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朱棣不听话(1 / 1)

这几位重臣纷纷赞同出兵倭国,假的变成真的,这事也就不是事了。

可徐景昌却是眉头紧皱,丝毫没有乐观的意思,“我看这事情还有两点紧要的,需要解决,不然没法善了。”

众人互相看了看,方宾躬身道:“定国公,请指点。”

徐景昌道:“其一,半个月三成的利,利滚利…账上究竟是多少钱,谁也算不清楚。为什么有人张罗着抽出钱财,就是因为他们算过了,几万两变成几百万两,就算倭国遍地黄金,也断然弄不到这些。所以无论如何,朝廷不能当这个背锅的,也背不起。”

夏原吉立刻道:“这样好办,我们只要接手,并且规定年利不得超过两成,以实际出资为准,让他们赚点,但赚不多也就是了。”

徐景昌道:“那这个数额怎么算?户部有把握吗?”

夏原吉想了想道:“这样吧,干脆直接设定一个上限,比如每家最多十万两,超过的就不算了。”

徐景昌道:“那如果有人分散成几家,借用别人名头?”

“严查,而且领钱之后,这些钱都要放在指定的账户,户部要时刻监察…总之发现异常,就一查到底。”

夏原吉正在说着,吕震突然咳嗽了一声,“夏尚书,你们户部查案子到底不如刑部专业,这事还是交给我们吧。”

老夏一怔,因为很显然,他是朱棣认定的几个大尚书,比吕震这种高一级,却是没有料到,吕震居然敢和他争夺权力,属实让人诧异。

另一边蹇义倒是点头,“属实,往后刑部也该下点功夫,你们不能光是查人命官司,财物纠葛,像这种欺诈类的官司,也不能放过,你说是不是?”

吕震慌忙道:“天官是明镜,刑部属实要多花些功夫了,明明是骗人的事情,居然能大行其道,实在是不应该。”

徐景昌含笑不语,几个尚书争权夺势,倒也没什么不好的,反正他们闹他们的,也没人能撼动通政司的地位。

他笑道:“一个是对下面的处置,再有就是上面了。”

上面?

那自然就是朱棣了。

黄观好奇道:“陛下向来喜好用兵,讨伐倭寇,应该顺理成章吧?”

徐景昌呵呵道:“要真是这么容易,我也就不发愁了。”

几个人面面相觑,难道朱棣不是最容易说服的吗?

事实证明,朱老四也和昔日不一样了。

“朕很难贸然答应。”

朱棣在武英殿议事的时候,直接道:“倭国远在海上,大元朝两次讨伐,损失惨重。虽说大明水师远胜元朝,但是也必须彻底评估,方才能动兵。其次,倭国风俗迥异,我大军登陆之后,即便能够占据倭国疆土,但如果陷入长期乱战之中,没法以战养战,全靠大明物资补给,要花多少钱?财税能不能承受?这还是其次的,将士远征倭国,如果出现了死伤,没法魂归故国,国家该怎么赔偿?”

朱棣一口气说了好几项,全都是出兵面临的重大问题。

最后朱棣总结道:“诸位卿家都是大明的股肱之臣,面对军国大事,朕还希望伱们慎重一些,要拿出完备的结论,才好上奏,切勿轻浮冒进。既然已经失了财,就不要继续误国了。”

今天的朱棣自始至终都没有疾言厉色,可越是轻声细语,就越是暗藏惊雷,这几位尚书互相看了又看,心惊肉跳,陛下这是要干什么啊?

开疆拓土,扬威异域,不正是陛下想要的,竟然讲出了这么一番道理,着实有些招架不住。

到底是打,还是不打?

又或者,要把账算在群臣的头上?

大家伙没法子,只能把目光放在徐景昌身上,很显然,也只有这位能摆平眼前的事情了。

“陛下,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彻底评估,倭患要除,将士们出征也不能没有准备,还是稍后再议。”

朱棣点了点头,“也好,其他人都退下去吧,朕还要和定国公聊聊。”

别人都走了,就剩下朱棣和徐景昌两个,朱老四憋了一肚子笑,简直要控制不住了。

他说要深思熟虑,不能随便用兵的时候,那几位尚书的神色别提多精彩了。

“这帮混账东西,朕要用兵,他们都百般阻挠,现在想挽回自己的损失,一个个都上蹿下跳,他们把朕当成什么人了?想让朕替他们打仗用兵…也不是不行,需要他们拿出足够的诚意。”

徐景昌连连点头,“吾皇圣明,要的就是这个。”

朱棣说得高兴,可又道:“徐景昌,这一次的黄金案子,牵连那么多官吏,朕趁机肃清吏治,不是挺好的事情吗?你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你是打算庇护朝臣,还是另有所图?”

