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被侯于赵的《近幸招权恣意疏》给叫了出来,定了每月三号大朝会,正月为二十三号。
大明国事经过百余年的时间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开大朝会也能流畅运转的格局。
大明大朝会,已经成为了类似于公司年终大会、或者学校里的全体师生大会,董事长、校长在上面念一下不知所云的稿子,台下所有人一个字都听不进去,全都在神游天外。
而后大家三呼圣明,原地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耽误事还没效率。
皇帝不愿意开,朝臣们也不愿意参加。
朱翊钧也懒得开,但是张居正因为考成法得罪了太多的人,都说张居正领着内阁,架着廷臣们,隔绝内外,不让朝臣们见皇帝,张居正因此谏言皇帝,每个月都见见朝臣,就半个时辰也行。
朱翊钧硬生生的把这个大朝会,开成了言官们的受难日。
“这是贾三近?”朱翊钧眉头紧皱的看着下面那一坨,满是嫌弃的问道。
的确是一坨,贾三近烂醉如泥,被缇骑们给架进来的时候,还没醒酒,酒气冲天,连坐在三级月台上的小皇帝都闻到了那股带着一股浓烈的胭脂水粉的酒气,群臣纷纷掩鼻,实在是酒气混着着胭脂水粉的味道,着实有些难闻了。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说道:“今日早朝,不是之前,已经下了明旨宣布?失朝也就算了,还喝成这样?”
“确有明旨。”张居正只好出班说道。
大明京官千余人,人人都知道,十一月初三,久久不见的大明皇帝,要召开大朝会,大家也都乐意配合一下,都来看看稀罕,小皇帝居然肯出来见大家了,都看看小皇帝穿龙袍是个什么模样。
还别说,还真别说,距离上一次小皇帝公开露面,这半年时间的过去,当初略显肥胖的小皇帝,现在终于显得有了许多的沉稳之气,坐在那里,倒是有了皇帝的威严。
太常寺奏请假的有二十七人,有的人岁数大了,有的是生病,失朝一共不到五人,有一个上朝路上,天太黑,没看清路,摔护城河里去了,得亏冬日护城河结冰,否则穿着朝服怕是得淹死在护城河里。
有一个年近花甲的御史,摔了一下,抬进太医院诊治去了。
这贾三近就是五个失朝之中的一个。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略显惊慌的说道:“元辅先生,他们是不是看朕年纪尚小,所以才敢如此怠慢于朕?朕德凉幼冲,继大位以来,一直勤勤恳恳,生怕令祖宗蒙羞,大臣们,为何要轻慢于朕?是朕哪里做的不好吗?”
弱小,可怜,又无助,元辅先生,他们欺负朕!
帮朕做主啊,管管他们!
张居正太了解这小皇帝了,小皇帝这是惊慌惧怕吗?小皇帝连他这个元辅都不怕,怕这些个牛鬼蛇神?这根本就是在玩以退为进的把戏,小小年纪,把皇权玩到这种炉火纯青的地步,真的是见了鬼了!
张居正看了眼贾三近,这人着实是有些过分了,这喝成这样,被缇骑架到了朝堂还没醒酒,若非缇骑把贾三近的嘴堵住了,怕是要吐到朝堂之上,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失朝理应罚俸半年,廷杖十,但臣以为应以不孝论罪,不孝乃重罪,轻则削籍,重则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朱翊钧闻言,似乎是更加惊惧的说道:“可是贾三近是言官啊,上次朕不耐族党排异,处置了三个言官流毒至今,若是处置贾三近,怕是天下臣子又要说朕薄凉寡恩,说朕伤了耳目之臣,说朕伤了朝中言官们的跟骨鲠之气,哎呀呀,到时候他们再跑到承天门磕头,如何是好?”
“上次领头的就有这个贾三近!”
“这天底下就一个海瑞呀,这再找不出第二个,宣其回朝,平息非议了,这如何是好?”
“元辅先生,还是,不要处罚了吧。”
小皇帝的小本本上可是记着贾三近的名字呢!
