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的邹远清邹主任听得很兴奋,抚掌而笑,觉得姚夏简直就是为计算机量身打造的。
可旁边张科潜的脸色并不是特别好看。
领导让邹远清过来进行考核,主要是因为姚夏在信件里面只展现了自己的编码技术,这是一个更适合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可张科潜这边是搞无线电的,又分为强电和弱点,强电是搞电机发电相关,以后主要是去国家电网工作,弱点呢主要是无线电通信啊,集成电路啊这些。
从目前对姚夏的一点点来看,确实更应该让他去计算机系,而不是来自己这里。
可张主任不甘心啊,于是他又试探性地问到:“你除了对编程方面之外,你对集成电路有了解吗?”
姚夏猛点头,我就是学这个的。
虽然是三十多年以后的武大的微电子。
张科潜眼睛突然一亮,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那你说说芯片功耗的问题,功耗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
姚夏微微一愣。
咦?86年的清大教授,系主任就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芯片功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姚夏老老实实回答到,“动态功耗和静态功耗,其中动态功耗又分为内部功耗,也就是寄生参数充放电时产生的功耗,还有就是翻转功耗,当晶体管负载充放电带来的功耗。”
“静态功耗呢,主要就是漏电功耗,又包括3个部分,一是亚阈值电流,CMOS的G级为0时,管子处于截至状态,S和D之间存在微量漏电流。
第二,反偏PN节电流:扩散层与衬底之间的漏电电流。
第三是,栅极隧穿电流:CMOS的工艺越来越小后,G极的二氧化硅会变得越来越薄,当薄至和电子,空穴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近似时,电子会击穿栅极,产生栅漏电流。”
姚夏接着说到,“芯片封装都较小,如果功耗过大,则能量密度太大,功耗还会影响到芯片内部甚至外部的电源网络架构设计。高功率带来温度提升,会使性能受影响,时序跑不高,所以我们都希望能够让芯片所产生的功耗尽可能的小,最好是无限趋近于零,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缓解的方法嘛……”
姚夏仔细思考着,他其实知道很多未来的方法,但是说出来就有点太超纲了,比如说三星公司研发的20nm‘绿色记忆体’芯片,可以将工作电压从1.5V降低至1.35V,直接节省67%的功耗。
还有英特尔公司提出来但是一直没有实现的3D芯片架构……
这些都是没法说的东西。
“现在我们能做的也就几个方面吧,最主要的呢就是在源头设计上,就尽可能的考虑到功耗问题,另外呢,就是考虑研发新型的材料,还有就是设计用来实时监控电压的调节功能系统。”
一般来说,供电电压和时脉速度越低,功耗就越低。然而性能也受到影响。可以采用新的微控制器。
“还有就是想办法研究出功耗更低,但是却能满足需求的新型材料。”
比如说未来的碳纳米管,在这方面就有很高的优势,只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制作大型集成电路的方法,无法进行批量生产和商业化。
……
听到这里,张科潜和王祚英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不得不说姚夏给了他们很好的启发。
因为在此之前,他们还真的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最后这个采用新的微控制器来自动调节的想法真的如同神来之笔一样。
可是再继续问,姚夏却说自己也只是从原理上入手提出来的想法,具体的他也不知道。
是哈。
张科潜点点头,半站起来的屁股又坐了回去。
冲动了冲动了。
几个老教授一时听得兴起,确实期望过高了。
一个年轻人,能从原理分析出这么多东西已经相当不错了,你还想什么呢,要求别人给解决方案?
这些老家伙们都在为之努力,姚夏年纪轻轻的,他又能做到什么程度?
随后几个教授轮番问了一些关于芯片制造和设计,以及编程相关的问题,姚夏都一一回答。
……
王祚英教授现场还给姚夏出了一道题目:
设计一个CMOS反相器,要求在驱动10fF外部负载电容的情况下,输出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都不能大于40ps,并要求最大噪声容限不小于0.55V……并且给了姚夏一些必要参数。
姚夏满头黑线。
怎么有一种回到大学时候参加期末考试的错觉?
姚夏那个年代的电路图,基本上可以在电脑上面使用软件完成,也有对应的EDA工具来进行设计,可在86年的时候,绘图那可都是硬功夫。
他特别佩服这些大佬们,凭借着一把丁字尺就能完成芯片设计和绘制工作,真心了不起。
好在王祚英教授给的题目并不算难,不用绘制太多,估计是教授也考虑到时间因素,只需要几个元器件和简单线路连接就能完成,其中的难点在于中间的计算过程。
姚夏拿着粉笔,在黑板上面苦算了一会儿,头发都掉了好几根,终于完成了这道题目。
这都多少年没有做过了呀?大学毕业以后即使遇到类似的问题,也都能通过电脑快速计算和解决,这就非常体现出了工具的重要性了。
……
做完题目之后,姚夏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回过头来,看到几个大佬的脸色似乎都比较满意。
“对了,”张主任抬起头来看着姚夏,问到,“你是怎么了解这么多跟芯片相关的知识的?你之前有学过编程吗?在哪里学的啊?”
搞技术的思想往往比较单纯,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姚夏的身份背景或者其他的东西,而是一上来先问自己感兴趣的技术相关的问题。
直到现在,张科潜才后知后觉的想起来问姚夏的经历。
“我自学的。”姚夏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到,“我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有一个亲戚在国外担任集成电路工程师,了解一些芯片和编程相关的知识,我自己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就在他的熏陶和自学下,慢慢摸索着研究起来。
编程方面也懂一点,但是我也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所以希望能在清华深造一下。”
姚夏这个身份不好编,如果在国内的话,各种组织关系上面查询起来容易暴露,编一个在国外的亲戚,更能合理解释自己的【知识】来源,更有说服力,同时也避免了大家对于这个源头的追查。
以后他要是进入清大的话,你总不能跑到美国去查我吧?
但是呢,姚夏又不是一个典型的海归,因为你得塑造在国外留学的经历,这还挺麻烦的,所以只能把锅甩给这个不知名的亲戚头上。
好家伙!
几个教授更加惊讶了,这叫懂一点?
自学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简直是天赋异禀。
……
————————————————————
追读就是把这本书翻到最后一页,会在右上角有一个提示,告诉你是第几个追到最新的人。