徐景昌笑道:“陛下,臣一向是为了大明…您也该看出来了,对外用兵的事情,难逃朝廷出力,将士受损,文臣富商得利的局面。这可算不得什么好事,陛下要想能时常对外用兵,能得到全天下的支持,就必须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让大家伙都有好处可拿。而且还不是简单的赏赐,不然总归逃不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局面。”

朱棣听着,面上含笑,“徐景昌,你的意思是这事还要听军中诸将的意思,对吧?”

徐景昌道:“确实需要听将领们的看法。但是更要关心普通将士…臣的意思,凡是海外部署,参与作战,需要给他们三倍俸禄,而且还要规定部署时间,如果出现死伤,必须有丰厚的补偿…这些事情都要兵部拟定,五军都督府也要参与,最后由陛下核准。”

朱棣点头,“你说的很对,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将士们的付出…只是朕想不明白,如果真的这么安排,朕要对外用兵,又能调动多少兵力?会不会往后都别想打仗了?”

徐景昌哈哈大笑,“怎么会这样,陛下只要稍微规定一些适用范围就行了。”

“你的意思是?”

“比如说安南,辽东,大漠,西域…这些地方都算是中原故地,而且陆上连接,对这些地方用兵,那是大明将士的职责所在,谁敢叫苦叫累,违抗军令,自然以逃兵论处。但如果涉及到了倭国,还有海外诸国,什么爪哇、天竺、大食、波斯,还望陛下能体谅将士的艰难。”

朱棣默默听着,道理上没错可这话岂不是说,没法对什么爪哇、天竺用兵了、

“徐景昌,你的意思,是朕要小心用兵,不用好高骛远?”

徐景昌摇头道:“不是啊,臣的意思正规兵马不能出国,可以让那些大户想办法啊!”

朱棣诧异,眼珠子瞪得老大,这是什么主意?

“陛下请想,这就跟女真兵马一样。他们更松散一些。只要规定清楚,这些人出国才能得到兵器铠甲,而申请回国,必须有相应的条件,还要上缴兵器…他们没法在大明添乱,到了海外,随他们怎么折腾,就跟朝廷没关系了。”

“臣斗胆言说,这对外用兵,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就算一次打赢了,对方也只是暂时臣服。朝廷能承受一次两次大战,不能承受没完没了的袭扰。而能对付这些袭扰的,只能是同样的小股兵马。这一次这么多豪商大户牵连进来。陛下固然可以尽数诛杀,肃清吏治。但如果能把他们敛财之心,引导到开疆拓土之上,或许能有不一样的奇效。”

朱棣默默听着,当徐景昌说到这里的时候,他也不能不心动了。

过去朱棣最难受的就是自己一心向前冲,结果所有人都在拖后腿,而今天却是拉着所有人下水,大家伙一起来干一件事,毫无疑问,成算会增加许多。

而且徐景昌讲得也很有道理,就拿漠南的情况来说,朝廷属实能打一次两次的大战,不管几万人,十几万人都行。

唯独扛不住的就是日夜不停,袭扰不断,每天钝刀子割肉,那个实在是太难受了。不光损失巨大,而且没完没了,会极大影响军心士气。

徐景昌在漠南的布局,就是用大量的农场牧场民兵,去对抗小股袭扰。然后通过商货贸易,得到一些蒙古部落的兵马,让他们维持地方安全。

只要安稳了,就能做生意,只要能做生意,就有了共同利益,然后就可以坐下来谈…几十年,上百年,一代人两代人,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家人。偌大的华夏,也就是这么来的,没有什么取巧的办法。

徐景昌和朱棣商议妥当,随后到了第二天,朱棣就召见几个国公,进行了商讨,随后朱棣下发了五军都督府的公文。

目前水师船只要用在下西洋上面,能抽调出来的不多,只有二百艘船。

能用在登陆作战的将士也不多,只有区区三千五百人。

而且由于不了解倭国风气,五军都督府方面认为需要派人去进行全面调查,大约需要三年准备时间。

总结起来,船不够,兵没有,计划暂无…反正你们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