句句都是不追究,句句都在追究,皇帝站在皇权的大楯之后,看似一步步的后退,却是拿着千年以来的君臣礼法,骂人的同时,还把事情扩大化,严重化。
“陛下,臣有本启奏。”海瑞作为右都御史,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若是骨鲠之气都是这等软脚,我大明何来正气二字?此等乱臣,理当重罚,失朝错为一,无恭顺之心错为二,理当以不孝论,言官犯案,罪加三等,查清楚了他为何失朝,流边方为宜。”
“其状有辱清流清名二字,臣,耻于和其为伍!”
大明诤臣之首,骨鲠之气骨鲠本身,一身正气、清流楷模典范,海瑞海刚峰亲自鉴定,贾三近无骨鲠之气,更不能做耳目之臣,不仅要削官身,还要流放!
若是被张居正骂,那还能说是党争,若是被海瑞骂,那基本就可以确定,这个人真的不行。
“那就查清楚为何失朝,而后削官身回籍闲住吧,事涉言路,兹事体大。”朱翊钧犹豫了下,选择了一个折中之法,滚蛋回家。
葛守礼看着贾三近,略显可惜,这家伙是张四维的人,本来已经有了几分样子,今天却闹了这么一出。
贾三近之前打算住在葛守礼的全晋会馆,让自己的儿女去全晋会馆的家学读书,本来人生已经从岔路走向了正轨,可是张四维为了拉拢贾三近,特意送了宅院,解决了贾三近的燃眉之急,贾三近和张四维走的越来越近了。
住全晋会馆,毕竟是寄人篱下。
结果大朝会,居然失朝,失朝还醉成这样,皇帝找他说奏疏的事儿,这怎么说?
缇帅朱希孝虽然不想落井下石,但贾三近失朝之事,极为简单,他俯首说道:“禀陛下,贾三近昨日在燕兴楼与人狎妓喝酒,喝到了今日四更回到了家中,这才有这副模样。”
“同宴之人多为贾三近同乡。”
“如此,那削官身回籍闲住,不得签书公事,诸位爱卿,还有人有疑虑吗?”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询问道。
朱翊钧看了一圈,等了几个呼吸,仍然没人给贾三近说情,便开口说道:“那就如此,下章吏部。”
“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冯保一甩拂尘,吊着嗓子大声喊道。
没有人再出列奏禀,朱翊钧小手一挥说道:“廷臣入文华殿廷议,散了吧。”
朱翊钧站起身来,向着文华殿而去,这朝会之后是廷议,廷议之后是讲筵,可不是说开了大朝会就不用廷议,不用读书了。
睡过了没起来,失朝是罚俸半年;无恭顺之心喝成贾三近这种人事不省的模样,还被陛下给逮到了,作了典型,这种失朝,是不孝,是重罪,要严罚。
削官身回籍闲住,不得签书公事,不能送信还朝,基本上没有再起的可能了,贾三近这辈子的奋斗,全都付诸东流了。
朱翊钧来到了文华殿,这文华殿的龙椅比皇极殿的龙椅要软和一些。
廷议议论下贾三近的罪状,葛守礼欲言又止,最后没有为贾三近说话,这事他也管不了。
廷议讲筵午膳习武之后,朱翊钧去了西苑的宝岐司,查看了徐贞明的工作,徐贞明在注解农书,他将农书注解之后,翻译成俗字俗文,方便皇帝阅读,也方便天下百官劝农桑使用。
徐贞明要写一本劝农桑的工具书。
朱翊钧从宝岐司回宫并没有直接回宝岐司,而是去了文华殿的偏殿,暗室的罗幕被拉开,也不算昏暗。
陈实功表示有一件好物,请求陛下鉴赏。
“这就是陈太医说的好物?”朱翊钧看着面前的蜈蚣一样的脊椎骨,满是疑惑的问道。
由26块椎骨拼接而成的脊椎骨,就这么出现在了朱翊钧的面前,这不是人的骨头,是木料雕刻而成。
陈实功拿着一个小木棍指着脊柱模型,由上到下的说道:“陛下请看,脊柱骨二十有六,有四个弯曲,从侧面看呈波浪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
“颈椎前凸是为了支撑颅骨,胸椎后凸,是为了包裹胸腔脏器,而腰椎前凸是为了减少震动,骶椎后凸是为了包括盆腹脏器。”
陈实功走上前去,将脊柱一阵摆动,把它从一种波浪的弯曲,掰直说道:“若是颈椎平,则无法支撑颅骨,就会…脖子疼,若是这胸椎平,则压迫心肺,若是腰椎平,这走动浑身皆痛,若是骶椎平,则人不能站直而行。”
“读书久坐,时日久则四面弯曲疼痛不止,臣为此特别做了把椅子,撑脖颈、放胸椎、撑腰椎,放骶椎,久坐不累。”
陈实功让学徒推上了一把椅子说道:“此乃臣一片恭顺之心。”
一把人体工程学的椅子,符合人体脊柱凹凸曲线的椅子,十岁人主特别定制版,出现了在小皇帝的面前。
“陈太医为何动心起念,做了这么把椅子?”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
陈实功面色沉痛的说道:“谭司马的病和这个有关系,谭司马的胸椎不再后凸,压迫心肺,血流不畅,因此栓阻,故此做了这么一把椅子,给谭司马治病用。”
“谭司马军旅半身,喜欢睡硬床,腰椎平,五府皆震,臣专门为谭司马的病,矫正脊骨做此床椅。”
给谭纶看病,陈实功真的下了不少的功夫。
朱翊钧颇为关切的问道:“大司马的病,还能调理吗?”
