不能缩,贵就贵点吧。”朱翊钧的手终究是没落下去,王夭灼的凤冠霞帔价值九万一千二百两白银,王夭灼作为皇后,这凤冠霞帔一辈子只能穿一次。
冯保和张宏对视了一眼,都是侥幸自己一只脚从鬼门关收回来了,其他的缩减也就缩减了,顶多朝臣们骂两句扣扣索索,这王夭灼已经是钦定的宫里主子,这要是在这种事儿上,来上那么一刀,等于在日后主子的心口上划了一下,王夭灼不会对皇帝有怨言,可冯保和张宏这俩人都要遭大罪了。
“这个皇叔朱载堉这是要做什么?”朱翊钧看着奏疏,有些疑惑的问道。
“这个世子殿下觉得太常寺的礼乐太过于沉闷,自己谱了个曲,礼部认为极佳,就奏禀了。”冯保解释了陛下的疑惑。
大发明家、大数学家、大科学家、蒸汽轮机的发明者朱载堉,为了皇帝的艺术细胞,还在努力,他还没有放弃。
今天更新晚了,是白天下地干活了,朕真的亲事农桑去了,单位组织的活动,要么一起去旅游,要么去助农,右肩膀全都是淤青,扛玉米下丘陵田,干的活还没乡亲们杀的那只鸡价值高。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