陈实功选择了实话实说道:“不能再上阵杀敌了,再拼杀,怕是神仙难医。”
“如此。”朱翊钧看着面前这把椅子问道:“此物可有名字?”
“还请陛下定名。”陈实功没起名字,这种事还是得皇帝来比较妥当,既然是献媚,命名权自然归陛下所有。
“就叫太师椅吧。”朱翊钧大手一挥说道:“冯保,此物甚好,送至全楚会馆给首辅先生使用。”
“臣遵旨。”冯保领命而去,太医院做这把椅子,给十岁人主专门定制了一款,也有成年款,送全楚会馆的太师椅,自然是成年款。
朱翊钧在冯保走后,对着张宏笑着说道:“多造几把,若是有人询问,以二十两一把贩售即可,皇庄贩售,勿要招摇。”
皇庄,是皇宫的产业,主打一个不坑穷人,东西不好而且贵,生意很冷清,把这把太师椅放到皇庄售卖,到时候打上一个大明首辅同款太师椅,二十两,有的是人买。
“二十两一把是不是太贵了?交椅、圈椅一把也不过二两银子,咱们就卖二十两一把?”张宏有些疑惑的说道,本来皇庄的东西就贵的离谱,没人购买,这小皇帝直接翻了十倍不止。
朱翊钧笑着说道:“不仅二十两一把,每月加价一两,每月限量一百把,你去做就是了。”
赚钱嘛,不寒碜,内廷都到外廷去讨饭了,还不想点办法赚钱,那不是让外廷天天笑话?
冯保带着一众宦官来到了全楚会馆,看到早已恭候的张居正,笑着说道:“元辅接旨,陛下口谕:此物甚好,送至全楚会馆给首辅先生使用,钦此。”
“谢陛下隆恩。”张居正看着红绸布盖着的物件,有些奇怪,小皇帝这是寻到了什么宝贝?
冯保将盖着梨木椅子的红绸布拉开说道:“太师椅。”
这把椅子由梨木打造,椅圈上雕有云纹,这是御赐之物才能使用的纹理,在椅背的正上方,还有一个前伸的颈托,椅背后有浮雕开光鎏金饰件,鎏金饰件左边仙鹤右边麒麟,中部有腰靠,腰靠可以调节前后,椅子的前方有脚踏,这个脚踏有它专门的名字,名叫步步高升踏。
这把椅子往那一放,就有凌驾四座之势,颇有威仪,毕竟是宫里为了讨好小皇帝专门打造的奇技淫巧之物。
这次赐物,皇庄里卖的同款,只是样式相同,没有云纹,更没有浮雕开光鎏金饰件。
“武清伯上奏请修宅院的事儿,宫里如何?”张居正示意自己家里的佣奴把这太师椅抬到文昌阁书房去,而后和冯保打听着一件事。
三月份的时候,武清伯李伟,上奏讨修理房屋工价银,宫里下章工部核算,工部是百般拖延,就是不肯,工部朱衡回禀说,皇亲房屋不载会典,累朝赐给,系出特恩,并无修理事例,就是不给钱。
这武清伯是外戚,是宫里慈圣皇太后李太后的生父,更加准确的说,武清伯李伟,就是小皇帝他亲外公。
小皇帝他亲外公武清伯三月份上奏要钱修房子,已经议论到了十一月份,这件事还是没完没了。
工部不肯给这个钱的理由,是祖宗成法里没有这个规定,这个口子一开,那各种勋戚都会用各种名目问工部要钱,工部也穷的叮当响,不肯。
这件事朱衡回禀之后,司礼监的意思是给四千两,不为例,也不给其他,这皇帝的亲外公,李太后的亲爹,四千两都不给,着实有点不符合孝道。
十月份的时候,工部拿到了批复仍然不肯给,工科给事中朱南雍,也上谏劝阻此事。
这闹到了十一月份,仍然没个具体的处置办法,张居正起初也不是很在意,太后亲爹修宅子要钱,这工部核算个工价支取就是,但是闹到了这个地步,也是张居正所料未及的,他没想到工部这么穷。
工部真的太穷了,没钱了。
历代皆以孝治天下,皇帝的外公,太后的父亲所求,按理说是体现五常之伦、亲亲之谊、孝道的一个典范。
但形而上的知,和形而下的行,产生了冲突的时候,往往迁就于形而下的信实,没钱,就是没钱,就跟数学题一样,不会就是不会。
皇亲国戚讨要钱粮修宅子,这要是成了,这个口子一开,工部直接原地解散。
四千两银子,闹得满城风雨,闹得沸沸扬扬,科道言官最近为了这个事,连续上了好几道奏疏,都是倡导皇室节俭,国家财用大亏,哪里有钱给勋戚们修房子?科道言官们以为是勋戚们罗织名目要钱,这次是修宅子,下次就是掏水井,下次就是修园子。
这事宫里不是很占理,因为武清伯李伟的房子也不该修缮,还没到时候,李伟的房子是隆庆元年皇帝特恩赐下,而后建了一年,隆庆二年建好,这才几年,就要大修,一张口就是四千两银。
四千两银子,那可是一笔大钱,全楚会馆养了那么多的人,一年不过千余两的用度。
张居正再贴浮票,说把这个名目换一换,换成恩赏,而不是修房子,而后恩赏的账,从内帑走,但是钱从国帑出,这样一来,宫里宫外,内廷外廷,各退一步。
可是李太后就觉得是宫外的大臣没有恭顺之心,这件事从单纯的修房子,升级到了皇威不彰,皇权和臣权的冲突之上,已经不是四千两银子的事儿了。
张居正问冯保,就是问皇帝和太后的意思,这件事究竟怎么处置。
冯保听到这个事儿,也是头大的厉害,低声说道:“陛下和太后商量过两次,陛下觉得这钱不该给,而且两次都很明确的反对,李太后有些生气。”
冯保美化了一番这个商量的过程,其实是李太后询问,小皇帝认为元辅的处置有方,就以恩赐为名,小李太后训斥,小皇帝非但不投降,反而迂回了一番,要说服李太后,李太后便更加生气了,小皇帝也不再劝说,再劝,这件事怕是要上升到孝的高度了。
这件事,就尬在这里。
“冯大珰以为呢?”张居正询问着冯保的意见。
冯保左看看右看看,低声说道:“咱家倒是觉得,陛下说得对。”
在冯保这个下人看来,这件事李太后有些小家子气。
眼下是主少国疑的时候,皇帝需要朝臣们的认可,为了本就不应该修的房子,逐渐闹到这个地步,皇权本就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为了四千两银子,这样踩在地上不停的摩擦,冲突,多少有些有损皇帝威严,没有格局了。
宫里用度极大,也有些捉襟见肘,四千两银子虽然很多,但宫里还能拿的出来,哪怕走内帑的账,给太后亲爹修宅子,也不是个什么大事,非要走外廷的账,不闹起来才奇怪。
“唉。”张居正和冯保互相看了一眼,叹了口气,二人不再多言。
这件事走到这一步,其实走进了死胡同里,皇权不能退,皇权一退,臣权进三步,但是不退硬逼着国帑把这个钱出了,也损害皇权威严。臣权不能退,臣权退一步,可不仅仅是四千两白银,就能把这个窟窿给堵上,那可是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张居正回到了全楚会馆的书房文昌阁,坐在了皇帝御赐的太师椅上,这一坐,立刻感觉到了些不一样,这物件设计的极为精巧,确实很舒适。
李太后非要给他爹从外廷拿银子,这件事本身就是公私混淆定义不明引来的不必要的争执。
他的窗边放着一台千里镜,这台千里镜,也是皇帝御赐好物,却是看得远,看得清,有一次,张居正拿这千里镜看了一眼月亮,月亮略微有些泛红,上面并没有广寒宫,自此以后,这千里镜就多了仰望星空的作用了。
最近最让张居正头疼就是武清伯李伟要钱修房子的事儿了。
次日的清晨,廷议武清伯修房子的事儿。
工部尚书朱衡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而且拿出了一本致仕的奏疏,表达了自己能力不行,工部没这笔银子,他给不了,谁能给谁来坐这个工部尚书的位置。
“我们工部的情况,元辅你是知道的,本就没有进项,到户部乞讨为主,这钱工部真的拿不出来啊。”朱衡那真是哭的心都有了,隆庆皇帝龙驭上宾,修陵寝的钱,到现在都是一笔糊涂账,工部也是一拖再拖,拖不下去就致仕了事。
去岁趁着高拱和张居正斗法,上一任工部尚书直接溜了,也不是贪墨,是真的没有,工部这种地方,耗子进来都得哭着出去。
朱衡也不想得罪宫里,太后、皇帝、司礼监大太监、内阁首辅,朱衡那真的是一个也惹不起,他不是不想给,是没那个能力。
工部六部之末,虽然是明公,但在朝堂上话语权极其轻微,也没人给他送银子,让他张罗事儿,他的表态也不重要,是这六部之中,透明人中的透明人。
张居正说到这个事,也是头皮发麻,写好了浮票说道:“待我禀明陛下再做回复,朱公勤勉,就不要说什么致仕之类的事儿了。”
“朱尚书难,朝廷也难,宫里也难,大家,都勉为其难吧。”
而葛守礼拿出的奏疏,很有意思。
御史言官,请旨请停每月三日召开的常朝,理由是皇帝年幼,还是不要折腾的好。
张居正听闻也是一乐,笑着说道:“请命开常朝面见陛下的是他们,说我张居正当国隔绝内外的是他们,现在请罢常朝的也是他们,当朝廷法度是闹着玩吗?”
葛守礼拿出这本奏疏,不代表他赞同,他颇为确切的说道:“我不是很赞同,常朝乃是应有之义,君上理当见朝臣,朝臣理当见陛下,这是尊主上威福之权的大事,我们廷臣、阁臣没有资格限制此事。”
“还是每月召开的好。”
以前,葛守礼天天被冯保骂,后来是陆树声天天被冯保骂,再后来,是万士和被冯保皇帝骂,现在是朝臣们被皇帝骂,大家都淋过雨,为什么要给朝臣们撑伞呢?
感受下小皇帝的聪慧和巧思以及伶牙俐齿吧!
“诸位以为呢?”张居正看了一圈,看到各部大臣都没有反对意见,写好了自己的浮票,这常朝的制度,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被骂的还不了嘴的,不仅仅只是廷臣,看热闹,谁都喜欢,也省的下面的人,不知道轻重,胡言乱语,惹得廷臣们跟着一起丢人。
廷议之后,张居正并没有让侍读和侍讲进来准备讲筵,而是一脸为难的说道:“陛下,这工部实在没有,就转恩赐名义,由国帑出吧。”
边方修城墙、边塞的钱,都是直接从户部到地方,跟工部没关系,京师也就每年修修补补,最大的差事也就是修个皇陵,而且这几年修皇陵,都是勋戚督办,工部就是个打杂的。
国帑和内帑把修皇陵的钱给了勋戚,勋戚总领此事,工部欠了一屁股的债,问勋戚要账,勋戚也不给,这账越欠越多,欠的工部穷的当裤子。
“朕也有此意。”朱翊钧很支持张居正的决定,张诚从天子南库月港回来,拿了二十四万两银子,国帑内帑对半分,这国帑一下子有了十二万两银子的额外收入。
大明朝的岁入和岁出都是有进有出,每年都有亏空,搞得捉襟见肘。
户部也愿意拿出来四千两银子,息事宁人,别为了四千两闹得谁都难堪。
在弄不清楚公私,不搞清楚公私的定义之前,这个账就是个糊涂账,根本算不清楚,现在是混沌而肯定的现象,分不清楚的时候,再让子弹飞一会儿,让事情再继续发展便是。
讲筵之后,朱翊钧和李太后并没有提起这件事,因为张居正又贴了浮票,算是答应了李太后的要求。
让户部把四千两银子给了工部,工部把这四千两按照宫里的懿旨,送到了武清伯李伟的府上,这件事算是告一段落。
然后立刻就出事了。
快年底了,勋戚们各家各门都在闹亏空,一看武清伯以修缮房子的理由,请到了国帑的钱,立刻就是蜂拥而起,有模有样的哭穷,连修厕所都成了理由,一堆的奏疏压到了内阁,流转到了李太后的案前。
张居正将所有这类的奏疏都贴了空白浮票,这件事到这个地步,他张居正就是有天大的能耐也管不了了。
李太后看着面前的一堆奏疏,也是头疼的厉害。
宁安大长公主,皇帝的亲姑姑,世庙嘉靖皇帝,至今唯一活在世上的女儿,和驸马都尉李和一起上了道奏疏,要在家里修个池子,要一万四千两银子。
给还是不给?
皇帝的亲外公能给四千两,皇帝的亲姑姑,这一万四千两不能给?
“太后驾到!”一个宫婢喊了一嗓子,沉迷于读农书的朱翊钧从书中回过神来,站起身来,恭敬的见礼。
“娘亲,这么晚了,怎么过来了?”朱翊钧明知故问,他知道因为什么事儿。
李太后手里拿了几本奏疏说道:“都是要钱的奏疏,都说这亲戚是帮衬,这还没见他们怎么帮衬,要银子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积极。”
朱翊钧把那基本奏疏翻开看了看,奏疏很多,国公、侯、驸马都尉、伯都有上奏,他合上奏疏摇头说道:“娘亲觉得怎么办呢?不患寡患不均,这武清伯给了,这宁安大长公主就不能不给了,若是不给,更是伤了亲亲之谊。”
“可是,就这里这几本奏疏,林林总总,加起来得有二十多万银子了。”
“若是给,朝廷没有,宫里也没有,宫里为了七万两银子,冯保、殷平等人跟外廷的人撕扯的厉害,最后还是元辅先生给小佛郎机人加税,算是把这个窟窿给填上了。”
李太后重重的叹息了一声,看着小皇帝注解的那些农书,略微无奈的摇头说道:“皇帝以为如何办才好?”
朱翊钧试探性的说道:“把给外公的钱要回来,就当无事发生,再这么闹下去,大臣们该看笑话了。”
“这…”李太后沉默了片刻说道:“就按皇帝说的办吧。”
朱翊钧见李太后同意了追回这笔修缮房屋的钱,才开口说道:“孩儿听说外公家里添了新丁,再把这笔银子恩赏给外公便是,其他人讨赏,直接可以拒了,恩赏是娘亲、孩儿的赏赐,他们讨赏,给不给,都是宫里说了算。”
绕了个圈,还是走了张居正的路数,太后恩赏,账走内帑,钱出自国帑,即不损皇室威严,也不会开这种口子,贻害无穷。
大家糊里糊涂的把这事儿办了,户部多了一笔大家心知肚明的亏空,上次张诚回来,给户部分账,可是分了十二万两银子。
有的时候,很多事,绕个圈看似麻烦,但换了个名目,就多了许多进退的空间。
若是李太后不肯追回给武清伯的恩赏,朱翊钧也不会说后面的折中之法,这些个讨钱的奏疏,留给李太后头疼便是,李太后肯追回,那就有折中的法子,虽然不完美,但至少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李太后思虑再三,点头说道:“那就按皇帝说的办吧,这些个亲戚,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李太后给亲爹要这四千两银子,闹了整整一年,最终这银子还是由户部出了。挺有意思的公私混淆,混乱和肯定的现象。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